1. 形容口水的詩句
詩歌的“口水化”是由于一些詩人對成分蕪雜的日常口頭語言的不當應用——指濫用、搬用、套用、亂用、胡用而不是化用——而造成的。
“口水詩”形形色色,按我前邊所言,可粗略歸為4種:“廢話口語詩”、“套話口語詩”、“瘋話口語詩”和“臟話(包含黃話、惡語)口語詩”。下面我挑幾種最突出的“口水詩”現象來說說它們離“創作”有多遠。
其突出表現之一就是對口語語體風格的濫用,典型的就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以記載俗常瑣事、攝錄抄寫生活細節為特征的楊黎式的“廢話寫作”,還有新世紀第一個10年末期沉渣泛起、可稱為“庸話寫作”的“梨花體”(它是“廢話寫作”的后代)。屬于主張“感覺還原、意識還原、語言還原”和“反文化、反崇高、反意義”的“非非主義”一個分支的“廢話寫作”,在誕生初期,在糾正80、90年代流行于中國詩壇的“假、大、空、洋”的時弊方面,在讓詩歌的本體歸位于日常生活和讓詩歌語言回到口語源頭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作用;而時過境遷,到了今天,“廢話寫作”致命的淺薄油滑、幼稚無聊、啰嗦饒舌的缺點也就顯露無疑,可以說,在現在,“廢話寫作”及其美學趣味成了當代詩歌中一種危害不小的弊病。
舉例來說,楊黎在《蘿卜》中寫道:“上午10點/我去燕豐商場/買了5斤蘿卜/回到家里/我把蘿卜切成/小塊小塊的/煮了一大鍋/不到半個時辰/蘿卜就已煮好/我連鍋端上桌子/大吃起來/我吃的好快呀/只幾口/就吃漲了肚皮”。如果說這里面有詩,就如同說皇帝穿有新裝。
“廢話口語”在盡量少用成語、少用形容詞等方面比我后面要講的“套話口語”略高一籌,其遠離書面化傾向的語言清空了附著在詞匯和意象上的陳腐意義、將詩歌語言還原到口頭語言的原生態,當時確有先鋒價值,但“清空”了“價值”、“意義”之后又怎么寫、寫什么,“廢話寫作”沒有解決好這個大問題,它在2000年后演變為了“梨花體”式的“庸話寫作”。這類作品只是一具徒有口語詞匯或符號的軀殼,只是一堆某種口語原材料的集合或陳列,“在”的真相被淹沒、消解在流水賬和失重的表象中。
無獨有偶,你楊黎吃蘿卜說廢話,我趙麗華就來吃《臍橙》(2003)說庸話:“下班的時候/我買了一些臍橙/我愛吃臍橙/像你包柚子那樣/包了皮/一瓣一瓣掰著吃/我還買了一些雞腿蘑和雞樅/它們其實和雞一點關系也沒有”。也就是說,這種僅僅為了追求某種表面化的口語效果的寫作,對口語中的庸常話照抄照搬、復述重復、摘錄摹寫——濫用了口頭語感,當然談不上對日常口頭語言的變異和對其常規的顛覆,更談不上詩人化腐朽神奇、化俗常為特異的藝術創造;表面上言之鑿鑿,實質上寡淡膚淺、無聊空泛,平直單一,缺乏深度、力度,話多詩少。
有時候我認為被說得玄乎乎的“廢話寫作”之類的東西,不過就是一種“錄像寫作”或“照相寫作”,詩人不需要什么感受器官的活動,只需要立即把某時在某處所見、所聞、所干的,用一般化的語言記下來就行了,這種機械的、客觀的寫實主義,現在,的確不是什么先鋒的玩意兒。而自主語言就是要做到“廢話堅決不說”、“庸(常的)話不說”,要“摒棄語言系統中的標準的、常態的語言范式”,當我們有話要說的時候就是寫作開始的時候,我們自己要說我們要說的,不說沒必要要說的。
2000年以來,一部分跟風的詩人(很多是80后)“照葫蘆畫瓢”仿寫了不少“廢話”詩,其結果只是在紙頁和網頁弄出了不少分行的垃圾,轉瞬即腐。其突出表現之二就是“套話口語”,這是指一些詩人在以口語風格寫作時,過度依賴口頭語言中的陳詞濫調,過度仿用、套用俗話,造成了“口語其外,敗絮其中”的消極口語效果。
伊沙——同楊黎以及后面我要提到的于堅一樣——是我尊敬過的、要一分為二看待的詩人之一,他以自己高產量的寫作曾在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推動了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口語語體風格的詩歌的普及,他在寫出了一些好作品的同時,也寫出了一些“爛”東西。由于他對產量片面的追求,加上跟風者的“東施效顰”,伊沙式的口語就演變成了“套話口語”。
這類口語詩總是擺出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用一種仁義道德的口吻和冗長刻板、平鋪直敘的句式來書寫個人見聞和個人生活瑣事,用套話、慣用語來說教、來顯擺、來訓導。如伊沙《擦肩而過》(2005)中寫道:“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話說當年那個/想借某把時代的/大勢與強勢之刀/將與之無怨無仇/只是瞧著有點不順眼的我/一刀宰殺的頂頭上司/因為經濟問題/手腳不干凈/剛從某個高位上掉下來/落了個退回贓款/不追究法律責任/提前退休的/慘淡結局。”
他和他的模仿者常常大篇幅地借用現成的俗語、套話、官話來說事兒,其文本語言生硬笨拙,籠統枯燥,還時而有文白夾雜的古腔古調冒出,某種活生生的口頭語言要素經過快速加工后,成了流水線上的粗糙平庸的分行產品。我無法想象那個寫出了《車過黃河》的好詩人和這個寫下“春水蕩漾/在我河岸/……我已知拔劍/拔劍四顧心茫然”(《永是我劫》,200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乃天大的造化/……能躲則躲/能逃則逃/實在不行/。
2. 描寫流口水的詞語
垂涎三尺chuí xián sān chǐ
[釋義] 垂:東西的一頭向下;涎:口水。流出的口水有三尺長。原形容嘴饞到極點。現多形容見了別人的好東西就眼紅;并極想弄到手的貪婪樣子。
[語出] 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
[正音] 涎;不能讀作“yán”。
[辨形] 垂;不能寫作“唾”;涎;不能寫作“誕”。
[近義] 垂涎欲滴 饞涎欲滴
[反義] 不屑一顧 視如敝履
[用法] 含貶義。用于見了別人的東西眼紅。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補充式。
[辨析] ~和“垂涎欲滴”;都形容嘴饞想吃;或見著別人的東西就眼紅;~比“垂涎欲滴”語義重;程度深。“垂涎欲滴”多形容嘴饞想吃或眼紅。
[例句] 帝國主義者對海灣國家的石油早就~了。
[英譯] cannot hide one's greed
3. 形容流口水的四字詞
饞涎欲滴
解釋:涎:口水。饞得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極其貪饞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紅。
出處:唐·柳宗元《招海賈文》:“垂涎閃舌兮,揮霍旁午。”宋·蘇軾《將之湖州》詩:“吳兒鲙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
垂涎三尺
解釋:涎:口水。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
出處:老舍《趙子曰》第三章:“對面坐著一個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擠眉弄眼的希望吃些白薯須子和皮。”
垂涎欲滴
解釋:涎:口水。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十分貪婪的樣子。
出處:唐·柳宗元《招海賈文》:“垂涎閃舌兮,揮霍旁午。”
染指垂涎
解釋: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貪饞。垂涎,流口水。
出處:《元史·郝經傳》:“病民諸奸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不凱覦神器,染指垂涎。”
4. 形容口水的詞語
饞涎欲滴——涎:口水。饞得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極其貪饞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紅。
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
垂涎欲滴——涎:口水。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十分貪婪的樣子。
口角垂涎——涎:唾沫,口水。嘴邊流下口水。形容想吃東西,流出口水。
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貪饞。垂涎,流口水。
說梅止渴——說到梅子,就會流口水,因而止渴。比喻借想像以**。
相濡相呴——濡:濕潤;呴:吐口水。互相吐口水,濕潤對方。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相喣以沫——喣:吐口水。彼此吐口水來濕潤對方。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
5. 形容口水的詞語
饞涎欲滴——涎:口水。
饞得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極其貪饞的樣子。
也形容非常眼紅。垂涎三尺——涎:口水。
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
也形容非常眼熱。垂涎欲滴——涎:口水。
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十分貪婪的樣子。
口角垂涎——涎:唾沫,口水。嘴邊流下口水。
形容想吃東西,流出口水。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貪饞。
垂涎,流口水。說梅止渴——說到梅子,就會流口水,因而止渴。
比喻借想像以**。相濡相呴——濡:濕潤;呴:吐口水。
互相吐口水,濕潤對方。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相喣以沫——喣:吐口水。彼此吐口水來濕潤對方。
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