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級下冊語文23課古詩詞三首講解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
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
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
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
尤其是后兩句寫得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
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的贊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
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里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麗,畫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
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2.詞句解析。
(1)“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蔥蘢,而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
綠原、白川、子規、煙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2)“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實的用詞,充分地說明了農民的勞動的繁忙緊張,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贊美之情也體現無遺。
(3)“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白天鋤地,夜晚搓麻,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動描繪了鄉村里男耕女織、日夜辛勞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織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樣子,在靠近桑樹的下面學著種瓜。
一個“學”字,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5)“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這兩句點明時間是在春季,正是鱖魚上市的時節,地點是在西塞山前。全句為: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
桃花盛開,白鷺飛翔,碧波粼粼,鱖魚跳躍,好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6)“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全句意思為: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閑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2.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23課古詩三首什么意思
古詩三首分別是;鄉村四月詩意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 山坡和田野到處都是綠色,平地上到處都是倒映著空中白云的水田。
杜鵑鳥歡快地叫著,春雨綿綿如同煙霧一般。四月的鄉村里很少有人空閑著,人們剛剛才忙完養蠶就又去忙插秧了。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譯文】 白天出去田地里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 農家男女各自都忙著相應的家務勞動。小孩子不知道做耕田織布的活兒, 也忙著在靠近桑樹的樹陰的地方學習種瓜。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在江邊垂釣,不想回家。
3.23課古詩詞三首的預習表
獨做敬亭山: 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不肯停留,慢慢的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詩人靜靜的凝視著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的看著詩人.世界上大概只有他愿和我做伴吧,真實難得一知己!只有這空空的敬亭山了.望洞庭: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靜就好象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里拖著清清的田螺.憶江南: 江南真好,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么的熟悉! 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鮮花更加艷麗,由于紅日 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料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光水碧,由于江 花紅,所以江南顯得更加碧綠。
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4.23課古詩詞三首生字6字3詞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靜夜思
李白
床 前 看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山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5.四年級語文教材全解23課古詩三首鄉村四月全解
鄉村四月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作者介紹】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并稱“永嘉四靈”.其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著有《西巖集》1卷,有《南宋群賢小集》本;《葦碧軒集》,有《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注釋】 ①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 ②子規——杜鵑鳥. ③才——剛剛..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蠶桑--種桑養蠶.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譯文】 (1、2句)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的勞動緊張、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里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后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采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蠶桑,有人則只忙于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于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幾乎是沒有的.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畫面。
6.第23課古詩詞三首(近,反義詞)
我知道的如下:仔細-認真徐徐-慢慢周圍-四周自豪-驕傲常常-經常美麗-漂亮快樂-高興幸福-美滿年邁-年老溫暖-暖和祝福-祝愿清晰-清楚趕緊-趕快傷心-難過環繞-圍繞猶如-仿佛哄騙-欺騙如果-假如立即-立刻仍然-仍舊斜-歪忽然-突然稱贊-贊揚往常-往日著名-有名慌張-驚慌忠實-忠誠指點-指引觀察-觀看特別-非常和藹-溫和慚愧-羞愧觀賞-欣賞頓時-立刻驕傲-自豪拎著-提著專心-專注富裕-富有連忙-急忙端詳-打量收拾-整理糟-壞附近-旁邊常常-經常談天-聊天果然-果真觀察-觀看驚訝-驚奇巴望-渴望焦急-著忙-連忙譏笑-嘲笑苦惱-苦悶孤單-孤獨幸虧-多虧果然-果真刻苦-勤奮鉆研-研究斥責-責備遲疑-猶豫夸獎-表揚委屈-難過片刻-瞬間枯萎-干枯滅絕-滅亡大約-大概看望-探望目不轉睛-聚精會神龐大–巨大信服-相信整天-整日濃密-茂密優美–美麗突然--忽然保護—愛護裝點—裝扮辨別—分辨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