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唐宋詞發展歷程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2.唐宋詞發展歷程四個階段的主要風格及代表作家
唐代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
初唐時期,號稱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逐漸完成了詩歌聲律化過程,奠定了中國詩歌中律詩的形式。經過他們的努力,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的奢靡走向社會的大眾生活,風格也從纖柔卑弱轉變為明快清新。
盛唐時期,這時期是詩歌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期。眾多的詩人在浪漫的氛圍中自由地創作,共同營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氣象”。盛唐中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
中唐時期,詩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賀等人。白居易以諷喻詩見長,他在詩歌中諷刺橫征暴斂,反對黷武戰爭,攻擊豪門權貴。
晚唐時期,是詩人李商隱和杜牧活躍的時代。晚唐詩的風格特點為致力于藝術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悶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覺和情緒心理的抒發,以哀怨悱惻、悲涼蕭瑟、淡泊情思、幽艷細膩為美,是一種帶有濃郁傷感情緒的美。
擴展資料: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3.唐詩、宋詞、元曲的歷史
唐詩 泛指創作于唐代的詩。
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涌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
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
盛唐時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代表。
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另有王維、孟浩然代表的田園派和高適、岑參代表的邊塞詩派。
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并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劉禹錫,李賀之詩也頗有成就。
晚唐時期 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莊等。 唐詩派別 山水田園詩派 代表人物王維、孟浩然、盧綸、李益 特點: 題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隱士;風格多恬靜雅淡,富于陰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絕、五律、五古。
代表作:王維:《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孟浩然:《過故人莊》 邊塞詩派 代表人物 高適、岑參、王昌齡、李益、王之渙。 特點: 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征戍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
代表作:高適:《別董大》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浪漫詩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點: 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
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獨酌》、《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
現實詩派 代表人物 杜甫。 特點: 詩歌藝術風格沉郁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情懷。
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 代表作:《三吏》、《三別》、《兵車行》。 宋詞 詩歌的一種。
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起源 “曲于詞”源自民間,俚俗粗鄙乃是其天然傾向。
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于民間俗文學的觀點已得到廣泛承認。隋唐之際發生、形成的曲子詞,原是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歌唱的。
“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且燕樂曲調之來源,主要途徑有二:一是來自邊地或外域的少數民族。
唐時西域音樂大量流入,被稱為“胡部”,其中部分樂曲后被改為漢名,如天寶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個胡名樂為漢名。《羯鼓錄》載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來曲。
后被用作詞調的,許多據調名就可以斷定其為外來樂,如《望月婆羅門》原是印度樂曲,《蘇幕遮》本是龜茲樂曲,《贊浦子》又是吐蕃樂曲等等。《胡搗練》、《胡渭州》等調,則明白冠以“胡”字。
部分曲調來自南疆,如《菩薩蠻》、《八拍蠻》等等。部分曲調直接以邊地為名,表明其曲調來自邊地。
《新唐書·五行志》說:“天寶后各曲,多以邊地為名,如《伊州》、《甘州》、《涼州》等。”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也說:“今樂府所傳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涼、熙、石、渭也。”
伊州為今新疆哈密地區,甘州為今甘肅張掖,涼州為今甘肅武威,熙州為今甘肅臨洮,石州為今山西離石,渭州為今甘肅隴西,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邊州。燕樂構成的主體部分,就是這些外來音樂。
二是來自民間的土風歌謠。唐代曲子很多原來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記箋訂》對教坊曲中那些來自民間的曲子,逐一做過考察。
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劉禹錫《竹枝詞序》說:“余來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
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又如《麥秀兩歧》,《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見聞錄》言五代朱梁時,“長吹《麥秀兩歧》于殿前,施芟麥之具,引數十輩貧兒襤褸衣裳,攜男抱女,挈筐籠而拾麥,仍和聲唱,其詞凄楚,及其貧苦之意。”
宋代民間曲子之創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樂志》言北宋時“民間作新聲。
4.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宋詞派別: 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岳飛等。 擴展資料: 宋詞簡介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 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 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歷史。
5.唐詩宋詞的藝術成就
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唐詩、宋詞占有極其光輝的一頁,沒有這一頁,整部中國文學史將為之黯然換色。
詩是中國文學發展出現最早的文學體裁,并貫穿于整個文學發展過程,但只有到了唐代,詩才真正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如果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那么詩歌當之無愧地代表了整個唐代文學發展的潮流:上至王侯將相、后宮嬪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寫詩吟詩蔚然成風,誕生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韓愈等獨具藝術風格、且成就卓著的詩壇大家,留下了許多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詩在漫長的詩歌發展史中獨領風騷,正如康熙皇帝所說“詩至唐而眾體悉備,亦諸法畢該。
故稱詩者必視唐人為標準”。 詞的發展雖亦源遠流長,但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別是一家”,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令人刮目相看,出現了蘇軾、辛棄疾、柳永等詞壇大家,也為后代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作為音樂性極強的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詞 既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正如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休,能言詩之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一代文豪蘇軾就擅長以詩為詞。
6.唐詩宋詞的藝術成就
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唐詩、宋詞占有極其光輝的一頁,沒有這一頁,整部中國文學史將為之黯然換色。
詩是中國文學發展出現最早的文學體裁,并貫穿于整個文學發展過程,但只有到了唐代,詩才真正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如果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那么詩歌當之無愧地代表了整個唐代文學發展的潮流:上至王侯將相、后宮嬪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寫詩吟詩蔚然成風,誕生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韓愈等獨具藝術風格、且成就卓著的詩壇大家,留下了許多家喻戶曉、婦幼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詩在漫長的詩歌發展史中獨領風騷,正如康熙皇帝所說“詩至唐而眾體悉備,亦諸法畢該。故稱詩者必視唐人為標準”。
詞的發展雖亦源遠流長,但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別是一家”,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令人刮目相看,出現了蘇軾、辛棄疾、柳永等詞壇大家,也為后代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作為音樂性極強的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詞 既各有所長,又互為補充,正如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休,能言詩之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一代文豪蘇軾就擅長以詩為詞。
7.唐宋詞的發展演變線索是什么
詞調的演變 唐宋詞一千多調,是從8世紀到12世紀逐步積累起來的。
這中間經過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 樂曲的時代性極強,隨著時代風氣轉移,樂曲總是代有新變,不斷處于變動之中。
風靡一時的名曲,其流行的時間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 因此,詞在唐宋并非盡數可歌,始終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為時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調。 宋代詞調大增,但變動也極大。
周詞在政和、宣和年間傳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遺音淪落。張火對吳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數得歌法。
一方面過時的曲調被淘汰(詞調借助文字定型下來),另一方面新創曲調隨時繁衍孳生。 詞變不斷推進演變,變舊更新。
北宋是詞調發展的最高潮。南宋時,我國音樂文藝重心轉移,詞曲不再從民間新聲中取得新來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詞調創作停滯,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詞以小令為主,齊言、雜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詞調按來源看,一為盛唐教坊曲,二為中唐以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為詞調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詞調。
特別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詞,這應該是因為其情調不適合詞體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淺斟低唱的氣氛。同時民歌多為五七言句式,同詞調所需要的曲折宛轉音樂要求不倆。
詞之取徑在初起時已不寬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顯得狹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為歌詞的不在少數。
計有四五十曲。由于齊言句式和樂曲節拍之間有著無法徹底消除的矛盾,所以這些詞調大都沒有發展為詞調。
本是齊言的,后也改為長短句。 大量原為齊言格式的曲子詞在唐五代逐漸變成了長短句,如《浪淘沙》、《長命女》《楊柳枝》等。
最終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極少數的幾首入宋。齊言消亡,長短句興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變動。
唐五代以令詞為主,有些還是單調。但在中晚唐就出現了慢曲長調。
《卜算子慢》是第一個稱“慢”的詞調。唐五代長調約十首。
入宋后新創調則基本上以長調慢曲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 宋令曲也全是雙調。
唐五代詞調為宋人沿用的,不過半數。許多酒令詞,在宋代成為絕響。
二 北宋新聲競繁,眾體兼備,詞調大盛 北宋詞調令引近慢,兼備眾體。數量遠超前代。
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間完成的。 北宋的市井新聲是詞調新增與擴充的重要原因。
同時,北宋詞人知音識曲者甚多,能自制調。 仁宗年間,唐五代詞部分被傳唱,而市井新聲競逐。
以晏歐為代表的一批詞人,承南唐余緒,多作五代小令。以柳永為首的另一批詞人則致力于嘗試新曲,以新詞風推動新樂曲的流行。
張先、杜安世等輩則介于兩者之間。 《樂章集》三卷,詞調二百余,比花間多出兩倍。
其中一百多調,首見于柳詞。柳詞又多為長調,開辟了詞曲由小令進入長調的新階段。
柳詞雖然格調不高,但在創調上卻有奇功。其詞調來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聲。
易安則評柳永“變舊聲作新聲”,指其度五代小令為長調。(如木蘭花、浪淘沙、定風坡、應天長、長相思、玉蝴蝶)。
更將唐五代無人作詞的教坊曲度為詞調。 蘇軾不但提高詞品、開拓詞境,而且變革和刷新詞調。
其大貶柳永。且對不少詞調有推廣之功。
念奴驕、水龍吟、賀新郎、水調歌頭、滿庭芳等調都由蘇詞后始有人廣泛運用。 北宋詞大增的另一個重要階段則是以周美成為代表的大晟曲。
周詞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調也是周詞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樂文藝重心轉移,除詞人自度曲外,南宋詞調發展走入沒落。
詞至北宋始尊其體,南宋其用益大。稼軒諸家愛國詞把思想藝術又推向新高。
南宋詞成就絕對不低。但從詞調發展上來看,北宋創多,南宋創少。
且取徑日趨狹小。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現了大量新樂種、曲種、劇種,詞曲失去了音樂文藝的中心地位。
諸如嘌唱、唱賺、賺等樂種,鼓子詞、諸宮調等曲種。雜劇、院本、南戲等劇種,在北宋末大量出現。
占領了詞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發展極快。
南宋詞調不能從當時這些新興音樂中吸取養料,他的趨勢就只能是走向沒落。 其二、南宋詞尚雅、嚴律,同民間新聲斷絕聯系,堵塞了詞調的來源。
南宋詞嚴雅俗之辯。格律上也日益講究四聲陰陽。
民間新聲詞人唯恐避之不及。詞人作詞嚴守清規,詞調守律日嚴,取徑日窄。
來源必須日漸涸竭,只有少數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吳二人自度較多。
但這些自度曲流行范圍很小,應者廖廖。同時樂律又比較嚴,不易推開,這正是詞樂衰落的表現。
8.宋詞的發展史是什么
慢詞,古人從字數著眼,也稱為“長調”。
詞的分段叫“分片”,除單調外,一首詞多由上、下兩片組成,慢詞有多至三四片者。詞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引進教坊和詩壇,但所作仍以小令為主,齊言、雜言并存。
慢詞的大量出現,則是北宋中期的創造。從此宋詞曲調大盛,兼備眾體,蔚為中國詩歌史上與唐詩并峙的另一個高峰。
兩宋詞壇的勃興是在北宋建國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趙禎時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歐陽修、張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時,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詞壇特盛,晏殊、歐陽修等出自江南舊地的江西詞人,沿襲南唐余緒,以風流自命,致力于創作短章小令、輕麗之詞。
柳永開始大量創作慢詞長調,為此后宋詞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傳世的柳永《樂章集》二百余首,慢詞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長調如《望海潮》(東南形勝)、《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以賦體的手法鋪寫都市生活和送別的場面,洋洋百余言,充分體現了慢詞篇幅宏大、適于鋪陳的特點,使宋詞在唐代近體詩長于比興的特點之外別樹一幟。柳詞的另一個貢獻是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宋詞的題材,把詞的描寫范圍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會;同時普及了詞的歌唱,使之成為雅俗共賞、“天下詠之”的文藝形式。
柳永詞多為歌妓所作,故始終未脫“詞為艷科”的傳統束縛,這一缺點他與晏殊、歐陽修相同,另一位與柳永同時而齊名的張先,也不能免。其后以異軍突起而主盟詞壇的蘇軾,在柳永開創的慢詞長調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詩入詞”,完全突破了詞的傳統題材和傳統風格,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品格,使之成為一種可以表現多方面內容的新詩體,因而為宋詞的發展開辟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新方向。
關于蘇軾詞風與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續錄》)的說法。“大江東去”即《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此相類的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蘇軾的詞風,大抵正著眼于這一部分作品。
其實蘇軾作詞,剛柔相濟,所著《東坡樂府》,其中婉約詞亦不少。不過就文學史上的影響而言,最能代表蘇詞的,還是清雄之作。
蘇軾作詞,以意為主,常常突破詞律的束縛。這一點曾引起恪守傳統詞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滿。
在當時,他的門人、著名詞家秦觀(1049-1100)也沒有走他所開辟的道路。從秦觀到李清照,一般被認為是婉約派詞風的正宗。
秦觀有《淮海詞》傳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霧失樓臺)、《鵲橋仙》(纖云弄巧),聲情并茂,語工而美,繼承了柳永贈妓之作的遺風,而詞品比他要高。李清照曾撰《詞論》,力主詞“別是一家”之說。
傳世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深閨中的寂寞和年輕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社會意義;晚年避亂江南所作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通過個人流離生活的描寫,反映當時的民族災難,以傳統詞風抒寫深沉的愛國情懷,均是婉約詞中思想價值較高的佳作。北宋后期的重要詞人還有周邦彥(1056-1121)。
周邦彥精通詞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時曾主持過中央音樂機關大晟府,是兩宋注重音律一派詞人承先啟后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當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詞壇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作為時代的歌手,辛棄疾一生寫了大量的詞,有《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陳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表現了當時重大的抗戰、愛國主題,抒寫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壯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心情。
從藝術上講,稼軒詞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將“以詩為詞”進一步發展到“以文為詞”,使宋詞的思想和藝術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后世以“蘇、辛”并稱,但辛棄疾又自成特色,一時仿效或傾慕者如張孝祥、韓元吉、陸游、陳亮及稍后的劉過、劉克莊等,世稱辛派詞人。
南宋后期于辛詞外別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姜夔上承周邦彥,下開格律詞派。
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揚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譜,是現存宋人詞集中僅見的完整的詞曲譜。其時及稍后詞壇較有影響者如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人,均遠紹周邦彥,近師姜夔,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重形式而輕內容,與辛派詞人走了相反的道路。
倒是宋末愛國詩人文天祥以及劉辰翁(1232-1297)的一些詞作,成為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詞的嗣響。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詞在11-13世紀的繁榮,是包括與宋先后并存的遼、西夏、金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關于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和金海陵王完顏亮聞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
9.宋詞的藝術成就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唐代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
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詞有詞牌,即曲調。
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
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 國畫: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別。
“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
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
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調《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
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
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
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疊字。 由于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
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