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人為什么極度推崇白居易的詩詞
這就是為什么日本人這么推崇白居易的原因生活知識的分享2018-03-20因為相對來說,白居易的詩跟這些人比起來,明顯更淺白通俗唄。
不是說白居易的詩不好,意境啊藝術性啊很多都是上品,但白居易的詩確實有這個特點,他早期的詩犯過佶屈聱牙晦澀難懂的毛病被友人批評過,打那以后他幡然悔悟力避此病甚至有點矯枉過正了。他寫詩據說有個特點要作到老嫗都解,就是說沒文化的老婆婆都能理解看懂。
說是他的許多詩寫好之后都讀給沒文化的老婆婆聽,如果聽不懂再改。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了,他后來位高權重真的是否做到這一點也不確定,不過這個傳說顯然也不是空穴來風,跟他詩的特征確實相映襯驗證。
而日本人雖然用漢字許多人都精通漢學漢詩,但是這個文化隔膜理解障礙顯然也是明顯存在的,而白居易詩的特點顯然使這種文化隔膜理解障礙最小化,最容易得到日本人的理解引起共鳴唄。唐宣宗李忱有詩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這一句說的就是白居易詩的普及性或者說是特點,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的詩顯然就不具備這種普及性和特點,即使在中國本土也是一樣。而日本人泛義理解來說,就算胡兒,擱這里應景正對。
蘇東坡評唐人詩,有郊寒島瘦元輕白俗之說,這里的白俗說的就是白居易,你說庸俗也好俗氣也好通俗也罷,沾了一個俗字就好像有點降格吧。但是蘇東坡還是比較推崇敬仰白居易的,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
他曾經以前賢白居易自比,杭州白堤蘇堤蘇東坡自己也當榮耀。即使這樣,他仍然說白居易的詩“俗”,可見白居易詩的這個特點有多么的明顯。
而正是這個特點,當通俗淺白理解吧,使得白居易的詩能更為漢學水平相對來說差有文化隔閡理解障礙的日本人理解認同,相比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人,能最大限度的為更多的日本人喜愛從而普及推廣吧。
2.日本人用我們的漢字,讀唐詩,看三國,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可為何恨
這就要問為什么日本人用我們的漢字,讀唐詩,看三國,受中國文化的熏陶了。
日本最初就認為自己可以和中國分庭抗禮,從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對華遣使時多為政治目的,而且帶著一種驕傲態度,甚至是傲慢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國遞交的國書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
第三次遣隋使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唐朝建立了天可汗制度后,特別是663年和唐朝爆發了一場決定性的戰斗——白村江之戰,使日本對大唐心生敬畏,此戰日本慘敗,甘心等同“蕃國”,使得日本在此后的九百多年間都不敢再入侵朝鮮半島,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開始努力學習唐朝各種先進的制度、技術與文化,包含效仿高宗天皇稱呼,后來也取了太宗貞觀年號.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妄圖染指中國,甚至想打到印度,最后被明朝擊敗。 之后就是19世紀甲午前后的事件,包括甲午海戰 1855年吉田松陰提出的“擴張補償論”; 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大陸政策”; 1869年,木戶效允提出的“征韓論”; 1890年,山縣有朋提出的“利益線論”; 1928年,石原莞爾提出的“滿洲利益線理論”,以及近年提出的“國際正義論”等等。
在最近400余年的歷史中,日本一直將中國視為征服對象。 日本的“神道史觀”認為:日本不是普通的國家,而是神的國土。
遠古時代的先王先祖不是人、而是神,所以日本人都是神的子孫。 神道史觀”又演繹出了“皇道史觀”:天皇既是主宰日本的神、又是政治的君王和軍事的統帥;天皇的權威來自于神話中的皇祖因而神圣不可侵犯。
19世紀中葉,“日本中心主義”學說繼承“皇道史觀”,進而提出“八肱一宇”的觀點:世界是由八條大繩子緊密連在一起的,最終歸結到一個中心點,這就是日本;世界正等待著偉大的天皇之軍來撫育、教化和征服萬國,地球將被日本統一。與其為近鄰的中國自然成為日本進攻的主要目標。
可以說,征服中國,就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