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涼州詞 古詩翻譯
楓橋夜泊
【標題】:楓橋夜泊①
【作者】:張繼
【格律】:七絕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②。
姑蘇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鐘聲到客船④。
【全部注釋】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一作《夜泊楓橋》。
②.江楓:水邊的楓樹。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詩而將當地一山名為"愁眠"。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歐陽修《六一詩話》曾云:"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庚溪詩話》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后觀于鵠詩云:'定知別后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白樂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溫庭筠云:'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詩藪》云:"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鐘,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云外濕','鐘聲和白云','落葉滿疏鐘'皆不可通矣。"
【鑒賞】
這首七絕,是大歷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2.【涼州詞【古詩】】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簡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刺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賞析】 涼州(今甘肅武威)位于河西走廊.這首詩描寫了黃河上游遼闊荒涼的景象.此詩境界開闊,氣象沉偉,情調悲壯蒼涼.“黃河遠上白云間”一句指遙望黃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間.“羌笛”是西域樂器,“怨楊柳”是指羌笛聲奏出哀怨的《折楊柳》一曲. 首句設想奇特,是溯流而望.這與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視覺方向相反,強調的重點也不同.李詩強調氣勢,王詩強調源流之高遠.在如此山長水遠天高地闊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單,兀然獨立于萬仞群山之中,而那條黃河則如絲如帶,把藍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結在一起.這是一幅潑墨寫意的邊塞圖畫.詩人把一座城說成一片城,以一片對萬仞,突出孤獨之感:孤城如一葉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間淹滯,正如戍守者那孤獨無奈的情懷.由此便推出了一個"怨"的主題:這偏遠荒涼的邊塞啊,春風都不肯光顧,而人卻要背井離鄉地在這里苦熬歲月.如此深長無奈之怨卻以"何須怨"這樣寬慰的語氣說出,曲折達意,舉重若輕.仔細想來,《折楊柳》之曲也的確無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誰呢?詩人沒說,倒是同題的另一首詩微露怨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輕輕地怨怨"春風"算了.《唐詩正聲》吳逸一評:“滿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狀涼州之險惡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須作楊柳之怨乎?明說邊境苦寒,陽和不至,措詞宛委,深耐人思.”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
3.十首涼州詞涼州詞的古詩
涼州詞①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賞析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云”?其實,“黃河直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么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锳《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涼州詞第二首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釋
1、夜光杯:一種白玉制成的杯子。
譯文
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
正想開懷暢飲,馬上琵琶聲頻催。
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
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回?
賞析
涼州詞是詠邊寒情景之名曲。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一句用“欲飲”兩字,進一層極寫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極寫征人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這兩句,蘅塘退士評曰:“作曠達語,倍覺悲痛。”歷來評注家也都以為悲涼感傷,厭惡征戰。清代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從內容看,無厭惡戎馬生涯之語,無哀嘆生命不保之意,無非難征戰痛苦之情,謂是悲涼感傷,似乎勉強。施補華的話有其深度。千古名絕,眾論殊多,見仁見智,學人自悟。
4.涼州詞整首古詩的意思急
涼州詞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譯文:將士們正準備暢飲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馬背上傳來催促出征的琵琶聲。請不要笑話我們醉臥沙場,自古以來出征打仗有幾個人能回來?王之渙《涼州詞》賞析涼州詞①王之渙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②春風不度玉門關。③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志,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
《全唐詩》 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注釋①涼州詞:《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引《樂苑》云: “《涼州》,宮曲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遠進。”
鄺隴右道涼州,治姑臧 (今甘肅武威)。此詩用《涼州》曲調,并非歌詠涼州。
②北朝樂府《鼓角 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下馬吹長笛, 愁殺行客見。”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涼州詞》賞析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
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云”?其實,“黃河直上”并不難理解。
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
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 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
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
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
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
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么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
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 ”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
李锳《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5.涼州詞古詩原文
詩詞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釋
1. 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區的特產。 3.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4.君:你。 5.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6.催:催人出征。 7.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最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