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出有關牛郎織女的詩句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尋看。”
2.元宵節詩詞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
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說明了吃元宵象征團圓之意。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里,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際。
天上月圓,碗里湯圓,家人團圓,正如臺灣民歌《賣湯圓》中唱的:"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以象征團圓吉利之意。
因湯圓最初只專在元宵節上市供應,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為元宵了。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3.七言詩句
帶“水”字的古詩詞句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春江晚景》)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親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斜暉脈脈水悠悠。
《夢江南》溫 庭 筠 小橋流水人家。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雁門太守行》李賀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劉禹锝《竹枝詞》)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底。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國山下》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斜暉脈脈水悠悠。溫庭筠《夢江南》 門前流水尚能西。
蘇軾《浣溪沙》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都給你貼上,你只選七言詩吧。
4.搜集關于描寫戰場的詩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南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