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的意思怎樣理解好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粗看起來,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但結合柳宗元當時做詩的背景:此詩大約作于謫居永州時期.當時作者心境應該是很蒼涼的(才華橫溢卻不得重用,而且柳是比較清高得) 呵.再看這詩,畫面相當冷清,茫茫天地間,只有他一個人“獨釣”,遺世獨立,無人欣賞詩的藝術構思很講究,詩人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人物心緒之涌動.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詩人心情意緒的寫照.寒、冷、寂。
2.古詩含義
無題 李商隱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
這首詩的一開頭就撇開具情事,從女主人公所處的環境氛圍寫起。層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籠罩著一片深夜的靜寂。獨處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輾轉不眠,倍感靜夜的漫長。這里盡管沒有一筆正面抒寫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態,但透過這靜寂孤清的環境氣氛,我們幾乎可以觸摸到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感覺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彌漫著一層無名的幽怨。
頷聯進而寫女主人公對自己愛情遇合的回顧。上句用巫山神女夢遇楚王之事,下句用樂府《神弦歌 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意思是說,追思往事,在愛情上盡管也象巫冊神女那樣,有過自己的幻想與追求,但到頭來不過是做了一場幻夢而已;直到現在,還正象清溪小姑那樣,獨處無郎,終身無托。這一聯雖然用了兩個典故,卻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有用典的痕跡,真正達到了驅使故典如同已出的程度。特別是它雖然寫得非常概括,卻并不抽象,因為這兩個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話傳說本身就能引出豐富的聯想。兩句中的“原”字、“本”字,頗見用意。前者暗示她在愛情上不僅有過追求,而且也曾有過短暫的遇合,(一夜情?^_^)但終究成了一場幻夢,所以說“原是夢”;后者則似乎暗示:盡管迄今仍然獨居無郎,無所依托,但人們則對她頗有議論,所以說“本無郎”,其中似含有某種自我辯解的意味。不過,上面所說的這兩層意思,都寫得隱約不露,不細心揣摩體味是不容易發現的。
頸聯從不幸的愛情經歷轉到不幸的身世遭遇。這一聯用了兩個比喻:說自已就象柔弱的菱枝,卻偏遭風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這一聯含意比較隱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惡勢力的摧殘,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與幫助。“不信”,是明知菱枝為弱質而偏加摧折,見“風波”之橫暴;“誰教”,是本可滋潤桂葉而竟不如此,見“月露”之無情。措辭婉轉,而意極沉痛。
愛情遇合既風夢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沒有放棄愛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無益,也不妨抱癡情而惆悵終身。在近乎幻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刻骨銘心更是可想而知了。
李商隱的愛情詩以抒情為主體,著力抒寫主人公的主觀感覺、心理活動,表現她(他)們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而為了加強抒情的形象性、生動性、又往往要在詩中織入某些情節的片斷,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敘事成分。這就使詩的內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體制與豐富內容之間的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強詩句之間的跳躍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聯想等多種手法來加強詩的暗示性。這是他的愛情詩意脈不很明顯、比較難讀的一個重要原因。
3.四季古詩20首的含義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東方虬《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詩句 春 1、早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 2、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3、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杜甫《登樓》 4、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6、早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7、早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8、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9、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10、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1、春風雙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夏 1、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 4、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高駢《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蘇軾《浣溪沙》 6、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如夢令》 7、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采蓮曲》 8、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虞世南《蟬》 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秋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3、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甫《山行》 4、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6、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相見歡》 7、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曹操《觀滄海》 8、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海》 9、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范仲淹《漁家傲》 10、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1、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 12、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王五》 1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1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15、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聲甘州》 冬 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沁園春·雪》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北風行》 4、瀚海瀾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東方虬《春雪》 7、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 ——陸暢《驚雪》 8、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王安石《梅花》 9、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祖詠《終南望余雪》 10、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1、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落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 12、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4.誰知道古詩的意思
涼州詞①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② 春風不度玉門關.③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志,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全唐詩》 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注釋 ①涼州詞:《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引《樂苑》云:“《涼州》,宮曲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遠進.”鄺隴右道涼州,治姑臧 (今甘肅武威).此詩用《涼州》曲調,并非歌詠涼州.②北朝樂府《鼓角 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見.”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涼州詞》賞析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云”?其實,“黃河直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山天相連,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5.古詩含義(包括題目含義、作者介紹、每句話的意思和詩的背景求《登
《題西林壁》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登飛來峰》《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抒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6.幫我想幾首古詩的意思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2孤村落日殘霞.輕
1明月漸漸升起,像是漸漸離開自己曾經懸掛的枝頭,這小小的動作驚起了樹上的鵲兒,半夜清風習習,仍可聽得到蟬兒的鳴叫2天邊是夕陽和稀疏的晚霞,不遠處是一個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過去,只看到夜幕將要來臨前的一點薄霧籠罩著的幾棵老樹和它身上棲息的烏鴉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4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它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燈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5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信息,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7.《示兒》古詩的含義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感情是何等的執著、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