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莊子的詩句有哪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
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斗爭的手段。
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
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魚被困在陸地上,相互用嘴吐氣,用吐沫相互沾濕,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么會沒有法則呢?憑空猜想屋里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
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為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
2.【關于“莊周夢蝶”的詩詞都有哪些啊
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梁簡文帝蕭綱的《十空六首·如夢》一詩中首次運用莊周夢蝶的典故來表達一切皆空、人生如夢的思想:“秘駕良難辨,司夢并成虛.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寫道:“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固如此,營營何所求.”看“莊周夢蝶”百度百科,后面有提到很多.。
3.與莊子有關的詩句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
2、“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莊子·雜篇·列御寇》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莊子·讓王》
4、“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外篇·天地》
5、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7、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莊子·人間世》
8、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莊子·盜跖》
9、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莊子·田子方》
10、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御寇》
11、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莊子·列御寇》
4.關于莊子的詩句
1、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戰國莊周《莊子·外篇·知北游》 譯文: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忽然就過去了。 2、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先秦莊子及門徒《莊子·外篇·秋水》 譯文:不要和青蛙說起海,因為對于它來說太虛幻,不要和夏天的蟲說冰,因為它因為季節的原因一輩子也看不到冰。 3、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先秦莊子及門徒《莊子·內篇·大宗師》 譯文: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終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朝夕相處,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忍受著對方的吹氣,忍受著一轉身便擦到各自身體的痛楚。此時,兩條魚便不禁緬懷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獨享自由自在快樂的生活。
4、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先秦莊子及門徒《莊子·內篇·逍遙游》 譯文:姑射山上住著一個神仙,皮膚白的像冰雪,像是處女一樣風姿綽約,不吃人間五谷雜糧,吃露水。
能騰云駕霧,有坐騎是一條飛龍,經常在海外游玩。 5、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
——先秦莊子及門徒《莊子·雜篇·列御寇》 譯文:大凡人心比山川還險惡,知心比知天更困難。
5.古代詩詞中莊周一詞有什么來歷
莊 叟,莊周之尊稱,又名莊生、莊子。
據 《史記》六十三卷(莊子列傳》記載, 莊叟,戰國時宋國蒙縣人,名周。莊 叟曾為漆園吏,其學無所不閾。
相傳楚威王聞其賢,備厚幣以迎之,許以 ?為相,莊叟辭而不就。莊叟著書十余萬言,其要本皆歸于老子之言,故多 為寓言。
莊叟之說,亦主張清靜無為,獨尊老子而摒斥僑墨。唐時崇奉道教,尊老聃及莊叟為其宗師。
后世 之人即以“莊叟”或“莊生”、“莊周”、“莊子”喻稱性情曠達、崇尚無為之 士,因以為典。北周?齊?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雖言夢蝴蝶,定自 非莊周。”
晉?陶淵明:“路邊兩高 .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再得,吾行 欲何求。”
6.請幫我找一下《莊子》的名言
“凡人心險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莊子即有此語,怪不得中國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沒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竊(盜竊)鉤(鉤環)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中國人沒有真理意識,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氣”意識,以及權力意識,權力可壟斷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事實上,中國人只對“原天地之美”感興趣,對人世間之外的理沒有興趣。
“彷徨乎塵垢(世俗)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像莊子這樣的知識分子與生產勞動脫離,所研究的東西也太清虛消極,其個人的成就雖偉大,但對民族卻是悲劇。 “獨(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傲視鄙倪)于萬物”---中國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關系,沒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 一幅小農經濟的畫圖。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莊子此語的意思是,不以長壽為樂,不以早夭為悲,不以通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恥。
隨遇而安,知天樂命,使國人喪失了進取心。 “傍(依傍)日月,挾(懷藏)宇宙,游乎塵垢(世俗)之外”---歸隱江湖思想使得中國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當”的勇氣。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觀念,產生不了近代科學。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中國人都給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莊子這樣的獨立特行的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圣人不希求名聲)---中國人的名利思想極重,所以,有人站出來反對名利。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占有整個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農業社會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 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
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飲露。騰云駕霧,驅馳日月,而奔馳暢游于宇宙之外)---中國社會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潔之隱士,唯獨沒有敢于入世、挑戰社會、進行抗爭的勇士。
“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這大概是東方人的悲觀主義吧?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世人終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莊子反對為名利而操勞奔波,可是老百姓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嗎?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別,此也無是非的區別):---中國人沒有多少是非觀念、真理意識,諸子百家都是教導人們混淆是非,不辨善惡,或以惡為善(如儒家以束縛人之惡德為善德,法家以暴力、詭計為善行)。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天地只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只是一類)---針對名家白馬非馬的爭論,莊子“齊萬物”,認為萬物一馬。 在這種渾沌主義、相對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當然不可能產生柏拉圖之靈肉二元主義、亞里斯多德之植物分類、物理探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圣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的事,圣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對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東西,中國人沒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離不開眼前的實用,哲學只有世俗主義的思想。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后,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莊周)---中國哲學家的思想也模糊如夢,飄飄渺渺,混混頓頓,沒有嚴密的思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莊子也主張“不學”,以保真養神,對付知識的無涯。大概對于中國人所探討的人際而言,知識也沒什么用處,惟有經驗足矣。
西方人重點探討的是自然界,這時才能體現出知識的用處,所以,西方名言稱:知識就是力量。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律竅門而生存。
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親人,可以享盡天年)---莊子既反對使用謀略,同時他又是大謀略家,也可以說是市儈,精于謀生處世。 也許,他的沿竅門生存的思想是現實逼出來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東西的用處),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東西的用處)也”---莊子發現了無用之用,就是遠離官場、名利,崇高自我,同時也放棄社會責任,任由暴政橫行。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
7.關于莊子的詩句有哪些
1、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戰國莊子《莊子·內篇·大宗師》 解釋: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2、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
——出自戰國莊子《莊子·雜篇·列御寇》 解釋:大凡人心比山川還險惡,知心比知天更困難。 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出自戰國莊子《莊子·外篇·知北游》 解釋:人生在世,就像白色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忽然就過去了。 4、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出自戰國莊子《莊子·內篇·大宗師》 解釋:泉水干涸后,兩條魚未及時離開,終受困于陸地的小洼,兩條魚朝夕相處,動彈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潤對方,忍受著對方的吹氣。 忍受著一轉身便擦到各自身體的痛楚。
此時,兩條魚便不禁緬懷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獨享自由自在快樂的生活。 5、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出自戰國莊子《莊子·外篇·秋水》 解釋:對井里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
8.求關于莊子的名言及句子解釋
莊子名言.從此中感悟道之高深。
名言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險于山川”–––
“竊(盜竊)鉤(鉤環)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達(弄清)萬物之理”–––––––
“彷徨乎塵垢(世俗)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
“獨(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傲視鄙倪)于萬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
“傍(依傍)日月,挾(懷藏)宇宙,游乎塵垢(世俗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圣人不希求名聲)–––––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占有整個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遙遠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飲露。騰云駕霧,驅馳日月,而奔馳暢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世人終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別,此也無是非的區別)–––––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天地只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只是一類)–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圣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圣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的事,圣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后,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律竅門而生存。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親人,可以享盡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東西的用處),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東西的用處)也”––––––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事之變,命之行也”––––––
“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經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寢(睡覺)不夢,其覺(醒來)無憂,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慶幸活著),不知惡死(不憂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觀改變客觀),不以人助天(不以人為妨礙自然),是之謂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戰而贏得人心,不戰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魚兒與其以唾沫相互濕潤,艱難活命,不如相互忘卻,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與其贊譽堯舜明君、指摘桀紂暴君,不如忘卻是非,回歸自然之道)
“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載著我的形體,使我生活勞苦,使我老年逸樂,最終以死使我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