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出自古詩文的成語
雨后春筍 出處:宋·張耒《食筍》:“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寸草春暉 出處:唐·孟郊《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滿園春色 出處:宋·葉紹翁《游小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春風得意 出處:唐·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春和景明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春宵一刻 出處:宋·蘇軾《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一年之計在于春 出處:南朝梁·蕭統《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春夢無痕 出處:宋·蘇軾《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面桃花 出處:唐·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去樓空 出處:唐·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人云亦云 出處:金·蔡松年《槽聲同彥高賦》:“槽床過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如履薄冰 出處:《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弱不禁風 出處:唐·杜甫《江雨有懷鄭典設詩》:“亂波紛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風.” 奇文共賞 出處:晉·陶潛《移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千里送鵝毛 出處:宋·歐陽修《梅圣俞寄銀杏》:“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情不自禁 出處: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窮困潦倒 出處:唐·杜甫《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傾盆大雨 出處:唐·杜甫《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青梅竹馬 出處: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晴天霹靂 宋·陸游《四日夜雞未鳴起作》:“放翁病過秋,忽起作醉墨.正如久蟄龍,青天飛霹靂.”窮極無聊 出處:宋·費昶《思公子》:“虞卿亦何命,窮極若無聊.”秋水伊人 出處:《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秋高氣爽 出處:唐·杜甫《崔氏東山草堂》:“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屈指可數 出處: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自期殞命在春序,屈指數日憐嬰孩.”平分秋色宋·李樸《中秋》:“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嘔心瀝血出處: 唐·韓愈《歸彭城》:“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藕斷絲連 出處:唐·孟郊《去婦》:“妾心藕中絲,雖斷猶相連.”年逾古稀 出處:唐·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弄假成真 出處: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萬紫千紅 出處:宋·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萬馬齊喑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無窮無盡 出處:宋·晏殊《踏莎行》:“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望眼欲穿 出處:唐·白居易《寄微之》:“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無理取鬧 出處:唐·韓愈《答柳州食蝦蟆》:“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周公所不堪,灑灰垂典教.”五湖四海唐·呂巖《絕句》:“斗笠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百讀不厭 出處: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天涯比鄰 出處: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豆蔻年華 出處:唐·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為人作嫁 出處:唐·秦韜玉《貧女》:“苦為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廬山真面目 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走馬觀花 出處:唐·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司空見慣 出處: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蒼翠欲滴 出處:宋·郭熙《山川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草長鶯飛 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2.古詩詞大全出處
1.《出師表》-諸葛亮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24課 三國
4.《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上 南宋
12《魚我所欲也》-孟子 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下19課 戰國
1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下20課孟子二章的后一篇 戰國
14《桃花源記》-陶淵明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上21課 晉
15《馬說》-韓愈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下23課 唐
16《陋室銘》-劉禹錫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上23課 唐
17《關雎》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下25課 先秦
19《行路難》-李白 出自八年級上30課 唐
20《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上30課
21《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上30課
22《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下課外古詩 南唐
23《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上 唐
24《觀滄海》-曹操 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上 三國
25《龜雖壽》-曹操 出自人教版七年級上課外古詩 三國
26《石壕吏》- 杜甫 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上25課杜甫詩三首 唐
27《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李清照 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上課外古詩詞 宋
28《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 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上課外古詩詞 南宋
29《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出自人教版九年級上 北宋
我只能盡我所能標出我知道的
3.古詩詞的來歷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么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
文字產生以后,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
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
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后來為什么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并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后,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
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
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于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于這種情況,后來人們就把詩與歌并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v詩歌何時稱之首 在古代,詩歌最初稱"篇"或"章",而不稱"首"。例如我國最早的《詩經》,叫"三百篇",屈原的詩叫"九章",詩歌稱"首",最早出現于東晉初年。
當時有個名叫孫綽的詩人,在《悲哀詩序》中寫道:"不勝哀號,作詩一首。"一個名叫支通的人,在《詠禪道人詩序》中寫道:"聊箸詩一首。
"從此,人們普遍稱詩為首。 v詩人的來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后一詞的最早提法,從此以后,詩人便成為兩漢人習用的名詞。
辭賦興起之后,又產生辭人一詞。楊子云《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現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六朝以后,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
從戰國而至盛唐,詩人、騷人的稱號受人尊敬。 v古詩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遠古至近代詩歌不知其幾千萬萬,因種種原因失傳了的除外,保存下來的仍可說是浩如煙海。
詩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有一個萌牙、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彈歌》"斷竹、續竹,飛士、逐肉"據說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公認是原始社會詩歌,是二言詩之始。
《詩經·有駢》"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三言詩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詩之始。
卜辭"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五言詩之始。《詩經·卷耳》"我姑酌彼金(三個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詩之始。
《詩經·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七言詩之始,《詩經·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詩之始。《詩經·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詩這始。
杜甫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詩。李白"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詩之始。
蘇東坡"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詩之始。 v題畫詩之考 我國題畫詩的產生、歷來被認為始于唐代,創始者為杜甫。
這里首先應該說明什么是題畫詩?如若說題畫詩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以現有的資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專指題在畫面上的詩,而是把不直接題在畫面上的吟畫、題畫、論畫以及題扇畫、題壁畫、題屏風畫都看作是題畫詩的話,那么,從現有資料看,在六朝時已經有了題畫詩。
如《全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詩》中,就收有東晉桃葉的《答王團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
"雖說比較簡單,但確實是對畫扇的歌詠。 特別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詩人庾信,在梁朝時,曾作《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生動地描繪了屏風上的各優美畫面,在題畫詩創作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見,我國的題畫詩,六朝時已經產生。
4.【出自詩句的成語有哪些請寫出出處】
桂子飄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宋之問《靈隱寺》)桂花散發出陣陣香氣,形容中秋前后佳景.曾經滄海——“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見過大世面. 為人說項——“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楊敬之《贈項斯》)指為人說好話,替人講情. 壯志未酬——“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李頻《春是思歸》)指宏偉的志愿沒有實現. 為人作嫁——“若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原指貧女無錢置備妝奩,卻年年為人縫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為別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語指七十歲.過去人們能活到七十歲的很少,所以說“古來稀”. 綠葉成蔭——“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不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杜牧《嘆花》)據《唐摭言》記載:杜牧佐宣州幕時,曾游湖州,見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顏極美.杜牧甚愛之,遂與其母約定:“等我十年,不來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悵然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對這位姑娘的愛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無可奈何的自傷心理.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作繭自縛——“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蠶吐作蠶,把自己包裹在里面.比喻做某事的結果反使自己受困.亦比喻束縛自己. 石破天驚——“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彈箜篌》)詩句形容李憑的箜篌彈的好,使得正在補天的女媧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職責,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盆.比喻文章、議論或事態的發展出奇而驚人. 天旋地轉——“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白居易《長恨歌》)天地轉動.原指根本改變局面,現形容頭暈眼花. 杳如黃鶴——“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比喻一去之后無影無蹤.亦比喻人或物下落不明. 擒賊擒王——“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捉盜賊要捉首惡.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卷土重來——“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卷土,人馬奔跑時的塵土飛卷.此詩是詩人對項羽不肯過江而自刎烏江的惋惜和批評.現形容失敗后組織力量,重新恢復勢力. 走馬觀花——“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 四海為家——“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人面對蕭瑟秋風中的“故壘”(六朝時修建的江防工事),啟發人們吸取歷史教訓,嚴防分裂局面的兩次出現.原指國家統一,后指到處可以為家.。
5.來自古詩文中重點詞句
語文總復習古詩文閱讀 第 1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擇其善者而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述而》) (2)西當太白有鳥道,____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壯士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難》)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變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歐陽修《醉翁亭記》) 2.(2011·遼寧)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樂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雖體解吾猶未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離騷》) (2)懷舊空吟聞笛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且夫天地之間,____________,茍非吾之所有,________________.(蘇軾《赤壁賦》) 3.(2010·課標全國)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繩則直,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勸學》) (2)千里馬常有,________________.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稱也.[韓愈《雜說(四)》] (3)莫笑農家臘酒渾,____________________.山重水復疑無路,____________________.(陸游《游山西村》) 4.(2010·遼寧)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芳與澤其雜糅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離騷》)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樹木叢生,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觀滄海》) (3)噫!菊之愛,____________________.蓮之愛,__________________?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敦頤《愛蓮說》) 1.考點要求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考點剖析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實際上包括三個要素,即“常見的”“名句”和“名篇”.所謂“常見的”,是為考生備考限定一個大致范圍,意思是所要考的內容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日常閱讀和寫作活動中常會遇到的:一是《課程標準》和現行教材規定背誦的篇目,這些篇目考查的可能性最大;二是課外的經常引用的名句名篇.所謂“名句”,是指那些廣泛流傳的詩文、格言、警句之類.所謂“名篇”,是指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名家名篇,所指既有詩歌也有散文,一般為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 3.命題規律名句名篇是高考每都要涉及的考點,賦分6分.一、填充型演練體悟 在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1)戶庭無塵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 (2)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蘭亭集序》) (3)云銷雨霽,彩徹區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閣序》)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劉禹錫《陋室銘》) (5)雕欄玉砌應猶在,________________.問君能有幾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6)羌管悠悠霜滿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漁家傲》) 整合點撥 做名句名篇默寫題常出現的三種問題是寫錯別字、丟字和倒序.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需要在復習和應試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難寫字、生僻字從某種意義上說,背誦容易書寫難,難就難在一些難寫字和生僻字上.《赤壁賦》中“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中的“釃”“槊”都是生僻字.對于這些字,平時要多練,考時應留心. 2.注意同音異義字同音異義字,是命題人最得意的“設伏點”,也是考生寫錯字的主要所在.如“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作”,常誤寫為“做”;“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中的“禁”,常誤寫為“盡”;“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常誤寫為“才”.這就要求考生應特別注意這些同音異義詞,通過有意識地比較,既知其音,又知其義. 3.辨別通假字文言文中存在著大量的通假字,在默寫名句時考生容易誤寫成它的本字. 4.注意散文句中的虛詞,尤其是句末助詞這些詞在默寫時容易丟掉.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中的“焉”“也”兩個助詞,常被丟掉;“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矣”易丟,且易誤寫為“也”,而句末的“也”丟的次數更多.這就要求在背誦散文時,特別留心句中或句末的助詞. 5.留意詞句順序顛倒句子順序的,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兩句的順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兩句的順序.之所以易顛倒,是因為這些句子多為并列句.顛倒詞序的,如“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易顛倒為“見不賢而自內省也”,“秋月春風等閑度”易顛倒為“春風秋月等閑度”.對此,最根本的辦法是準確理解文意.二、理解型演練體悟 默寫. (1)《離騷》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懷,對廣大勞動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詩的起源與特點
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以上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詩體,又稱古風.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后,由于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于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里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