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贊頌司馬遷的詩句都有哪些
《司馬遷墓》
年代: 唐 作者: 牟融
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
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跡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
《司馬遷》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
成書與后世,憤悱聊自釋。
領略非一家,高辭殆天得。
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
《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司馬遷》
年代: 宋 作者: 林同
悲哉執手泣,論著謹毋忘。
豈識遷它日,能紬石室藏。
《司馬遷》
年代: 宋 作者: 秦觀
子長少不羈,發軔遍丘壑。
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托。
高辭振幽光,直筆誅隱惡。
馳騁數千載,貫穿百家作。
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
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繒繳。
區區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2.描寫司馬遷的名言
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4.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6.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8.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9.士為知己者死
10.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11.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不識其人視其友。
1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3.求關于司馬遷和《史記》的詩、文、對聯以及司馬遷的人物傳記.要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漢武帝建元、元封之間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學者.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之學”,概括出重要的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別以評論:對陰陽等五家,既有所肯定,也指出其不足,而完全肯定了道家.這說明司馬談接受的是西漢初年占主導地位的黃老思想的影響,與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不完全合拍.司馬談十分重視自己史官家世的傳統和史官的職責,曾慨嘆說:“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史記·太史公自序》)所有這些對司馬遷后來所從事的事業都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黃河邊上的龍門山下度過的.10歲時,隨父親司馬談到長安,開始了對古代文獻的研讀,并直接受學于當時著名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20歲,南游江淮,據《史記·太史公自序》,他這次“上會稽,探禹穴,上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書令時,或奉旨出使,或陪駕巡幸,游歷了更多的地方.這些經歷,使他有機會親身領略祖國壯闊的自然風貌,調查了解許多歷史故實,訂正和補充文獻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觸廣大人民的實際生活,增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了解.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一、繼父志,任史官司馬遷,宇子長,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陜西省韓城縣).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當上了太史令,開始從皇家藏書館中整理選錄歷史典籍.司馬遷的祖先并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司馬談一直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后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鉆研精神.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后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復.由于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