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和楚辭的異同
詩經和楚辭的相同點:都是我國先秦時代最重要的詩歌著作,對我國后世詩歌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不同點:它們一個代表現實主義,一個代表浪漫主義。
詩經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與“寫實”,因此《詩經》可看作是“平民文學”。
《楚辭》是文人之作,這就理所當然牽扯到文采。楚辭,無論是屈原的《離騷》還是宋玉的《九辯》,都是意境開闊、盡顯文采,且想象豐富、縱橫馳騁,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
在表現手法上,楚辭繼承了詩經得賦比興,但在此基礎上做了重大開拓。辭家們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為一體,創造出許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
在《離騷》中,屈原筆下描繪的善鳥香草、惡禽臭物、靈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龍鸞鳳、飄風云霓、高冠奇服、玉鸞瓊佩……,它們或配忠貞,或比讒佞,或媲君主,或譬賢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這些都已不再是作為喻體或借以起興之物的客體,而是融合了主體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為蘊含藝術趣味的意象了。
這突破了《詩經》以借物抒情為主要特征的比興手法的局限。這是一種突破、一種創新、一種新的嘗試。在中國傳統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擴展資料:
詩經楚辭的價值影響:
一、社會功用
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
二、歷史與民俗價值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詩經
2.《詩經》與《楚辭》的比較
《楚辭》與《詩經》之比較 《楚辭》與《詩經》二者都是我國早期詩歌中的杰作,《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楚辭是浪漫主義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較在于: 一、含義不同. ①《楚辭》是指我國戰國后期屈原、宋玉等人創作的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的專用名稱,即“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亦指西漢劉向輯錄的屈原、宋玉等人的詩歌總集;楚辭是戰國后期形成于楚國的一種新型詩體,是繼《詩經》之后出現在我國詩壇上的又一詩歌高峰,楚辭的產生和形成與《詩經》不同,其有著古老的根源和復雜背景.首先,楚國民歌是楚辭產生的直接源頭.楚國民歌與中原地區流行的民歌在音調、句式、韻律以及風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同楚辭有明顯的沿承關系,楚辭不過是擴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②而《詩經》原名“詩”或“詩三百”,戰國時被儒家尊為“六經”之一,但并未被視為“經典”,漢設置“五經”博士,《詩》于是被官方推崇為儒家的“經典”之一,故稱為《詩經》.《詩經》中的作品本來都是要以由樂器伴奏演唱的樂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說:"弦詩三百,歌詩三百."它根據音樂的不同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小雅.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首詩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助下于民間搜集的詩歌和貴族們為特定場合如祭祖、宴客、出獵、房屋落成等典禮,以及為諷諫、頌美等目的而向君主進獻的詩組成的. 二、作者不同. ①《楚辭》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較為固定的作者; ②而《詩經》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從采詩說看,這些篇目可能經過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師加以修訂,經多人之手,故為集體創作. 三、篇目及分類. ①《楚辭》中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見其分類; ②《詩經》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類,每一類均有其側重. 四、內容不同. ①《楚辭》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張、愛國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風之事或習俗,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 ⑴楚辭作品中貫穿著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著力于表現作者的主體感受和他們在社會以及自然現象激發下噴涌出來的情感,他們不再專注于真實細致地描繪現實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創造五彩斑斕的幻想世界,讓不屈的靈魂在狂熱的斗爭中尋找出路,奔向光明. ⑵楚辭作品中彌漫著濃郁的悲劇色彩,《詩經》中固然有許多哀怨的詩,可都有一種"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辭則繼承楚歌中那種與生俱來的悲劇情調,以粗重的筆墨渲染出一種悲愴激昂的畫面.宗教巫術作為楚辭的主要題材,作品中容納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和巫術禮儀,并通過對他們的描繪抒發作者內心感情. ②而《詩經》是囊括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⑴周民族的史詩. 雅、頌中的一些詩篇在為周王朝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較客觀地記錄了周部族發展的歷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大明》等,這些詩敘事性很強,記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國至武王滅商的全部歷史和傳說. ⑵頌歌和怨刺詩. 其中的怨刺詩主要批評王道衰微、禮崩樂壞,人倫廢喪的產物;頌歌則主要描寫歌頌周朝的歷史功績. ⑶婚戀詩. 《詩經》中有大量表現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篇章,其中以《國風》最多,藝術性較高,它們大多產生于民間.許多詩歌坦誠、大膽地描寫了青年男女的相愛之情.它的基調健康、樂觀,感情真摯、熱烈,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例如《邶風.靜女》.除了熱戀的歡樂外,對相思的焦灼、失戀的痛苦,《詩經》許多篇章也有生動的描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表現婦女悲慘命運的,如《衛風.氓》. ⑷農事詩. 《詩經》中有很多詩歌是反映農事、畜牧活動以及祭祀、宴會情況的,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表現了當時社會的基本風貌.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它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寫事物和生活,如實地反映社會現實,既有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體、生動.這種創作方法被后代稱為"風雅"風格,當屬《詩經》的藝術特色之一,不論是長篇的敘事詩,還是篇幅較短的抒情之作,還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詩經》都顯示了其現實主義的藝術特色. ⑸征役詩. 在描寫戰爭中,或表現為自豪樂觀,或同仇敵愾,或仇恨戰爭;而徭役詩則側重于揭露沉重的服役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如《衛風.伯兮》. 五、語言句式不同. ① 《詩經》 ⑴《詩經》的語言,首先多單音節詞的重疊使用.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⑵“雙聲疊韻”詞的使用,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類詞還有:參差、輾轉等. ⑶句型以四言為主,節奏為每句兩拍,“四言二拍”的形式適應了當時的節奏. ⑷《詩經》聯章復沓,回環往復的特點,以適應反復吟唱的需要. ⑸最后,《詩經》中的比擬、夸張、對偶、排比、擬聲等多種修辭手法的應用. ② 《楚辭》 ⑴《楚辭》相比《詩經》,其辭藻更為華麗,富有個性. ⑵從句式上看,《楚辭》打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創造了一種以六言、七言為主的句式長短不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的新詩體——“騷體”。
3.詩經和楚辭的異同
詩經和楚辭的相同點:都是我國先秦時代最重要的詩歌著作,對我國后世詩歌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不同點:它們一個代表現實主義,一個代表浪漫主義。 詩經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與“寫實”,因此《詩經》可看作是“平民文學”。
《楚辭》是文人之作,這就理所當然牽扯到文采。楚辭,無論是屈原的《離騷》還是宋玉的《九辯》,都是意境開闊、盡顯文采,且想象豐富、縱橫馳騁,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
在表現手法上,楚辭繼承了詩經得賦比興,但在此基礎上做了重大開拓。辭家們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為一體,創造出許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
在《離騷》中,屈原筆下描繪的善鳥香草、惡禽臭物、靈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龍鸞鳳、飄風云霓、高冠奇服、玉鸞瓊佩……,它們或配忠貞,或比讒佞,或媲君主,或譬賢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這些都已不再是作為喻體或借以起興之物的客體,而是融合了主體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為蘊含藝術趣味的意象了。 這突破了《詩經》以借物抒情為主要特征的比興手法的局限。
這是一種突破、一種創新、一種新的嘗試。在中國傳統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擴展資料: 詩經楚辭的價值影響: 一、社會功用 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
二、歷史與民俗價值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詩經。
4.詩經和楚辭藝術特點的異同
楚辭的特點 作為一種詩體,楚辭的想象力豐富.楚地巫風盛行,祭祀時往往以巫覡扮演諸神,表演一些神話傳說故事,以娛樂神人.這些都培育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如《離騷》、《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辭“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1]”,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常用語助詞“兮”、“些”等.并且結構一般比較宏大,篇幅一般比較長.《詩經》成書于春秋時期,它收錄了殷商至春秋中葉大約600多年的305篇詩歌作品.這305篇又大致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其中占絕大多數的風,即“十五國風”共計160篇,因為這160篇“風”多為詩官采詩于民間,因此,《詩經》可以大致認為是“平民文學”,即不是某個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說職業詩人)的作品.《楚辭》則不同,《楚辭》所收錄的作品,均為一些有名有姓的專職作家所作,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為一代詩賦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辭形成較晚,以屈原為宗,也應到戰國后期.就地域來說,詩經以北方為主的廣大地區,而楚辭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產生與發展與楚地的地域特色——諸如語言、風俗等密不可分,與現在的粵語音樂一樣,純屬一種地區文化. 另外,從內容上,《詩經》涉獵面很廣,有男嗔女怨的婚戀詩,以《南風·關雎》為代表;有寫奴隸辛勞的怨刺詩,如《魏風·伐檀》和《魏風·碩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側的思婦詩,如名篇《王風·于役》;又有表達士大夫愛國意識的憂患詩,諸如《王風·黍離》、《小雅·節南山》和《小雅·雨無正》等等,幾乎各個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說來,《詩經》所反映的是各階層的人,特別是平民(包括奴隸、服役者這樣的下層勞動者)真實的生活和情感.與之不同的是《楚辭》,《楚辭》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達的多為士大夫階層對現實的情感流露,多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離騷》,如司馬遷所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悶之情的表述;又如《天問》,簡直就是作者“憂心愁悴,彷徨山澤,……仰天嘆息,……呵而問之”(王逸語).需要說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辭中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操與詩經是一脈相承的,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此外,在表現手法上,楚辭繼承了詩經得賦比興,但在此基礎上做了重大開拓,也把發揮應用達到極致.辭家們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為一體,創造出許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在《離騷》中,屈原筆下描繪的善鳥香草、惡禽臭物、靈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龍鸞鳳、飄風云霓、高冠奇服、玉鸞瓊佩……,它們或配忠貞,或比讒佞,或媲君主,或譬賢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這些都已不再是作為喻體或借以起興之物的客體,而是融合了主體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為蘊含藝術趣味的意象了.這突破了《詩經》以借物抒情為主要特征的比興手法的局限.這是一種突破、一種創新、一種新的嘗試.在中國傳統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5.《詩經》和《楚辭》有什么異同之處
楚辭的特點
作為一種詩體,楚辭的想象力豐富。楚地巫風盛行,祭祀時往往以巫覡扮演諸神,表演一些神話傳說故事,以娛樂神人。這些都培育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如《離騷》、《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辭“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1]”,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常用語助詞“兮”、“些”等。并且結構一般比較宏大,篇幅一般比較長。
《詩經》成書于春秋時期,它收錄了殷商至春秋中葉大約600多年的305篇詩歌作品。這305篇又大致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其中占絕大多數的風,即“十五國風”共計160篇,因為這160篇“風”多為詩官采詩于民間,因此,《詩經》可以大致認為是“平民文學”,即不是某個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說職業詩人)的作品。《楚辭》則不同,《楚辭》所收錄的作品,均為一些有名有姓的專職作家所作,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為一代詩賦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辭形成較晚,以屈原為宗,也應到戰國后期。就地域來說,詩經以北方為主的廣大地區,而楚辭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產生與發展與楚地的地域特色——諸如語言、風俗等密不可分,與現在的粵語音樂一樣,純屬一種地區文化。
另外,從內容上,《詩經》涉獵面很廣,有男嗔女怨的婚戀詩,以《南風·關雎》為代表;有寫奴隸辛勞的怨刺詩,如《魏風·伐檀》和《魏風·碩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側的思婦詩,如名篇《王風·于役》;又有表達士大夫愛國意識的憂患詩,諸如《王風·黍離》、《小雅·節南山》和《小雅·雨無正》等等,幾乎各個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說來,《詩經》所反映的是各階層的人,特別是平民(包括奴隸、服役者這樣的下層勞動者)真實的生活和情感。與之不同的是《楚辭》,《楚辭》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達的多為士大夫階層對現實的情感流露,多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離騷》,如司馬遷所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悶之情的表述;又如《天問》,簡直就是作者“憂心愁悴,彷徨山澤,……仰天嘆息,……呵而問之”(王逸語)。需要說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辭中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操與詩經是一脈相承的,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此外,在表現手法上,楚辭繼承了詩經得賦比興,但在此基礎上做了重大開拓,也把發揮應用達到極致。辭家們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為一體,創造出許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在《離騷》中,屈原筆下描繪的善鳥香草、惡禽臭物、靈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龍鸞鳳、飄風云霓、高冠奇服、玉鸞瓊佩……,它們或配忠貞,或比讒佞,或媲君主,或譬賢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這些都已不再是作為喻體或借以起興之物的客體,而是融合了主體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為蘊含藝術趣味的意象了。這突破了《詩經》以借物抒情為主要特征的比興手法的局限。這是一種突破、一種創新、一種新的嘗試。在中國傳統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6.詩經與楚辭的異同
地域不同:詩經主要是黃河流域,楚辭主要是長江流域
感情不同:詩經是現實主義,楚辭是浪漫主義
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不同:詩經主要是重群體抑個體,楚辭比詩經更注重個體。
形式不同:詩經以四言為主,多用疊字、疊章,楚辭語句形式更為靈活
表達方式不同:詩經多用賦比興。楚辭運用大量的想象和象征,對事物進行描寫鋪陳渲染,開漢代大賦得先河。屈原在離騷中還用香草美人象征君王,也為以后詩詞中的此類描寫開了先河。
作者:這個有點牽強。。。詩經的作者基本無從考證,楚辭是屈原和宋玉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