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贊美兩歲女孩的詩句有哪些
(注:古代孩提為兩至三歲。)
1.《贈歌舞女童》
年代: 明 作者: 袁凱
漳河女子薦良童,名在先朝樂部中。
記得教坊新隊子,江南江北舞春風。
2.《踏莎行·昔日孩提》
年代: 當代 作者: 啟功
昔日孩提,如今老大。
年年攝影墻邊掛。
看來究竟我為誰,千差萬別堪驚詫。
猶自多般,像唯一霎。
故吾從此全拋下。
開門撒手逐風飛,由人頂禮由人罵。
3.《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十絕》
年代: 宋 作者: 劉克莊
百年如電復如風,昨日孩提今日翁。
乍可生前稱醉漢,也勝死后謚愚公。
4.《牧童歌十首》
年代: 宋 作者: 蒲壽宬
老翁分社酒,匕箸小孩提。
黃犢今堪駕,明年學把犂。
5.《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從簡》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我昔孩提從我兄,我今衰白爾初成。
分明寄取原頭路,百世長須此路行。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弱冠: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知非之年: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參考資料
新浪:
2.贊美幾歲小女孩的詩句
1、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
出自:元代盧摯《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譯文: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蕩秋千。
2、**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出自:唐代施肩吾《**詞》。
譯文:小女孩方才到六歲,區分不了靈巧愚拙。黃昏她在正堂前面,學著大人膜拜新月。
3、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出自:唐代白居易《池上》。
譯文: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不懂得去隱蔽自己的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4、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出自:唐代胡令能《小兒垂釣》。
譯文:一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5、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出自:宋代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譯文: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3.形容“五六歲小女孩”的詩句有哪些
《月夜》杜甫(唐代)
原文: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譯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遠在他方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沾濕的云鬟散發著陣陣香霧,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什么時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簾或帷幔旁,讓月光擦干兩人的思念的淚。
擴展資料:
賞析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頷聯是說,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
“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采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里生發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后人當作法度。
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4.描寫女童的詩詞
1、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黃庭堅《牧童》
2、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3、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李涉《牧童詞》
4、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5、午后順著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腳下流。水中石頭大如斗,石邊魚兒輕輕游。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邊和地頭。口中喚著大花狗,手里牽著老黃牛。——《牧牛圖》
6、清池玉水繞山川,攜手伴友放紙鳶。楊柳輕指意欲醉,疑是夢境回童年。——軒治翁
7、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其一
8、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5.描述小女孩的詩句
李白《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極言貴妃綽約芳艷之美,云彩想變作她的衣裳,花朵想變作她的容顏,其美惟花可。
蘇軾《海棠》:“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海棠花的艷麗迷人如美人酒后的粉面。
姜夔《翠樓吟》:“人姝麗,粉香吹下“。
在唐詩宋詞中,常用各種類花來形容女性的容顏美,如桃花、梅花、梨花等。
晏幾道 《鷓鴣天》:“歌盡桃花扇底風”,也用桃花喻女子面龐的嬌嫩。
史達祖《夜合花》:“向銷凝里,梅開半面”,用梅花寫女子側影。
歐陽修《訴衷情》:“呵手試梅妝”;田為《江神子慢》:“鉛素淺、梅花傅香雪。
杜甫《佳人》:“新人美如玉”;
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
賀鑄《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 ;
溫庭筠《楊柳枝》:“正是玉人斷腸處”;
吳文英 《澡蘭香》:“玉隱紺紗睡覺”等等,均用玉來喻美人。由此可見,膚色細膩潤白是女性美的一個重要內容。
杜甫 《麗人行》:“肌理細膩骨肉勻”,麗人如玉肌膚細嫩柔滑、體態勻稱,堪稱國色天香。
吳文英《齊天樂》:“眼波回盼處,芳艷流水”,也寫女子目光如秋水而含媚,面貌似幽蘭而含情。用水波來比喻美女的眼睛,使眼神更為靈動。李白《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極言貴妃綽約芳艷之美,云彩想變作她的衣裳,花朵想變作她的容顏,其美惟花可。
蘇軾《海棠》:“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海棠花的艷麗迷人如美人酒后的粉面。
姜夔《翠樓吟》:“人姝麗,粉香吹下“。
在唐詩宋詞中,常用各種類花來形容女性的容顏美,如桃花、梅花、梨花等。
晏幾道 《鷓鴣天》:“歌盡桃花扇底風”,也用桃花喻女子面龐的嬌嫩。
史達祖《夜合花》:“向銷凝里,梅開半面”,用梅花寫女子側影。
歐陽修《訴衷情》:“呵手試梅妝”;田為《江神子慢》:“鉛素淺、梅花傅香雪。
杜甫《佳人》:“新人美如玉”;
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
賀鑄《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 ;
溫庭筠《楊柳枝》:“正是玉人斷腸處”;
吳文英 《澡蘭香》:“玉隱紺紗睡覺”等等,均用玉來喻美人。由此可見,膚色細膩潤白是女性美的一個重要內容。
杜甫 《麗人行》:“肌理細膩骨肉勻”,麗人如玉肌膚細嫩柔滑、體態勻稱,堪稱國色天香。
吳文英《齊天樂》:“眼波回盼處,芳艷流水”,也寫女子目光如秋水而含媚,面貌似幽蘭而含情。用水波來比喻美女的眼睛,使眼神更為靈動有情,成為文人善用的一種修辭手法。
李白《長相思》:“昔時橫波目”,橫波目便指秋波流動的眼睛。
晏幾道《六幺令》:“已向橫波覺”,目光斜視如水波橫流,用以形容眼睛的神采。
白居易《箏》:“雙眸剪秋水”;
時彥《青門飲》:“醉里秋波”;
張先《菩薩蠻》:“當筵秋水慢”等等都用秋天的水波來形容女性的媚眼。
李白《清平樂》:“一笑皆生百媚”;
白居易《長恨歌》:“回頭一笑百媚生”。
6.形容小女孩的詩句有哪些
”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池上》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芄蘭》
”桑柘外秋千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
譯文: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蕩秋千。
注釋:柘(zhè):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
髻雙鴉:即雙丫形的發髻。
出處:出自元代盧摯的《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
注釋: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出處: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池上》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
譯文:芄蘭枝上葉彎彎,小小童子佩戴韘。
注釋:芄(wán)蘭:蘭草名,一名蘿藦,亦名女青,蔓生,斷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莢實倒垂如錐形。
出處:出自先秦的《芄蘭》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容2歲小女孩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