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述從軍的詩句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北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2.隊伍、會師、紅軍、來回、戰士、白天、起來,每個詞語造兩個句子
隊伍:
1、集合的時候,隊伍要整齊。
2、人民軍隊是一只鋼鐵隊伍。
會師:
1、紅軍勝利在陜北會師。
2、我們兩路人馬終于在終點會師了。
紅軍:
1、紅軍紀律嚴明。
2、沿途的人民踴躍加入紅軍隊伍。
來回:
1、這一趟來回走了10公里山路。
2、來回的路費花了1000多元。
戰士:
1、他們是我國最優秀的戰士。
2、戰士們不辭辛勞地搶救老百姓被洪水淹沒的財產。
白天:
1、白天這里非常熱。
2、無論白天與黑夜,他始終堅持站崗放哨。
起來:
1、早晨起來他就出門了。
2、由于昨晚工作得太晚,他到現在還沒有起來。
3.關于古代兩軍交鋒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面是兩軍面對面的對壘。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后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后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于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斗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斗的勝負。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后,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古代軍隊戰斗失敗后,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于敗者――盡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由于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 Rd
由于主要通過偵察兵了解敵情,傳令兵傳達命令,要及時掌握敵情,并及時下發命令非常困難。因此古代軍隊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隊伍,戰爭一般通過大會戰來決定勝負。下面是兩次經典的戰斗: fo)<3$
坎尼會戰,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羅馬軍8萬步兵、6千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