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強有力的后方支持扥成語、詞語
后盾
[釋義] 1.提供支持的人 2.背后的有力援助或支持
大后方
[釋義]
1.在戰爭時期的平民活動區,以生產和供給戰爭物資、民防以及維護頒布的命令和保持士氣來直接或間接地支援國家軍隊
2.指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區
運籌帷幄
[釋義] 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
[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一首描述戰士在前方殺敵,而貪官在后方作樂的詩
燕歌行
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 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 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 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 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 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 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 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3.關于學習的名言的成語故事
1.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2.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3.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并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4.假裝做事情a,實際上是為了b,成語形容一下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中對齊,魏一場戰爭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于,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中文名
圍魏救趙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注音
ㄨㄟˊ ㄨㄟˋ ㄐㄧㄨˋ ㄓㄠˋ
繁體
圍魏救趙
反義詞
圍點打援
5.1.帶“趙”字的成語及意思 2.姓趙的古人
張王趙李: 泛指一些人。也指尋常之輩。
張王李趙: 四者皆最常見的姓,連用泛指一般人。
燕歌趙舞: ①古燕趙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辭美妙。
原璧歸趙: 用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指原物歸還,并無損失。
全璧歸趙: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同“完璧歸趙”。
拔趙幟易漢幟: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拔趙易漢: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拔趙幟立赤幟: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
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完璧歸趙: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趙云 趙飛燕 趙匡胤等宋朝皇室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 勝:平原君,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是趙氏有史以來最負盛名的人物。
趙 雍:即趙武靈王,他提倡"胡服騎射",始創騎兵,這是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大進步。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廉:清代杰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后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并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于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并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孟頫:元代杰出書畫家。精于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園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 云:三國時蜀國大將,為"五虎上將"之一。
趙公明:相傳秦時得道于終南山。人稱之為"趙公元帥",被奉為"財神"。
6.<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主要內容
“人間正道是滄桑”出自**寫于1949年的七律詩《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首詩最早發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詩詞》;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主席和**總司令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即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一千余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占領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首都”南京。
這首詩的大意是:南京突然遭受了革命風雨的襲擊,數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地勢優異的南京已改變了往日的模樣,天地翻覆,感慨而激昂。
應該從項羽的失敗中得到教訓,將革命進行到底,把敵人堅決,徹底,干凈,全部的消滅掉,不可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以卷土重來的機會。天若有情,見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殘酷,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身受反動派統治的人民,自然要徹底推翻反動派的統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業。
鐘山風雨起蒼黃:鐘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的東面。蒼黃,同倉皇。
本句是說南京突然遭到了革命暴風雨的襲擊。蒼黃兼有變色的意思。
這是修辭上的所謂“雙關”。 虎踞龍盤:形容地勢優異。
三國時諸葛亮看到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市南)的地勢曾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見《太平御覽》引《吳錄》)石頭即石頭山,在今南京市西。
慨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當以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剩勇,余勇。窮寇,走投無路的敵人。
《后漢書·皇甫嵩傳》:“兵法(指《司馬兵法》),窮寇勿追。”這里改變了這種說法,號召將革命進行到底,把敵人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掉,不要留下后患。
不可沽名學霸王: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獵取名譽。秦朝末年,項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劉邦(后來的漢高祖)同時起兵反秦。
劉邦先據秦都咸陽拒項羽。項羽殲滅了秦兵主力,擁四十萬大軍入咸陽。
他當時為了避免“不義”之名,沒有利用優勢兵力消滅劉邦,后來反為劉邦所消滅。這里是說應從項羽的失敗得到教訓,不可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以卷土重來的機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上句借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詩句,原詩說的是漢武帝時制作的極貴重的寶物金銅仙人像,在三國時被魏明帝由長安遷往洛陽的傳說。原句的意思是,對于這樣的人間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傷而衰老;這里是說,天若有情,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身受反動派壓迫的人民,自然要徹底推翻反動統治,完成翻天覆地的革命事業。
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滄海(大海)變為桑田,多指巨大的變化,這里比喻的是革命的道路艱難曲折。
古代神話: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見葛洪《神仙傳》)。
7.長征 一詩中的 金沙水拍云崖暖 , 水拍 和 云崖 的來歷及讀后感想
云崖暖":金沙江水拍岸,心里感覺溫暖,暗示了作者的樂觀的情緒。
金沙江寬闊而湍急,**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于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
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么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于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
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于其中,顯無窮之趣于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容部隊后方支援部門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