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詞中如何斷句
(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
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2)、看虛詞,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志。
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干、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
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于句讀。(3)、找頂真,定句讀。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語。
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這一(4)、據排偶,定句讀。
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
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5)、依總分,定句讀。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6)、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7)、察反復,定句讀。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2.急求詩詞朗誦斷句,急求大師指點窗 把一盆蘭草放在窗臺
把一盆蘭草/放在窗臺。
清晨/,一束光/照進我的窗; 映出/一絲翠。 我的房間/有了綠色; 是春,溜進了/我的窗。
于是,我/不再寂寞; 因為有春/在我的窗前。 那里/有云,有山; 有河,有樹; 有花/有草,有/五顏六色; 有/夢一樣的世界… 疊一支風鈴/掛在窗臺。
叮當,一縷微風/吹進我的窗; 聲聲/動聽的音。 我的房間/有了歌唱; 是春,溜進了/我的窗。
于是,我/不再憂傷; 因為有春/在我的窗前。 那里/有說,有笑; 有唱,有跳; 有款款/柔情,翩翩/舞蹈; 有/夢一樣的世界…。
3.宋詞中間的頓號是什么意思,可以不寫么
頓號是現代人加上去的,宋代沒有標點符號
古時候寫文章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讀起來很吃力,甚至產生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一段為“讀”(念,相當于現在的逗號)。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而樓主你所說的頓號,它存在的意義是更準確的幫助我們理解詩詞的意思,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覺得有存在的必要。
下面我給你舉個例子,來證明,斷句的不同會產生和作者意思偏差的角度:
我以杜牧的《清明》舉例:
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四,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五,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理放在宋詞上,同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南溯禾
4.詞如何斷句
詞中帶句號的地方叫韻,你看詞牌中一般都告訴你上下片多少字幾平韻或幾仄韻。
近代之前中國都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古時候沒讀過書的人受到遠方來信,還要專門請人斷句,韓愈師說里有“句讀之不識”云云也是說讀書要會斷句。現在詞的標點符號也是近代詞學家規定下來的,有韻處用句號,有些詞中不加句號也用韻的,一般都是作者自己在詞譜外自己加的,你填的時候可用可不用,當然了,盜版書符號亂打的另當別論;加逗號的就算一句了,也就是說加逗號和句號都當句算就對了,只有加頓號的地方不算,這個是統一的標準沒什么今古之分,本來古代就沒標點的== 至于標的符號與定格不同的,仍以頓號,逗號,句號為句讀之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