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論積貯疏 賈誼

            論積貯疏原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節自《漢書·食貨志》

            論積貯疏翻譯及注釋

            翻譯
              管子說:“糧倉充足,百姓就懂得禮節。”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從古到今,沒有聽說過這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生產東西有時節的限制,而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國家,考慮得極為細致和周密,所以他們的積貯足以依靠。現在人們棄農經商(不生產而)吃糧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禍患。過度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地滋長,這也是國家的大禍害。這兩種大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去稍加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人去挽救;生產的人極少,而消費的人很多,國家的財富怎能不枯竭呢?漢朝從建國以來,快四十年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還少得令人痛心。錯過季節不下雨,百姓就將憂慮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納不了稅,朝廷就要出賣爵位,百姓就要出賣兒女。這樣的事情皇上已經耳有所聞了,哪有治理國家已經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震驚的呢?

            世上有災荒,這是自然界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曾遭受過。假如不幸有縱橫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災,國家用什么去救濟災區?如果突然邊境上有緊急情況,成千上萬的軍隊,國家拿什么去發放糧餉?假若兵災旱災交互侵襲,國家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集歹徒橫行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互換子女來吃;政治的力量還沒有完全達到各地,邊遠地方敢于同皇上對抗的人,就一同舉兵起來造反了。于是皇上才驚慌不安地謀劃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

            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力充裕,干什么事情會做不成?憑借它去進攻就能攻取,憑借它去防守就能鞏固,憑借它去作戰就能戰勝。使敵對的人歸降,使遠方的人順附,招誰而不來呢?現在如果驅使百姓,讓他們歸向農業,都附著于本業,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勞動而生活,工商業者和不勞而食的游民,都轉向田間從事農活,那么積貯就會充足,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本來可以做到使國家富足安定,卻竟造成了這種令人危懼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注釋
            1. 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學說和依托他的著作,編輯成《管子》一書,共二十四卷。
            2. 倉:貯藏谷物的建筑物。《呂氏春秋·仲秋》:“修囷(qūn)倉。”高誘注:“圓曰囷,方曰倉。”
            3. 廩:米倉。
            4. 實:充實,滿。
            5. 而:同“則”,就,連詞。
            6. 禮節:禮儀法度。
            7. 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
            8. 治:治理,管理。
            9. 及:到。
            10. 未之嘗聞:即“未嘗聞之”,沒有聽說過這回事。未嘗,不曾。副詞。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詞在否定句中作賓語,一般要前置。
            11. 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輕重甲》,與原文略有出入。
            12. 夫:古代對成年男子的通稱。
            13. 或:有的人,代詞。
            14. 生之有時:生產有時間的限制。之,指物資財富,代詞。
            15. 亡:同“無”。
            16. 度:限制,節制。
            17. 則:那么,連詞。
            18. 物力:指財物,財富。
            19. 屈:竭,窮盡。
            20. 至:極,副詞。
            21. 孅(xiān):通“纖”,細致。
            22. 悉:詳盡,周密。
            23. 畜:同“蓄”,積聚,儲藏。
            24. 恃:依賴,依靠。
            25. 背本趨末:放棄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處是指放棄農業而從事工商業。古代以農桑為本業,工商為末業。背,背離,背棄。
            26. 是:這,代詞,作主語。
            27. 殘:害,危害,禍害。
            28. 淫侈(chǐ)之俗:奢侈的風氣。淫,過分,副詞。
            29. 以:連詞。
            30. 長(zhǎng):增長。
            31. 賊:害,危害,禍害。
            32. 公行;公然盛行。
            33. 即“莫或止之”,沒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莫,沒有人,代詞。之,代詞,指“殘賊公行”之事。是“止”的賓語,前置。或,副詞,有“稍微”、“稍稍”之意。
            34. 大命:國家的命運。
            35. 將:將要,副詞。泛:通“覂”,翻覆,覆滅。
            36. 振救,拯救,挽救。
            37. 生之者:生產糧食、財物的人。
            38. 靡:耗費。
            39. 漢之為漢:意謂漢朝自從建立政權以來。這是個主謂短語,“之”是用于短語主、謂之間的助詞。為,成為,動詞
            40. 幾:將近,副詞。
            41. 公私:國家和個人。
            42. 猶:還,仍然,副詞。
            43. 可哀痛:指積蓄少得使人痛心。
            44. 失時:錯過季節。
            45. 雨:下雨,動詞。
            46. 且:將,副詞。
            47. 狼顧:狼性多疑,行走時常回頭看,以防襲擊,比喻人有后顧之憂。此處形容人們看到天不下雨的憂慮不安。
            48. 歲惡:年景不好。惡,壞。
            49. 不入:指納不了稅。“入”是“納”的意思。
            50. 請賣爵(jué)子:即請爵賣子。指富者向國家繳糧買爵位,貧者賣兒女為生。漢朝有公家出賣爵位以收取錢財的制度。
            51. 既:已經,副詞。
            52. 聞耳:聞于耳,指上述嚴重情況傳到了皇帝的耳中。
            53. 安:哪里,副詞。
            54. 為:治理。
            55. 阽危:危險。阽,臨近。若
            56. 是:如此,象這個樣子。
            57. 上:皇上,皇帝。
            58. 饑穰:荒年和豐年。此處為偏義復詞,只指荒年。饑,災荒,《墨子·七患》:“五谷不收謂之饑。”穰,莊稼豐熟。
            59. 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現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規律。
            60. 禹、湯被之: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原為夏后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繼其位。湯,商朝的開國君主。被:遭,受。之:代詞,指“饑穰”。傳說禹時有九年的水災,湯時有七年的旱災。
            61. 即:如果,假如,連詞。
            62. 方二三千里:縱橫各二三千里。
            63. 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詞。以,介詞。
            64. 相:副詞,兼有指代接受動作一方的作用,此處指“方二三千里”的災區。
            65. 恤:周濟,救濟。
            66. 卒然:突然。卒,通“猝”。
            67. 急:緊急情況,指突然爆發的戰爭。
            68. 饋:進食于人,此處指發放糧餉,供養軍隊。
            69. 兵:兵災,戰禍,戰爭。
            70. 乘:因,趁。
            71. 大:非常,十分,副詞。
            72. 屈:缺乏。
            73. 徒:同伙。
            74. 衡擊:橫行劫掠攻擊。衡,通“橫”。
            75. 罷(pí):通“疲”。
            76. 羸(léi):瘦弱。
            77. 易:交換。
            78. 畢:完全,副詞。
            79. 通:達。
            80. 能:是衍文。疑者:指對朝廷反抗的人。
            81. 疑:同“擬”,指與皇帝相比擬,較量。
            82. 并:一同,副詞。
            83. 舉:舉兵。
            84. 爭起:爭先起來鬧事。
            85. 乃:才,副詞。
            86. 駭:受驚,害怕。
            87. 圖:謀劃,想辦法對付。
            88. 豈:難道,副詞。
            89. 夫:助詞,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種要闡發議論的語氣。
            90. 大命:大命脈,猶言“頭等大事”。
            91. 茍:如果,假如,連詞。
            92. 粟:此處泛指糧食。
            93. 何為:做什么事。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為,動詞。
            94. 以:憑,靠,介詞,后面省略賓語“之”。
            95. 則:就,連詞。
            96. 懷敵:使敵對者來歸順。懷,歸向,使動用法。
            97. 附遠:使遠方的人順附。附,使動用法。
            98. 招:招撫。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99. 毆:通“驅”,驅使。
            100. 歸之農:使動雙賓語,使之歸農。
            101. 著:“著”的本字,附著。
            102. 食其力:靠自己的勞力吃飯。
            103. 末技:不值得重視的技能,此處指與“本業”相對的“末業”,即工商業。
            104. 游食之民:游手好閑,不勞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勞而食。《荀子·成相》:“臣下職,莫游食。”楊倞注:“游食謂不勤于事,素餐游手也。”
            105. 緣南畝:走向田間,從事農業。緣,因,循,此處有趨向之意。南畝,泛指農田。
            106. 樂其所:以其所為樂,即樂于從事自己的本業(農業)。樂,以……為樂,意動用法。所,名詞。
            107. 可以:助動詞。
            108. 為:做到。
            109. 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動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
            110. 而:但,卻,連詞。
            111. 直:竟然,副詞。
            112. 為:造成,動詞。
            113. 廩廩:同“懔懔”,危懼的樣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
            114. 竊:私下,副詞,表示自謙。
            115. 為:替,介詞。
            116.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

            論積貯疏鑒賞

            這篇奏疏,是賈誼針對西漢初年在經濟上所面臨的嚴重危機,提出的要注意積貯的重要論文。它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加強積貯對國計民生的重大意義,表現出一個地主階級政治家思想家的遠見卓識。他提出的主張,對于維護漢朝的封建統治,促進當時的社會生產,發展經濟,鞏固國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貢獻,在客觀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歷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同時,他的重視發展農業,提倡積貯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鑒的價值。

            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倉廩實而知禮節”這一觀點,既而引用古人有關不耕不織、用之無度給人民帶來的危害性的言論,對照當時社會食者眾、靡者多、積蓄少的現象,提醒當權者必須慎重正視這一嚴重的社會問題。

            接著文章論及災害的必然性,談到禹、湯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礎上接連設問:如果我們也遇到災害,“國胡以相恤”?如果邊境有敵人入侵,“國胡以饋之”?不僅如此,文章更具體揭示了旱荒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畢通等。

            最后從正面歸結到“夫積貯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茍粟多而財有余, 何為而不成”、“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時,進一步提出了“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體辦法。

            賈誼在文章中還毫不隱諱地揭露了當時人民備受饑寒的困苦生活,對統治階級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提出嚴厲的批判,言辭犀利激切。

            本文理論結合實際,緊密圍繞“積貯”的論題,從正反兩面逐層深入地來論證中心論點。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實,對古之治天下,重積貯的理論和經驗進行了總結,闡明積貯與國計民生的關系,從正面論證了積貯的重要。接著由古及今,聯系實際,針對當前生產少,消費多,淫侈之風滋長,不重視積貯,國家有覆亡可能的危險形勢,說明不重積貯的危害,從反面論證了積貯的重要意義。這樣通過古今對比,理論和形勢的分析,從正反兩面對中心論點進行了有力的論證。第二段,則就應付自然災害和戰爭兩個方面,從國家存亡攸關的高度闡明不積貯的危害,從反面進一步論證了積貯的重要。至第三段,則在前面充分闡述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歸納出“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論點,并與第二段及第一段的有關部分進行對比論證,闡明積貯之利是關系國家富強的根本大計,重視農業生產,是加強積貯的根本措施,從正面更深入一層論證了積貯的重要意義。文章這樣圍繞中心論點,引古證今,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正反對照,并以確鑿的論據,嚴密的邏輯,層層深入進行論證,把道理說得清楚透徹,有條不紊,令人信服。

            論積貯疏創作背景

            《論積貯疏》選自《漢書·食貨志》。文題為后人所加。是賈誼23歲時(前178)給漢文帝劉恒的一篇奏章。

            西漢建立初年,社會經濟一片凋敝。據《漢書·食貨志》記載,那時米價昂貴,饑饉遍地,人與人相食,物資匱乏,連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馬駕車,將相只能乘牛車。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養生息和“重農抑商”的政策,到漢文帝時,社會經濟逐漸恢復,但商賈、地主侵奪農民,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廣大農民因破產而紛紛流入城市,成為工商業的傭工或無業的游民,官僚、商賈的淫侈之風也日益增長,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糧食的積貯,很不利于西漢封建政權的鞏固,同時北方匈奴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實際情況,賈誼就向文帝上了這份奏疏,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題目《論積貯疏》的意思是:論述有關積貯的重大意義的奏疏。疏,指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條陳自己對某事的意見的一種文件,也稱“奏疏”或“奏議”。

            賈誼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從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治的立場出發,不像世俗之士一樣,一味地粉飾太平;而是敢于正視現實,揭露時弊。他從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嚴重的社會危機,這在他向文帝上的《論積貯疏》中做了大膽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張。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論積貯疏 賈誼

            兩漢

            陶侃惜谷 司馬光

            閱讀(305)

            陶侃惜谷原文:陶侃嘗出游,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詰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農植,家給人足。陶侃惜谷翻譯及注釋翻譯  陶侃曾經外出游玩,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穗

            兩漢

            平陵東 佚名

            閱讀(230)

            平陵東原文: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平陵東注釋①平陵:漢昭帝墓,在今陜西咸陽市西北。②松柏桐:指墓地。仲長統《昌言》說:“古之葬者,松、

            兩漢

            青陽 佚名

            閱讀(248)

            青陽原文:青陽開動,根荄以遂,膏潤并愛,跂行畢逮。霆聲發榮,壧處頃聽,枯槁復產,乃成厥命。眾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噬,惟春之祺。青陽翻譯及注釋翻譯  春天來了,小草開始生根發芽。春天的雨露滋潤萬物,一切動植物都得到了雨露的覆蔽。春雷陣陣,聽

            兩漢

            羽林郎 辛延年

            閱讀(241)

            羽林郎原文: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銀鞍何煜耀,翠蓋空踟躕。就我求清酒

            兩漢

            天馬二首·其一 劉徹

            閱讀(287)

            天馬二首·其一原文: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權奇,籋浮云,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天馬二首·其一翻譯及注釋翻譯  天神太一賜福,使天馬飄然下凡。這天馬真是與眾不同,它奔馳時流出的汗是紅色的,好像滿臉紅血,此馬

            兩漢

            五帝本紀贊 司馬遷

            閱讀(288)

            五帝本紀贊原文: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

            兩漢

            七發 枚乘

            閱讀(243)

            七發原文: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太子曰:“憊!謹謝客。”客因稱曰:“今時天下安寧,四宇和平,太子方富于年。意者久耽安樂,日夜無極,邪氣襲逆,中若結轖。紛屯澹淡,噓唏煩酲,惕惕怵怵,臥不得瞑。虛中重聽,惡聞人聲,精神越

            兩漢

            戰城南 佚名

            閱讀(296)

            戰城南原文: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戰城南翻譯及注釋翻譯城

            兩漢

            薤露 佚名

            閱讀(251)

            薤露原文: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薤露翻譯及注釋翻譯  薤葉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曬干啊!露水雖然今日被曬干,但明日清晨又會落在薤葉上。而人命奄忽,一旦死去,就再沒有醒來的時候。注釋①薤(xiè):植物名,葉子叢生,細長

            兩漢

            梁甫吟 佚名

            閱讀(291)

            梁甫吟原文: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梁甫吟注釋①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樂府詩選》(余冠英注),這篇為齊地土風,或題諸葛亮作

            兩漢

            悲秋歌 劉細君

            閱讀(235)

            悲秋歌原文: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悲秋歌翻譯彭理作大漢王朝把我遠嫁,將我的終身托付給烏孫國的國王。從此,我住著以氈為墻的帳蓬,吃著肥美的牛羊肉和甘

            兩漢

            舂歌 戚夫人

            閱讀(273)

            舂歌原文: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舂歌翻譯及注釋翻譯  兒子啊,你為趙王,而你的母親卻成了奴隸。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還經常有死的危險。與你相離三千里,應當讓誰去給你送信,告知你呢?注釋①子為王:指

            兩漢

            魏公子列傳 司馬遷

            閱讀(300)

            魏公子列傳原文: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是時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齊故,秦兵圍大梁,破魏華陽下軍,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

            兩漢

            貨殖列傳序 司馬遷

            閱讀(322)

            貨殖列傳序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

            兩漢

            惜誓 賈誼

            閱讀(229)

            惜誓原文:惜余年老而日衰兮,歲忽忽而不反。登蒼天而高舉兮,歷眾山而日遠。觀江河之紆曲兮,離四海之霑濡。攀北極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虛。飛朱鳥使先驅兮,駕太一之象輿。蒼龍蚴虯于左驂兮,白虎騁而為右騑。建日月以為蓋兮,載玉女于後車。馳騖于杳

            兩漢

            治安策 賈誼

            閱讀(225)

            治安策原文: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

            兩漢

            吊屈原賦 賈誼

            閱讀(196)

            吊屈原賦原文: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讬湘流

            兩漢

            鵩鳥賦 賈誼

            閱讀(219)

            鵩鳥賦原文: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飛入誼舍。鵩似鸮,不祥鳥也。誼即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也。其辭曰: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

            兩漢

            過秦論 賈誼

            閱讀(237)

            過秦論原文: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詩詞

            跟賈誼有關的詩句

            閱讀(27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跟賈誼有關的詩句,內容包括有關賈誼的詩詞,關于古人評價賈誼的詩,提供關于賈誼的古文、詩詞。鵩鳥賦..賈誼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發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

            <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5.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东京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