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曹劌論戰 左丘明

            曹劌論戰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徧 同:遍)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翻譯及注釋

            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注釋
            1.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4.伐:攻打。
            5.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
            6.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
            7.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8.謀:謀議。
            9.間(jiàn):參與。
            10.鄙:鄙陋,目光短淺。
            11.乃:于是,就。
            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用,憑,靠。
            13.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
            14.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
            15.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17.加:虛報夸大。
            18.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
            19.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20.獄:(訴訟)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實情。
            23.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
            24.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
            25.戰則請從:(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隨行,跟從。
            26.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劌。
            27.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28.敗績:軍隊潰敗。
            29.馳:驅車追趕。
            30.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31.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32.遂:于是,就。
            33.逐:追趕,這里指追擊。
            34.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35.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36.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37.再:第二次。
            38.三:第三次。
            39.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40.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
            41.伏:埋伏。
            42.靡(mǐ):倒下。
            43.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后加的。

            曹劌論戰文言現象

            三行對譯
            1.十年春,齊師伐我,
            魯莊公十 年的春天,齊國軍隊來攻打我們魯國,
            伐:進攻,攻打。 齊師:齊國的軍隊。
            2.公將戰,曹劌請見。
            魯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
            將:將要。
            3.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他的同鄉說:“有居高位享厚祿的人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間:參與。 謀:謀劃。
            4.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鄙: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遠謀:深謀遠慮。
            5.乃入見。問:“何以戰?”
            于是他拜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憑借什么和齊國作戰?”
            乃:于是,就。 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什么作戰?以,憑、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們分給臣子。”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養”的意思。 弗:不。 專:個人專有。
            7.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從:聽從,服從。
            8.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必須對神說實話。”
            犧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玉帛,玉和絲織品。 加:虛報。信:實情。
            9.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劌回答說:“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會保佑(你)。”
            孚:為人所信服。 福:賜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獄:案件。 雖: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據。 情:(以)實情判斷。
            11.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屬:類。 可以:可,可以;以,憑借。 請:請允許。 從:跟從。
            12.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
            魯莊公和曹劌共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
            鼓:擊鼓進軍。戰于長勺:倒裝句,于長勺戰。之:此為助詞,補足音節,無實在意義。
            13.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
            14.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曹劌說:“可以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追擊齊軍。
            馳:驅車(追趕)。敗績:大敗。之:齊軍(也有一些教材譯為“補足音節”同“公將鼓之”的“之”,兩個解釋都可以用,或者聽老師的要求。)
            15.劌曰:“未可。”下視其轍,
            曹劌說:“(還)不行。”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軋出的痕跡,
            下:下車。 視:察看。其:他們的。轍:車輪軋出的痕跡。
            16.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又登上車,手扶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說:“可以了。”于是追擊齊軍。
            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 遂:于是,就。 逐:追擊。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問其故。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詢問曹劌取勝的原因。
            既克:戰勝齊軍后。既,已經。 克:戰勝,攻下 其:其中的。 故:原因。
            18.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回答說:“作戰,要靠勇氣。第一次擊鼓進軍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時士氣就耗盡了。對方的士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士氣正旺盛,所以能戰勝齊軍.
            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 鼓:擊鼓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枯竭。彼:他們的。 盈:充滿。這里指士氣旺盛。故:所以 克:戰勝。
            19.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齊是)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我)恐怕在那兒有埋伏。
            測:估計,推測。 懼:恐怕。 伏:埋伏。 焉:“于之”,語氣助詞。
            20.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們車輪的印跡雜亂,望見戰旗倒下,所以才追擊齊軍。”
            靡(mǐ):倒下。 故:所以。 之:代詞,指,齊軍。

            古今異義
            1.齊師<伐>我 (古義:進攻 今義:討伐)。
            2.齊<師>伐我 (古義:軍隊 今義:老師)
            3.又何<間>焉 (古義:參與 今義:隔開,不連接) 。
            4.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古義:目光短淺 今義:語言、品行惡劣,不道德;輕視,看不起) 。
            5.衣食所<安>(古義:養 今義:安穩)。
            6.弗敢<專>也(古義:個人專有 今義:獨自掌握或占有)。
            7.<犧牲>玉帛 (古義: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今義: 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 (古義:虛報夸大 今義:增加) 。
            9.必以<信>(古義:實情 今義:誠信)。
            10.小大之<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獄 ) 。
            11.必以<情>(古義:以實情判斷 今義:感情)。
            12.<忠>之屬也(古義: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義:忠誠、忠心)。
            13.忠之<屬>也 (古義:類 今義: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戰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能,行) 。
            15.神弗<福>也(古義:賜福,保佑 今義:幸運)。
            16.< 再>而衰(古義:第二次 今義:事情進行重復,再一次)。

            一詞多義
            1.故:原因,緣故 (公問其故) 。
            所以(故逐之) 。
            2.(民弗從)從:跟從  。
            (戰則請從)跟隨   。
            3.其:代他的,這里指曹劌 (其鄉人曰)。
            他們,指齊軍   (吾視其轍亂)。
            4.以:憑借   (何以戰)(可以一戰)。
            按照  (必以信)。
            把 (必以分人)
            5.請:請求   (曹劌請見)。
            允許  (戰則請從)。
            6.之:助詞,的  (小大之獄)。
            代詞,代曹劌  (公與之乘)。
            7.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虛報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
            8. 間:暗暗地,私自(又間(jiàn)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中間,當中 (頹(tui)然乎其間(jīan)者)。
            參與,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詞, (安得廣廈千萬間)。
            一會兒,頃刻,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
            夾雜,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間斷, (雖與外人間隔)。
            時刻, (奉命于危難之間)。
            偶爾, (時時而間進)。
            9.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呢"。(又何間焉)
            兼詞,于此,在哪里。(懼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
            2.公將鼓之: 名詞用為動詞。 擊鼓。
            3.忠之屬也: 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4.公與之乘:名詞作動詞,乘戰車,坐戰車。
            5.下視其轍: 名詞作動詞,下車。
            6.齊師敗績: 名詞用作動詞,大敗。
            7.必以情:名詞用作動詞,(以)實情判斷。

            文言句式
            1.夫戰,勇氣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2.忠之屬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可以一戰:省略句“以”后省略了賓語“之”。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賓語“鼓”。
            5.何以戰:倒裝句,賓語前置,應為“以何戰”。
            6.戰于長勺:倒裝句,“于長勺”,介賓短語,后置。
            7.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的主語應為曹劌

            段意
            第一段(曹劌問戰)
            總: 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
            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乃入見”):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
            第二層(“問”到段末) :寫曹劌和魯莊公關于戰前準備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曹劌參戰)
            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
            第三段(曹劌論戰)
            戰后曹劌論述戰役取勝的原因。

            曹劌論戰相關成語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再衰三竭:形容士氣低落,不能再振作起來。
            轍亂旗靡:車跡錯亂,軍旗倒下。形容軍隊潰敗。
            (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
            彼竭我盈:他們的士氣已消失,而我們的士氣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重點

              重點寫曹劌“論戰”,而不是戰爭經過。并通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曹劌和魯莊公作對比,突出了曹劌以上兩個特點。雖然魯莊公沒有遠見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恥下問,虛心的向曹劌請教。

            曹劌論戰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戰斗中瞎指揮作了鋪墊;另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本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抓住了作好戰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爭勝負關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們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勝齊軍的經過。

              曹劌“取信于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于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擊的時機。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役勝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役的高潮已經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勢。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現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綜上分析,本文通過贊揚曹劌的遠謀,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御原則——只有“取信于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曹劌論戰主題

              本文以曹劌為主、魯莊公為賓,通過他們有關齊、魯戰爭問題的對話,闡明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采取的戰略原則,即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等。

              本文對戰爭原因和戰前雙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寫,對戰爭過程也只是用“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對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寫得很詳盡。本文通過寫曹劌對長勺之戰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史實,表現了曹劌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說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把握好作戰時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曹劌論戰背景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

              《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的一場戰爭。春秋時期,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82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莊公繼位。由于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現山東莒縣)寄身。魯莊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莊公九年,齊國大夫雍廩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莊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桓公因為魯國欲納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前此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

            曹劌論戰寫作特點

              1、中心突出,詳略得當。

              這是一篇記敘戰爭的短文,但重點不是記敘戰爭的經過,而是著重寫曹劌的“論戰”,凡是與表現主題無關的枝節就盡量省略。如第一段寫曹劌謁見莊公,進見的細節一概省略了,劈頭就問“何以戰”;第二段對戰場的復雜情況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寫,留待后面補敘,就更能突出“論戰”的見解;第三段只用“公問其故”代替了魯莊公一系列問話。但文章對戰前戰后反映曹劌戰略見解的談話,則詳加敘述,因為戰前是分析有無克敵制勝的條件,戰后是總結以弱勝強的原因,這些都是圍繞主題寫的,全文自始至終突出了“論”字,使人對長勺之戰的勝敗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結構嚴謹,前后照應。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戰爭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記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寫戰前準備,第二段寫戰時經過,第三段寫戰后總結,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段與段之間的過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結尾“戰則請從”與第二段的“公與之乘”銜接,第二段的結尾“遂逐齊師”與第三段的“既克”銜接,三個段落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此外,文章前后的照應也十分緊密。以第二段與第三段為例,“三而竭”與上段“齊人三鼓”相照應;“吾視其轍亂”與“下視其轍”相照應;“望其旗靡”與“登軾而望之”相照應;“故克之”與“齊師敗績”相照應;“故逐之”與“遂逐齊師”相照應。第二段只寫“其然”,第三段補寫“所以然”,一記一議、一實一虛,前后照應,相輔相成。

              3、用對話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

              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說明了曹劌是一個關心國事而有遠謀的人物。在交代戰前準備時,詳細地寫了曹劌與魯莊公的三次對話,通過對話揭示出魯莊公昏庸無知,曹劌深謀遠慮。寫戰役經過,作者雖只寫了曹劌兩次說的“未可”、“可矣”的簡單話語,但卻形象地表現了曹劌成竹在胸、待機而動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問其故”又引出曹劌對戰爭的一大段議論,表現出曹劌的可貴的軍事見解。

            曹劌論戰解析

              本文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是魯國抵抗齊國進攻的一次戰役。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但卻說明了戰略防御的原則,是中國戰爭史中因為主觀指導的正確,后發制人,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過:“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御的原則。”**同志這段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是我們研究本篇作品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它把古人某些片斷的感性認識和軍事實踐經驗,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為系統的軍事理論,為我們樹立了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光輝范例。

            曹劌論戰題解

              “曹劌論戰”意思是曹劌論述作戰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點不在記敘戰斗情況,而在記敘曹劌“論”戰略、戰術。“戰”指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春秋》是古代中國的儒家典籍,被列為“五經”之一。《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據傳是由孔子修訂的。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因而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詳細記錄的“傳”,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榖梁傳》。《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并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因此后來一批文學家就開始為它作注。《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注解最好的為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現今流傳下來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盲史官左丘明所著。有許多學者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并非左丘明。近人認為,成書時間大約在戰國中期(前4世紀中葉),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寫。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戰國時人編寫。

              此文收錄于滬教版七年級下第30課、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21課、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27課、北京課改版八年級上冊25課、五四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魯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9課、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3課、長春版九年級上冊第10課。

            曹劌論戰賞析

              戰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劌論戰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點是魯莊公能否以百姓利益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魯莊公對侍從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誠實,而非常注重魯莊公以民情審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認為這屬于對百姓忠心,可以一戰。

              面對實力強大的齊國軍隊,曹劌沒有貿然行事,當齊軍三次擊鼓進軍,才建議擊鼓,一鼓作氣,戰勝齊軍于長勺,這件事也成為以弱勝強的典范。《左傳》對這場戰爭沒有細致的描繪,簡單地用曹劌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戰爭的經過,以便使戰前戰后的論戰更加突出。如果說戰前論戰體現了曹劌的以民為戰爭之本的基本戰略思想,那么,戰后論戰則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一鼓作氣”成為作戰打仗的經典理論。不過他不是只憑借勇力,“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則體現了他謹慎的態度。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于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反攻、追擊和最后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于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曹劌論戰 左丘明

            先秦

            擊壤歌 佚名

            閱讀(153)

            擊壤歌原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擊壤歌翻譯及注釋翻譯太陽出來就去耕作田地,太陽落山就回家去休息。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種出莊稼就不會餓肚皮。這樣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誰還去羨慕帝王的權力。注釋壤:據論是

            先秦

            唐雎不辱使命 劉向 撰

            閱讀(163)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說 通:悅)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先秦

            蒹葭 佚名

            閱讀(177)

            蒹葭原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

            先秦

            子衿 佚名

            閱讀(152)

            子衿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子衿翻譯及注釋翻譯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把音信傳?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

            先秦

            桃夭 佚名

            閱讀(165)

            桃夭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桃夭翻譯及注釋翻譯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

            先秦

            關雎 佚名

            閱讀(162)

            關雎原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關雎翻譯及注釋翻譯關關和鳴的雎

            先秦

            桑扈 佚名

            閱讀(153)

            桑扈原文: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萬福來求。桑扈翻譯及注釋翻譯交交鳴叫桑扈鳥,身有華麗的羽毛。大人君子多快樂,當受

            先秦

            學弈 佚名

            閱讀(163)

            學弈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學弈翻譯及注釋翻譯  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圍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

            先秦

            勸學 荀子

            閱讀(153)

            勸學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

            先秦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孟子及其弟子

            閱讀(18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先秦

            論語十二章 佚名

            閱讀(158)

            論語十二章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先秦

            越人歌 佚名

            閱讀(157)

            越人歌原文: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越人歌翻譯及注釋翻譯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與王子同舟。深蒙錯愛啊不以

            先秦

            魚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

            閱讀(174)

            魚我所欲也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先秦

            愚公移山 列御寇

            閱讀(164)

            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5.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东京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