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弟子錄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國也翻譯及注釋

            翻譯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做。了解一下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不見減少,我的百姓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開始交戰,戰敗的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入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耕作時節,數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做到了這些而不能統一天下稱王的還從未有過。“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注釋
            1. 梁惠王: 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姓魏,名罃。魏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2.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3.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4. 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所以黃河以北稱河內,黃河以南稱河外。
            5. 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 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7. 粟:谷子,脫殼后稱為小米,也泛指谷類。
            8. 亦然:也是這樣。
            9. 無如:沒有像……。
            10.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詞,更、再。
            11. 好戰:喜歡打仗。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熱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 請以戰喻: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13. 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14. 鼓之:敲起鼓來,發動進攻。古人擊鼓進攻,鳴鑼退兵。鼓,動詞。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
            15. 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戰斗已開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16. 棄甲曳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曳,yè,拖著。
            17. 走:跑,這里指逃跑。
            18. 或:有的人。
            19. 以:憑著,借口。
            20. 笑:恥笑,譏笑。
            21. 直:只是、不過。
            22. 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3. 無:通“毋”,不要。
            24. 不違農時:指農忙時不要征調百姓服役。違,違背、違反,這里指耽誤。
            25. 谷:糧食的統稱。
            26. 不可勝食:吃不完。勝,盡。
            27. 數罟不入洿池:這是為了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數,cù,密。罟,gǔ,網。洿,wū,深。
            28. 鱉:biē,甲魚或團魚。
            29. 斤:與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橫。
            30. 時:時令季節。砍伐樹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長季節過后的秋冬時節進行。
            31. 養生:供養活著的人。
            32.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33. 憾:遺憾。
            34.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與當時諸侯奉行的以武力統一天下的“霸道”相對。
            35. 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21世紀一畝二分多。
            36. 樹:種植。
            37. 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用作動詞,穿。
            38. 豚:tún,小豬。
            39. 彘:zhì,豬。
            40. 畜:xù,畜養,飼養。
            41. 無:通“毋”,不要。
            42. 百畝之田:古代實行井田制,一個男勞動力可分得耕田一百畝。
            43. 奪:失,違背。
            44. 謹:謹慎,這里指認真從事。
            45. 庠序:古代的鄉學。《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家”,這里指“閭”,二十五戶人共住一巷稱為閭。塾,閭中的學校。黨,五百戶為黨。庠,設在黨中的學校。術,同“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序,設在遂中的學校。國,京城。學,大學。庠,xiánɡ。
            46. 教:教化。
            47. 申:反復陳述。
            48. 孝悌:敬愛父母和兄長。悌,tì。
            49. 義:道理。
            50. 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
            51. 負戴:負,背負著東西。戴,頭頂著東西。
            52. 黎民:百姓。
            53. 王:這里用作動詞,為王,稱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歸順。
            54.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
            55. 食人食:前一個“食”,動詞,吃;后一個“食”,名詞,指食物。
            56. 檢:檢點,制止、約束。
            57. 涂:通“途”,道路。
            58. 餓莩:餓死的人。莩,piǎo,同“殍”,餓死的人。
            59. 發: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60. 歲:年歲、年成。
            61. 罪:歸咎,歸罪。
            62. 斯:則、那么。

            寡人之于國也文言現象

            通假字詞
            1: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 【無】失其時 【無】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一說通“斂” 收斂 積蓄(一些學者提出:“檢”字本應為“斂”后經訛傳為“檢”,若為“斂”字,與下句的“發”字對仗更為工整。)
            3:【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4:【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餓死的人
            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6: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無】通“毋” 不要

            一詞多義
            ·1.數
            ①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cù 密、細密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shuò 屢次
            ⑤愿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后》數目、數量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shǔ計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徑直、直接
            ⑤理直氣壯 成語正確
            ·3.發
            ①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于國也》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
            ②百發百中 成語發射
            ③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征發、派遣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開放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發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發出、抒發
            ⑧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賣油翁》發射
            9白發三千丈《秋浦歌》頭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兵器
            ②窮兵黷武 成語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軍隊
            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士兵
            ·5.勝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盡
            ②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承受
            ③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宏偉的
            ·6.時
            ①不違農時 《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季節
            ②無失其時 《寡人之于國也》名詞,時機,機會
            ·7.王
            ①王無罪歲 《寡人之于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國也》稱王,統一天下,讀wàng
            ·8.食
            ①谷不可勝食 《寡人之于國也》動詞,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寡人之于國也》動詞,吃;名詞,食物
            ·9.于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在
            ④則移其民于河東 《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國也》音節助詞,無意義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的
            ④五畝之宅 《寡人之于國也》助詞,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于國也》代詞,代百姓;助詞,的
            ⑥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隆中對》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11.以
            ①請以戰喻 《寡人之于國也》用
            ②以時入山林 《寡人之于國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于國也》把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國也》憑借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因
            ·12.兇
            ①河內兇《寡人之于國也》饑荒
            ②漢初匈奴兇黠 《》兇惡
            ③甫聞兇訊 《》不幸
            ④緝拿元兇《》殺人的人
            ⑤兇多吉少 成語不吉利的事
            ·13.加
            ①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國也》更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
            ③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施加
            ④樊噲負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鴻門宴》放
            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劌論戰》夸大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歸順
            【樹之以桑】
            一般“樹”是名詞,在此活用做動詞:種植
            【王無罪歲】:“罪”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動詞作名詞: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形容詞作動詞:
            【謹庠序之教】 :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動詞的使動用法:
            【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
            一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句式:是……也)
            2、非我也,歲也(句式:……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非我也,兵也(句式:……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句式:是……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么不滿
            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句式:……也)
            生養死葬沒什么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倒裝句】
            1、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義
            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重物行走在路上
            2、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標志:之)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之有也。
            (2)雞豚狗彘之畜。
            畜雞豚狗彘
            (3)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
            (4)樹之以桑
            以桑樹之
            (1)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于“只是……罷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當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當于“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略主語“此”。
            2、棄甲曳兵而走
            省略主語“將士”。
            3、可以無饑矣
            省略主語“黎民”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介賓結構省略主語,“以”后面省略了“之”)

            寡人之于國也鑒賞

            這篇文章寫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當時各國為了要增產糧食和擴充兵員,都苦于勞動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采取了自以為“盡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沒有達到。孟子抓住了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盡心”并不能使百姓歸順,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辦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請以戰喻。”總提一句,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的反問,進一步啟發,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作者在這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系起來。

            第6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作者在這里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第7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孟子批評統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寡人之于國也主題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文章中表現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一 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的,一句“王好戰,請以戰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二 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別。

            三 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四 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寡人之于國也賞析

            文章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是“盡心焉耳”,盡心的論據是自己賑災救民,且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結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因此提出疑問。先試從梁惠王自己標榜的盡心于國的表現賑災救民人手分析。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賑災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務,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自然等災害面前賑災救民的實際上光賑災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絕或減少自然等災害的發生,從根本解決問題。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足最大限度地調動百姓的積極性,使其樂其所為,這當然是仁政的具體表現。梁惠王自己也許確實是盡心于賑災救民,但這實際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而已。而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也許鄰國之政真的沒有梁惠王用心,也許是鄰國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運氣的作用沒有發生太多的自然災害,因而也就沒有太多的賑災救民的舉動,不管如何,結果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通過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問的過程中已將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來了,因此孟子小試牛刀就解決了問題。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甕”的論辯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謂“引君入甕”,就是論辯中常用比喻說理,且比喻之后連帶反詰句而向對方發難,逼其回答,對方不回答則已,答則中其圈套,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的一種論辯方法。孟子面對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問,不直接回答原因,卻又設個圈套。總體上用剛打仗來比喻治理國家,用戰敗一方棄甲曳兵而逃來比喻沒有治理好的國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鄰國,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問題;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樣?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這也是逃跑。這樣,梁惠王不知不覺中很快就跳進了孟子設的圈套,承認了自己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都是沒能實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第三部分;論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徑——實行仁政。這部分分三個層次論述了推行王道實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徑、根本途徑及應持的正確態度。基本途徑: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吃穿問題。在這個層次里,孟子運用了“連鎖推理”形式。就是用前邊推出來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新的結論。又用這個新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結論,如是往復。孟子首先從“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推出“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的結淪。又用“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這個結論作前提,推出“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這個新的結論。又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這個新的結論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結論“王道之始”。這種“連鎖推理”形式強調了實行王道要從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人手。論述時,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無懈可擊,增強說服力量,顯示了孟子雄辯的藝術。這也許就是孟子的文章為后世稱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途徑: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解決精神文明問題。在解決了百姓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發展絲織業,讓五十歲的人就穿上絲綢衣服;發展畜牧業,讓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展教育事業,讓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從而推而廣之。這樣一個老有所養、民風淳樸、其樂融融的社會不就是一方凈土、一方樂土嗎?勢必會“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應持的正確態度:梁惠王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國家的情況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對比鮮明的畫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人的飯食,路上餓殍遍地,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出現這種情況,可梁惠王也不打開糧倉賑民,人餓死了,卻說“非我也,歲也”,這和拿著武器殺死人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自己是而兵器有什么區別!在這里,孟子又是運用比喻批評了梁惠王推卸責任。最后,語重心長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確態度:不要歸罪年成,要有具體的措施實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到你這里來了。

            文章運用“引君入彀”的論辯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隊自己“盡心于國”之舉,只是臨時應付,不是真正愛民,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還運用“連鎖推理”形式,強調了實行道要從不違農時、發展生產、解決百姓最基本的吃穿問題入手;還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義”,以解決精神文明問題,才能使民心歸附,國家興盛。

            文章在寫作上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本文又運用排比和對偶,來加強文章的氣勢,加強文章的節奏感,如“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一連三個“……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一連二個“……者……矣”。這種排比的寫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氣勢積蓄起來,加強了論辯的力量。

            寡人之于國也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體現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 邏輯嚴謹,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 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于國也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為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足穩定繁榮昌盛的標志之一。因此,各個諸供為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于是賢者數人其中就有孟子不遠千里來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見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國”的良策,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對,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為對,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的不同結果: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弟子錄

            先秦

            葛覃 佚名

            閱讀(121)

            葛覃原文: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葛覃翻譯及注釋翻譯葛草長得長又長,漫山遍谷都有它,藤

            先秦

            黍離 佚名

            閱讀(142)

            黍離原文: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先秦

            秦風·無衣 佚名

            閱讀(130)

            秦風·無衣原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秦風·無衣翻譯及注釋翻譯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

            先秦

            精衛填海 佚名

            閱讀(182)

            精衛填海原文: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精衛填海翻譯及注釋翻譯

            先秦

            智子疑鄰 韓非

            閱讀(190)

            智子疑鄰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智子疑鄰翻譯及注釋翻譯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墻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筑它,一定有盜賊進來。”他們隔壁的

            先秦

            木瓜 佚名

            閱讀(196)

            木瓜原文: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木瓜翻譯及注釋翻譯你將木瓜投贈我,我拿瓊琚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將木桃投贈我,我

            先秦

            惠子相梁 佚名

            閱讀(169)

            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

            先秦

            小雅·鹿鳴 佚名

            閱讀(150)

            小雅·鹿鳴原文: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先秦

            刻舟求劍/楚人涉江 佚名

            閱讀(137)

            刻舟求劍/楚人涉江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劍/楚人涉江翻譯及注釋翻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

            先秦

            擊鼓 佚名

            閱讀(162)

            擊鼓原文: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擊鼓翻譯及注釋翻譯擊鼓的聲音震響

            先秦

            山有扶蘇 佚名

            閱讀(186)

            山有扶蘇原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山有扶蘇翻譯及注釋翻譯山上有茂盛的扶蘇,池里有美艷的荷花。沒見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見你這個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叢生的水葒。沒見到子

            先秦

            相鼠 佚名

            閱讀(160)

            相鼠原文: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相鼠翻譯及注釋翻譯你看這黃鼠還有皮,人咋會不要臉面。人若不要臉面,還不如死了算啦。你看這黃鼠還有牙齒,人卻不顧德

            先秦

            濫竽充數 韓非

            閱讀(180)

            濫竽充數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濫竽充數翻譯及注釋翻譯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百人的

            先秦

            風雨 佚名

            閱讀(164)

            風雨原文: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風雨翻譯及注釋翻譯風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雞鳴聲聲急。風雨之時見到你,怎不心曠又神怡。風瀟瀟呀雨瀟瀟,窗外雞鳴聲

            先秦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及其弟子

            閱讀(17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

            先秦

            公輸 墨子及弟子

            閱讀(177)

            公輸原文: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于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

            先秦

            魚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

            閱讀(174)

            魚我所欲也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先秦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孟子及其弟子

            閱讀(184)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詩詞

            孟子描寫母愛的詩句

            閱讀(686)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孟子描寫母愛的詩句,內容包括孟子寫母愛的詩,孟子寫母愛的詩,孟子感恩母親出名的詩句。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2、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詩詞

            孟子描寫松柏的詩句

            閱讀(229)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孟子描寫松柏的詩句,內容包括描寫松柏詩句,關于松柏的古詩,描寫松柏的詩詞。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柏【作者】李德裕 【朝代】唐代聞有三株樹,惟應秘閬風。珊瑚不生葉,朱草又無叢。未若凌云柏,常能終歲紅。晨霞與落日,

            詩詞

            弟子規描寫四季景物的詩句

            閱讀(244)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弟子規描寫四季景物的詩句,內容包括描寫四季景物的詩句,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詩句,描寫四季景物的詩句。*詩中春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詩詞

            關于孟子描寫泰山的詩句

            閱讀(348)

            本文主要為您介紹關于孟子描寫泰山的詩句,內容包括關于描寫泰山的詩句,分別寫出孟子,李白,杜浦描寫泰山的句子,關于泰山的古詩。關于泰山的詩: 泰山--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

            <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5.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东京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