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四庫全書
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但編纂過程毀書則更多,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號稱“四部庫書”。
“四庫”之名,故稱“全書”,經十年編成,或“四庫之書”、子,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據文津閣藏本,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集四部《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獄”的背景下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史,供人借閱。
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清代乾隆初年,故名四庫,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是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
1772年開始。叢書分經。
2.古代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
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
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3.四庫全書里面有詩,名言,成語嗎
都有的。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
全書共4部44類66屬。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圣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
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4.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圖書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
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史記》、《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后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四庫全書》的編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個兒子永瑢負責,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為總裁,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召著名學者紀昀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陸錫熊、孫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晉涵等其他學者也參與了編纂。
曾參與編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達到3600多人,而抄寫人員也有3800人。 《四庫全書》收錄了當時在全國各地征收的流通圖書、清內廷收藏的圖書以及《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珍本善本。
據統計,光是征收得的圖書就達13501種。這些書篩選后按“著錄書”及“存目書”分別收入,其中“存目書”不錄全書,只摘部分內容,而“著錄書”則經過整理、校勘、考證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寫存入,謄寫完成后,還要與原本反復校勘。
最后收錄的圖書有3461種。 《四庫全書》為了美觀與便于識別,采用分色裝潢,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或淺藍色),集部灰黑色。
四部顏色的確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庫全書總目》因為是全書綱領,采用代表中央的黃色。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書陸續完成,全書共抄7部,分別貯于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今沈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圣因寺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各藏抄本一部。
副本存于京師翰林院。其中文淵閣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體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庫全書》時發現一些書有詆毀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檢《四庫全書》,并最終刪除《諸史同異錄》等11部。但這11部書雖然從《四庫全書》中刪除,但是依然存在宮中,沒有銷毀,這11部書中的9部還流傳到今天。
嘉慶八年(1803年)由紀昀主持進行了《四庫全書》最后一部分官修書籍的補遺工作,進一步完善《四庫全書》。 刪改古籍 編纂四庫全書時,清廷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所謂有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
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飛的《滿江紅》名句“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
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占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四庫全書》的命運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后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后的文瀾閣。
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后經上海、南京轉運至臺灣,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
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后從沈陽故宮轉運至蘭州,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于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經中央有關部門協調,遼寧省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運至蘭州,藏于山中。
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
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未定。 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之縮印。
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出版發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版。
5.求四庫全書總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錄 1經部 【易類】 101子夏易傳、周易鄭康成注、增補鄭氏周易、陸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口訣義、周易舉正、易數鉤隱圖、周易口義、溫公易說、橫渠易說、東坡易傳、伊川易傳、易學辨惑、了齋易說、吳園周易解、周易新講義、紫巖易傳、讀易詳說、易小傳、漢上易傳、周易窺馀、易璇璣、易變體義、周易經傳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原本周易本義、別本周易本義、郭氏傳家易說、周易義海撮要、南軒易說、復齋易說、楊氏易傳、周易玩辭、趙氏易說、誠齋易傳、大易粹言、易圖說、古周易、易傳燈、易裨傳、厚齋易學、童溪易傳 102周易總義、西溪易說、丙子學易編、易通、周易卦爻經傳訓解、易象意言、周易要義、易翼傳、文公易說、易學啟蒙小傳、周易輯聞、用易詳解、淙山讀周易、周易傳義附錄、易學啟蒙通釋、三易備遺、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象義、易圖通變、讀易私言、易附錄纂注、周易啟蒙翼傳、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奧義、周易程朱傳義折衷、周易衍義、易學濫觴、大易緝說、周易本義通釋、周易本義集成、大易象數鉤深圖、學易記、周易集傳、讀易考原、易精蘊大義、易學變通、周易會通、周易圖說 103周易爻變易縕、周易參義、周易文詮、周易傳義大全、易經蒙引、讀易馀言、啟蒙意見、易經存疑、周易辯錄、易像鈔、周易象旨決錄、易象鉤解、周易集注、讀易紀聞、葉八白易傳、讀易述、像象管見、周易札記、周易易簡說、易義古象通、周易像象述、易用、易象正、兒易內儀以、卦變考略、古周易訂詁、周易玩辭困學記、易經通注、日講易經解義 104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讀易大旨、周易稗疏、易酌、田間易學、易學象數論、周易象辭、圖學辯惑、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易俟、讀易日鈔、周易通論、周易觀彖、周易淺述、易原就正、大易通解、易經衷論、易圖明辨、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周易傳注、周易札記、周易傳義合訂、周易玩辭集解、惠氏易說、周易函書約存、周易函書約注、周易函書別集 105周易函書約存、周易函書約注、周易函書別集、易箋、學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說、周易孔義集說、易翼述信、周易淺釋、周易洗心、豐川易說、周易述、易漢學、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擇言、周易辨畫、周易圖書質疑、周易章句證異、附錄、乾坤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周易乾鑿度、易緯通卦驗、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 【書類】 尚書注疏、洪范口義、書傳、尚書全解、禹貢指南、禹貢論、尚書講義、夏氏尚書詳解、禹貢說斷、增修東萊書說、尚書說、106五誥解、絜齋家塾書鈔、書經集傳、尚書精義、陳氏尚書詳解、融堂書解、洪范統一、尚書要義、書集傳或問、胡氏尚書詳解、尚書表注、書纂言、書集傳纂疏、讀書叢說、書傳輯錄纂注、尚書通考、書蔡氏傳旁通、讀書管見、書義斷法、尚書纂傳、尚書句解、書傳會選、書經大全、圖說、尚書考異、尚書疑義、尚書日記、尚書砭蔡編、尚書注考、尚書疏衍、洪范明義、日講書經解義、欽定書經傳說匯纂、尚書稗疏、尚書古文疏證、古文尚書冤詞、尚書廣聽錄、尚書埤傳、禹貢長箋 107禹貢長箋、禹貢錐指、洪范正論、尚書七篇解義、書經衷論、尚書地理今釋、禹貢會箋、附錄、尚書大傳、書義矜式 【詩類】 詩序、毛詩注疏、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陸氏詩疏廣要、毛詩指說、詩本義、蘇氏詩集傳、毛詩名物解、毛詩李黃集解、詩補傳、詩總聞、詩經集傳、慈湖詩傳、呂氏家塾讀詩記、續呂氏家塾讀詩記、毛詩講義、詩童子問、段氏毛詩集解、詩緝、詩傳遺說、詩考、詩地理考、詩集傳名物鈔、詩傳通釋 108詩傳通釋、詩傳旁通、詩經疏義會通、詩經疑問、詩纘緒、詩演義、詩解頤、詩傳大全、詩說解頤、讀詩私記、詩故、六家詩名物疏、重訂詩經疑問、詩經世本古義、待軒詩記、讀詩略記、欽定詩經傳說匯纂、御纂詩義折中、田間詩學、詩經稗疏、詩經通義、毛詩稽古編、詩所 109毛詩寫官記、詩札、詩傳詩說駁義、續詩傳鳥名卷、詩識名解、詩傳名物集覽、詩說、詩經札記、讀詩質疑、毛詩類釋、詩疑辨證、三家詩拾遺、詩沈、詩序補義、虞東學詩、附錄、韓詩外傳 【禮類一、周禮之屬】 周禮注疏、周官新義、周禮詳解、周禮復古編、禮經會元、太平經國書、周官總義、周禮訂義、鬳齋考工記解、周禮句解、周禮集說、周官集傳、周禮傳、周禮圖說、周禮翼傳 110周禮傳、周禮圖說、周禮翼傳、周禮全經釋原、周禮注疏刪翼、欽定周官義疏、周禮述注、周禮纂訓、周官集注、禮說、周官祿田考、周禮疑義舉要 【禮類二、儀禮之屬】 儀禮注疏、儀禮識誤、儀禮集釋、儀禮釋宮、儀禮圖、儀禮要義、儀禮逸經、儀禮集說、經禮補逸、欽定儀禮義疏 111欽定儀禮義疏、儀禮鄭注句讀、儀禮商、儀禮述注、儀禮析疑、儀禮章句、補饗禮、禮經本義、宮室考、天子肆獻裸饋食禮、儀禮釋宮增注、儀禮小疏、儀禮集編、附錄、內外服制通釋、讀禮通考 【禮類三、禮記之屬】 禮記注疏、月令解、禮記集說 112禮記集說、禮記纂言、陳。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四庫全書古詩詞(中國古代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