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古詩的感想日記150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2.背古詩的感想日記150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
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3.古詩詞活動感想作文
星期五的下午,陽光明媚,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校園里的月季顯得格外美麗,一棵棵小樹木也顯得格外英姿挺拔,同學們穿著整齊的衣服,懷著興奮的心情來到學校,因為我們四年級要在操場上舉行古詩詞朗誦比賽。
比賽開始了,第一個走上臺的是四年級(1)班,只見他們昂著頭,像戰士那樣,情緒飽滿,當他們朗誦的特別優美時,同學們就不約而同的鼓起掌來,接著就是(5)班出場,他們的聲音像泉水一樣,清澈、流暢,他們的聲音響亮、清脆、優美,聽著聽著,我感覺像走進了音樂的大會堂。
當我們班該朗誦時,全班同學都非常緊張、激動,我上臺時,就已經全神貫注來朗誦比賽。比賽結束時,我們班只得了第二名,全班都很失望,都在想為什么我班就拿不了第一名呢?
我希望這樣的朗誦比賽越多越好,使同學們能發揮自己的口才和膽量。
4.古詩詞感慨人生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寄黃幾復
宋·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題畫
明·蒼雪大師
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虞美人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題鶴林寺壁
唐·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5.背古詩的感受作文300字
幾天前,校園里到處掛滿了古詩詞,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
老師給我們下達了一個艱巨的任務:每天早上背幾首校園里的古詩。
清晨,我早早地來到了學校,把不會背、背得不熟的古詩抄了下來,然而我一見到古詩就頭疼,有許多詞句都很難理解,這不,一早上還沒背一首呢!
“九曲黃河萬里沙……”咦?是誰背得這么熟練,扭頭一看,哦!
原來是“古詩大王”衛鳴凱正在背古詩,見此情景,我心想:何不問問他背古詩的技巧呢?我便上前去:“衛鳴凱,你背得那么熟練,教我點技巧吧?”“看你這樣誠懇,就傳你幾招吧!
背古詩要細心品味其中的含義,背之前,要先看看詩意或詞意,以便加深對句子的理解。這樣再背,就感覺得心應手了。” 我聽了,豁然開朗,按他的方法去做,嘿!
果然很快就背會兩首了。從這件事上我體會到了:做任何事都要掌握方法技巧,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6.古詩詞鑒賞題(人生感慨詩)
金縷衣 唐代 佚名
原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韻譯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直譯
不要愛惜榮華富貴,而應愛惜少年時光。
就像那盛開的鮮花,要及時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時,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注釋
⑴金縷衣:綴有金線的衣服,比喻榮華富貴。
⑵須惜:珍惜。
⑶堪:可以,能夠。
⑷直須:盡管。直:直接,爽快。
⑸莫待:不要等到
此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復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復而不單調,回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復詠嘆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勸君”開始,“惜”字也兩次出現,這是二句重復的因素。但第一句說的是“勸君莫惜”,二句說的是“勸君須惜”,“莫”與“須”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復中的變化。這兩句詩意又是貫通的。“金縷衣”是華麗貴重之物,卻“勸君莫惜”,可見還有遠比它更為珍貴的東西,這就是“勸君須惜”的“少年時”了。至于其原因,詩句未直說,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貴如黃金也有再得的時候,“千金散盡還復來”;然而青春對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復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愛金如命、虛擲光陰的真不少呢。一再“勸君”,用對白語氣,致意殷勤,有很濃的歌味,和娓娓動人的風韻。兩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為肯定后者,似分實合,構成詩中第一次反復和詠嘆,其旋律節奏是紆回徐緩的。
三、四句則構成第二次反復和詠嘆,單就詩意看,與一、二句差不多,還是“莫負好時光”那個意思。這樣,除了句與句之間的反復,又有上聯與下聯之間的較大的回旋反復。但兩聯表現手法就不一樣,上聯直抒胸臆,是賦法;下聯卻用了譬喻方式,是比義。于是重復中仍有變化。三、四沒有一、二那樣整飭的句式,但意義上彼此是對稱得銖兩悉稱的。上句說“有花”應怎樣,下句說“無花”會怎樣;上句說“須”怎樣,下句說“莫”怎樣,也有肯定否定的對立。二句意義又緊緊關聯:“有花堪折直須折”是從正面說“行樂須及春”意,“莫待無花空折枝”是從反面說“行樂須及春”意,似分實合,反復傾訴同一情愫,是“勸君”的繼續,但語調節奏由徐緩變得峻急、熱烈。“堪折——直須折”這句中節奏短促,力度極強,“直須”比前面的“須”更加強調。這是對青春與歡愛的放膽歌唱。這里的熱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膽,而且形象、優美。“花”字兩見,“折”字竟三見;“須——莫”云云與上聯“莫——須”云云,又自然構成回文式的復疊美。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與字的反復、句與句的反復、聯與聯的反復,使詩句瑯瑯上口,語語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緒由徐緩的回環到熱烈的動蕩,又構成此詩內在的韻律,誦讀起來就更使人感到回腸蕩氣了。
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句兩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復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起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一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因此而被廣泛流唱了。
此詩另一顯著特色在于修辭上的別致新穎。一般情況下 ,舊詩中比興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詩的發端; 而絕句往往先景語后情語。此詩一反慣例,它賦中有興,先賦后比 ,先情語后景語,殊屬別致。“勸君莫惜金縷衣”一句是賦 ,而以物起情,又有興的作用。 詩的下聯是比喻,也是對上句“須惜少年時”詩意的繼續生發 。不用“人生幾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來比少年好時光,用折花來比莫負大好青春,既形象又優美,創造出一個意象世界。
這就是藝術的表現,形象思維。錯過青春便會導致無窮悔恨,這種意思,此詩本來可以用但卻沒有用“老大徒傷悲”一類成語來表達,而緊緊朝著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繼而造出“無花空折枝”這樣聞所未聞的奇語。沒有沾一個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卻耐人尋味,富有藝術感染力。
7.根據你對古詩詞的感悟寫文章
我酷愛文學,但最愛的算是詩詞的寫作吧!有時在詩詞中尋找自我。因為寫詩填詞,為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和對生活的記憶。
是詩詞陶冶了我的情操,也是詩詞讓我從中尋找另一個自我,做一個果斷、決絕、充滿血性和一點野性的自己,敢作敢為的自己。有時使自己能夠為夢想而行動,也能夠不畏懼后果而承擔一切。
詩詞的靈感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愛,來源于追求與沖動之間。有時仿佛象一縷光,一縷明亮的光芒,從天空灑落下來,灑落到一片竹林之上,這片竹林在風中搖曳,翠綠、安謐、一塵不染。
詩詞是我生活中的一片靜謐竹林,也是我一生夢想與追求的神圣土地。這片竹林能讓生命散放青春與活力。我為竹而愛,因為她常青;我以竹而做人,敬仰她的虛心。我以竹的風格去激勵人生,以詩詞的創作去感悟人生。
我對竹的感情,遠遠不及蘇老夫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境界,以及他對竹的感情;也不及“竹林七賢”對竹林的感悟;更不及“揚州八怪”之鄭板橋對竹子的生動素描。可是我心中有竹,不管是否已胸有成竹,但是對竹的情感,已超越了對其他事物的感情,是她時刻激勵我寫詩詞的動力和欲望,寫詩填詞使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愛竹、愛詩、愛詞、愛生活,愛一切值得去愛的。是愛的力量給予我寫詩填詞的激情和欲望,我將用一生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充滿激情、自信、堅韌不拔。為愛而感動,為竹的風范而感動,為詩詞的魅力而感動。
對詩詞的感悟,就是對生活的詮釋,對生命的感悟!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背默獲獎感慨100字(背古詩的感想日記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