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和勸學的詩句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荀子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有關于勸學和勵志的詩句精選二: 1、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年書。
——王安石<贈外孫>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詩集<長歌行> 3、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賈島<劍客> 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淮南子> 5、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
——但使書種多,會有歲稔時。——宋劉過<書院> 6、少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神童詩> 7、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杜荀鶴<題弟侄書堂> 8、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詩> 9、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10、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 11、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始作鎮軍參軍經曲> 12、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柏學士茅屋> 13、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二首·其一> 1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15、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16、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
——陸九淵<讀書> 17、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詠史·其一> 18、志士惜日短。
愁人知夜長。——傅玄<雜詩> 19、書中有女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勸學詩> 2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 21、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絕句> 22、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2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 2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25、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孟郊<勸學> 26、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今賢文> 27、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
——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明楊繼盛<言志詩> 28、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2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勸學>。
比喻心存希望的詩句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出自宋代陸游《游山西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出自唐代劉禹錫《秋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難》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出自唐代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出自唐代孟浩然《早春有懷》
3.
描寫事物生生不息、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竹石》,鄭燮,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晉太康·左思)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
(唐·白居易)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
(唐·寒山子)松門風自掃,瀑布雪難消。(唐·皇甫曾)蒼蒼松檜陰,曉日露西嶺。
(唐·許渾)松間石上定僧寒,夜半猶溪水聲急。(唐·陸龜蒙)穿松渡雙澗,宮殿五峰圍。
(宋·夏竦)松風吹茵露,翠濕香裊裊。(宋·蘇軾)兩廊諸岳色,九里亂松聲。
(宋·洪適)應有山神長守護。松風時為掃埃塵。
(宋·史太章)微吟海月生巖桂,長笑無風起澗松。(宋·何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關于生命力頑強的詩句【-詩】人在有限的一生中,總會遇到種種困難,但是我們不能氣餒,要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信心,我們要以頑強的生命力與之抗衡,通過不懈的努力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下面是關于生命力頑強的詩句的內容,歡迎閱讀!關于生命力頑強的詩句1、《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2、《竹石》清·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3、《小松》唐·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4、《瘦菊為小婢作》清·陳佩瘦菊依階砌,檐深承露難。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拓展:生命力頑強的句子1、松樹它之所以能四季常青,而不會枯萎,是因為它有頑強的生命力。
當春天到來,萬物復蘇,松樹卻默默無聞,做著自己的工作。春去夏來,萬物忍受不了酷熱,而漸漸死去。
當秋風吹過大地,葉子飄落,花兒凋謝,草兒枯萎,只有松樹和楓樹還是那樣富有生機。當嚴寒的冬天來到時,楓樹也漸漸枯萎了,只剩下松樹還頑強的跟隆冬做斗爭,它堅強地承受著大雪,忍受著凜冽的寒風。
一年四季過去了,松樹還是四季常青。當春回大地,萬物更新時,松樹還是那樣默默無聞,獻上自己的一份綠意,讓大自然朝氣蓬勃,更勝從前。
2、我敬佩蘆薈,不僅僅是因為把它涂抹在傷口上可以止血,而是因為它有頑強的生命力。3、柳樹看上云柔柔弱弱的樣子,其實你小看它了,它很頑強。
不信,你聽聽,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說明柳樹的生命力很頑強。
在初春,只要你剪一段枝條,插進濕潤的泥土里,過不了多久,它就會成活。不需要你精心呵護,只要給它水、陽光和空氣,它就會長成一片柳蔭。
我希望我長大后對社會也要像柳樹這樣,不需要多大的恩賜、照料,但我會竭盡全力去取得好的效果。4、面對差距,面對調整,面對落差,你的心里,或許已一清二楚,條分縷析,但是,你是否知道,除了這樣,你還可以怎樣?面對吧,接受吧,這就是考驗你,磨礪你的時機,沒有這些,就沒有堅強的我,頑強生命力的我,生命的不屈,你是不敢想象的。
5、柳樹是有著頑強生命力的。這僅從盡人皆知的一句無心插柳柳成蔭便能知曉。
不僅如此,柳樹在骨子里也是非常堅強的,雖然它外表柔弱。6、高大挺秀堅強不屈隨遇而安力爭上游倔強挺立不折不撓高大挺秀不擇環境生命頑強7、映山紅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稱,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作了許多贊誦映山紅的美文詩句,如宋代楊萬里的一首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
日日錦江呈錦樣,清溪倒照映山紅。頌揚了映山紅質樸、頑強的生命力。
8、野菊花依然那樣默默地存在,成長。她在我心里,不是嬌貴,也不是懦助,而是清秀和高雅。
我的心底對她已經產生了一種若即若離的牽掛。我也依然那樣在忙碌中求學。
生活。而現在的我對生活有了更深地感悟。
野菊花頑強的生命力激勵著我在人生道路上前進。9、小草,沒有牡丹花的絢麗多彩,沒有月季花的亭亭玉立,沒有菊花的婀娜多姿,更沒有樹木那樣高大、挺拔。
但它的足跡踏遍了整個世界,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能找到它的足跡。一層層,一片片的小草,沒有索求,只有奉獻,它們爭先恐后地用那頑強的生命力,編織成一望無際的綠,踏遍了平原、山川。
10、野草雖然人們不喜歡它,可是它有茁壯的生命力。你看路邊、荒地、荒山有誰會去種它,栽它呢?可是它同樣自生自長,郁郁蔥蔥,只要有縫就能插針,不是嗎?你看樹下、田野里、路邊、山坡荒野,甚至連巖石縫中也不放過,它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人們也該贊揚它吧!11、人生苦短,無謂去擔心別人怎么想你怎么說你,做你想做的,快樂點。
不要因一點瑕疵而放棄愛情,在愛情里,需要的是真情,不是完美。人生幾何,總有些坎坷需要跨越,總有些責任需要擔當,不斷的跌倒,才有不變的頑強與收獲;不變的風雨,才有不斷的。
形容節儉的句子
1、“儉以養德”是諸葛亮的一句名言。
勤儉節約不僅能積累財富,還能培養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奮發向上的品質。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崛起和國家的昌盛,無不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今天,我們提倡理性的適度消費和低碳的生活習慣,“傳家寶”更不能丟。 2、“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常在耳邊回響,“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古訓仍在心頭縈繞。
可是,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人卻忘記了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我們也不例外。 3、節約能源是大家共同肩負的責任。
多年來“地大物博”的教育使“節能意識”并未深入中國人的心靈。在許多人的頭腦中,是不屑于隨手關燈關空調的;在許多人的行動中,也不屑于去擰緊水龍頭,以節約白白淌出的每一滴水。
4、節約,從你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或許我們的一個舉手之勞,就能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我們稍微一注意就能節約一粒米、一分錢。 5、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方向,要從我們每一個中學生開始,作一個節約能源的模范公民。
節約每一度電,節約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個塑料帶,杜絕使用一次性用品。只要做了,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 6、回過頭來再想想,地球上生活著七十多億人,如果這七十億人,每人浪費破壞一點,地球將會傷痕累累,如果每人節約一點、愛護一點,那地球將會處處鳥語花香! 7、古人語:“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這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界所生長的萬物(資源)是有限的,由人來加工制成的物品資源也有限。而取時有限度,用時節約,則常常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如果相反,取時無限度,用時又浪費,那么球上公有的資源就會很快消失。 8、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也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
節約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態度;節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負責! 9、節約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態度;節約是一種智慧,是對子孫后代的負責。讓節約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避免生活中許多資源的浪費行為,其實只需舉手之勞。
生活告訴我們,節約不是省錢,而是一種美德,我們小學生更應該 從小事做起,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不要以善小而不為。 10、節約要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
日常生活中時刻謹記勤儉、節約。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糧食,要將衣、食、住、行等方面制為節用之法。
不奢侈,奢侈就是浪費。 11、每人都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一粒米,那么我國十三億人口,加起來能節約多少?相反如果每人都浪費一點呢?一念之差就有可能決定一個民族、國家的富裕、充足或是貧困、缺乏! 12、擰開水龍頭,清潔甘冽的水滾滾而來,其實,自來水來之不易。
它們可能取自幾百米深的地下,或者引自幾十公里、幾百公里遠的某條江河,某座水庫,這些原水首先要在凈水廠凈化,去除鐵質,去除細小的漂浮物,水生物,沉淀下雜質,用殺菌液體殺菌,經過檢驗符合人體飲用后才能出廠。合格的自來水經過蜘蛛網似的管道,用高壓水泵加壓,才能源源不斷地送入居民家。
大家看,每一滴自來水都要經過那么多的程序,你有理由浪費嗎? 13、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牢固樹立節儉意識,“讓節儉成為習慣”、“讓節儉成為生活方式”,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每一天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節儉,我們才能節約資源,也只有時時處處從我做起,這樣我們的地球家園才會永遠美麗富饒! 14、如果我們每班每天能少開一小時的燈,那么每天約能節約1度電,日積月累,省下來的電費能夠使好多貧困孩子上學;如果我們每天都節約用水,去擰緊滴水的水龍頭,短短半天就能節約一噸漏掉的自來水,這樣一來,就足夠讓缺水的地方有水了;如果我們都“粒粒皆辛苦”,那么,又有多少人能吃上飯。節約,是來自生命的呼喚啊! 讓我們從“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每一粒米”開始,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吧。
15、奢侈浪費小到足以破壞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大到足以滅亡一個無比強盛的國家。自古就有許多帝王在剛開始創業時,以勤儉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但后來他們逐漸放棄了勤儉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樂,結果招致了自己的滅亡。
16、司馬光曾經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古人給我們敲響的警鐘,所以我們要勤儉節約,那些農民在烈日炎炎的陽光下干活,多么辛苦啊!他們披星戴月,任勞任怨,可換來的卻是我們的浪費,全體人民應該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
17、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后代生活的更加幸福,為了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為了我們的地球更加生機勃勃,我們對于資源的利用要做到:“取之有度”這樣才能達到“用之不竭”。現在全社會倡導節約,我們不妨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節約用電…… 18、一滴水,一度電對我們來說也許不算什么,但是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如。
古代名人存錢的故事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戶(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后人尊稱“商圣”,是中國道商之鼻祖。
越國著名謀臣,與文種一起俱為勾踐股肱大臣,最終滅亡吳國。因為意識到勾踐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毅然棄越奔齊,三聚三散,富甲天下。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
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干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
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肥城陶山,或山東定陶),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于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人關于存錢的詩句,勵志和勸學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