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挽舟者歌 佚名

            挽舟者歌原文: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
            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尸。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挽舟者歌翻譯

            翻譯
            我的哥哥去東征高句麗,已經在青山下活活餓死。
            我今日為皇帝龍舟拉纖,被困在這千里長的隋堤。
            現如今普天下正鬧饑荒,一路上已沒有多少糧米。
            望前方還有長長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嘆,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傷,高堂二老不見兒的影子。
            怎能遇到一位俠義之人,憐憫這不知姓名的尸體。
            引領這個孤魂返回故鄉,背負這白骨回到家中去。

            注釋
            1.征遼東:遼東:郡、國名。戰國燕置郡,轄境相當于今遼寧大凌河以東。西晉改為國。十六國后燕末地入高句麗。隋大業七年至十年(611-614),煬帝三次東征高句麗。
            2.青山:在今遼寧義縣東北。
            3.挽龍舟:在岸上牽引帝王所乘的船。
            4.隋堤:煬帝開通濟渠,沿河筑堤種柳,謂之隋堤。
            5.方:正當。
            6.路糧:途中所需糧米。些:少量。
            7.安:如何、怎么。
            8.枕:橫躺。一作“惋”。
            9.悲損:因悲傷而瘦損。
            10.老:長輩,老父、老母。
            11.義男兒:仗義的男子漢。
            12.無主尸:設想自己死后,尸體無人料理。
            13.負:背,擔負。

            挽舟者歌賞析

            開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語言、自己親歷的事實,控訴了隋煬帝發動戰爭和三下江都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我兒征遼東,餓死青山下。”隋煬帝在大業八、九、十三年曾三次東征高麗,僅大業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發兵一百一十三萬余人,戰死者不下三十萬。接著,就以“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來說明這種災難簡直是接二連三。“龍舟”,隋煬帝南下江都時特制的一種大船,據《通鑒·隋紀》載,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共四層,上有正殿、內殿、朝堂及許多其他房屋。兒子被征去打仗餓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來拉纖,這已經夠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體敘述自己所處的困境:當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糧簡直沒有一點點(“些小”),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遙無糧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饑”一句,似輕實重,看似在解釋“路糧無些小”的原因,實則已將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況概括反映了出來。看來,不僅是歌者陷入了“路糧無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數纖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為無糧而喪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將被拋撒在荒郊野外,任憑風吹日曬;游蕩異鄉的孤魂,將在煙霧荒草間哭泣。家中的妻子,將因悲傷而哭壞身體;父母雙親將因盼我歸去而望穿雙眼。這是何等凄慘的畫面。這雖是歌者設想死后的情景,但卻是十分真實的。無論遠征軍士也罷,無論遠行民夫也好,該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該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兒子餓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絕的情景,他都是親歷了的。因此,對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繪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訴說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陳異鄉,因此,他只希望能有個義氣男兒,將他這無人認領的尸體焚燒,把他的骸骨運回鄉里,把他的亡靈引渡回家。這歌者競不作活著歸來之想,而把能將骨骸運回作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這是他對“義男兒”的希望,同時也是對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統治者的控訴。若無隋煬帝的重賦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將尸骨運回便算幸運,這是一個何等黑暗殘暴的社會。

            這是一首直接表達人民悲痛和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控訴了隋煬帝給人民造成的災難,高度概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語言質樸凝重,情感真切動人。

            挽舟者歌創作背景

              隋煬帝即位后,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及各處離宮四十余所;他還增筑長城,開鑿運河,并發動了對吐渾和高麗的大規模戰爭;他還從洛陽坐船三下江都(今江蘇揚州),驅使數萬船工拉纖。這浩繁的勞役、兵役,加上苛虐的橫征暴斂,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整個隋煬帝時代,可謂賦重役繁,民不堪生。這首民謠,就是隋大業十三年(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時,挽舟民夫們感于處境所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挽舟者歌 佚名

            隋代

            送別詩 佚名

            閱讀(607)

            送別詩原文: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詩翻譯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送別詩賞析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

            隋代

            從軍行 盧思道

            閱讀(537)

            從軍行原文: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云起。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

            隋代

            淮陽感秋 李密

            閱讀(507)

            淮陽感秋原文:金風蕩初節,玉露凋晚林。此夕窮涂士,郁陶傷寸心。野平葭葦合,村荒藜藿深。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沾襟何所為?悵然懷古意。秦俗猶未平,漢道將何冀?樊噲市井徒,蕭何刀筆吏。一朝時運會,千古傳名謚。寄言世上雄,虛生真可愧。淮陽感秋注

            隋代

            人日思歸 薛道衡

            閱讀(538)

            人日思歸原文: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人日思歸翻譯及注釋翻譯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注釋⑴人日:古代相傳農歷正月

            隋代

            賦得巖穴無結構 王申禮

            閱讀(533)

            賦得巖穴無結構原文:巖間無結構,谷處極幽尋。葉落秋巢迥,云生石路深。早梅香野徑,清漳響邱琴。獨有棲遲客,留連芳杜心。

            隋代

            詠同心芙蓉 杜公瞻

            閱讀(552)

            詠同心芙蓉原文: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詠同心芙蓉簡析開得鮮艷的荷花預示著吉祥,筆直的立在水面上。一支孤莖引出一抹綠,兩朵花共同分開兩抹紅。荷花秀麗的顏色仿佛歌

            隋代

            從軍行 明余慶

            閱讀(572)

            從軍行原文:三邊烽亂驚,十萬且橫行。風卷常山陣,笳喧細柳營。劍花寒不落,弓月曉逾明。會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從軍行翻譯邊境地區的敵情警報頻傳而震驚,朝廷則撥發大軍縱橫于邊塞。擺出精巧萬變且可風卷邊敵的常山陣法,扎定號角威鳴、軍紀嚴明

            隋代

            紀遼東二首 楊廣

            閱讀(549)

            紀遼東二首原文:遼東海北翦長鯨,風云萬里清。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前歌后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判不徒行萬里去,空道五原歸。秉旄仗節定遼東,俘馘變夷風。清歌凱捷九都水,歸宴洛陽宮。策功行賞不淹留,全軍藉智謀。詎似南宮復道上,先封雍齒

            隋代

            送別詩 佚名

            閱讀(607)

            送別詩原文: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詩翻譯楊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楊花漫天飛舞。柳條折盡了楊花也已飛盡,借問一聲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送別詩賞析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

            宋代

            祝英臺近·惜多才 佚名

            閱讀(220)

            祝英臺近·惜多才原文:惜多才,憐薄命,無計可留汝。揉碎花箋,忍寫斷腸句。道旁楊柳依依,千絲萬縷,抵不住、一分愁緒。如何訴。便教緣盡今生,此身已輕許。捉月盟言,不是夢中語。后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把杯酒、澆奴墳土。祝英臺近·惜多才賞析這是封

            宋代

            魚游春水·秦樓東風里 佚名

            閱讀(250)

            魚游春水·秦樓東風里原文:秦樓東風里,燕子還來尋舊壘。馀塞猶峭,紅日薄侵羅綺。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輕窣黃金蕊。鶯囀上林,魚游春水。 幾曲闌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應怪歸遲,梅妝淚洗。鳳簫聲絕沉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云山萬重,寸心千里。

            唐代

            金縷衣 佚名

            閱讀(256)

            金縷衣原文: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惜取 一作:須取)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花開 一作:有花)金縷衣翻譯及注釋韻譯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

            宋代

            長相思·去年秋 佚名

            閱讀(221)

            長相思·去年秋原文: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樂復憂。西湖依舊流。吳循州,賈循州,十五年前一轉頭。人生放下休。長相思·去年秋注解1.湖上人家:特指賈似道。他在西湖葛嶺筑有“半閑堂”。2.樂復憂:指樂憂相繼,言其禍福無常。3.吳循州:指吳潛。4.

            明清

            詠甘蔗 佚名

            閱讀(287)

            詠甘蔗原文:綠陣連煙垠,風雨化精節。玉露含青紫,沁徹哲人心。詠甘蔗注釋綠陣:甘蔗林廣袤狀.。煙垠:云霧邊際。青紫:蔗皮青綠與紫紅色澤,甘甜蔗漿蘊其中。哲人:人詩意地棲居于世為真哲。

            明清

            阮郎歸·春風吹雨繞殘枝 佚名

            閱讀(252)

            阮郎歸·春風吹雨繞殘枝原文: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綠欲生漪,雨晴還日西。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阮郎歸·春風吹雨繞殘枝賞析“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風吹雨已自凄

            明清

            林琴南敬師 佚名

            閱讀(258)

            林琴南敬師原文:閩縣林琴南孝廉紓六七歲時,從師讀。師貧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歸,以襪實米,滿之,負以致師。師怒,謂其竊,卻弗受。林歸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豈束修之禮?”即呼備,赍米一石致之塾,師乃受。林琴南敬師翻譯及注釋翻譯閩縣(

            <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5.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东京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