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中的唐文化有什么特點
唐初詩人以“初唐四杰”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最為出名。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
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雖仍有杰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唐代文化的創新是全面的,道德、風俗、哲理、詩歌。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服飾諸端,無不呈現出開一代新風的氣派。而其中詩歌一項,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傳的特點,成就尤為顯赫。但是應當看到,數百年來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圍,以及文化開放所帶來的勃勃生機,更是使這一藝術形式異彩大放的深層原因。詩歌在唐代獲得了適合其茁壯生長的沃土,而詩歌的巨大成就,則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凸現出唐代文化的輝煌。也正因為如此,“唐詩”幾乎可以視之為唐文化的時代徽徵。唐詩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正是由于它以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反映出一個偉大時代的時代精神,反映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文化所達到的新的顛峰。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唐詩的形成與發展,當是研究唐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并從而揭示唐代社會和唐代歷史形成與發展之謎的一條有效途徑。
2.唐詩中的唐文化有什么特點
唐初詩人以“初唐四杰”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最為出名。
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
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雖仍有杰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唐代文化的創新是全面的,道德、風俗、哲理、詩歌。音樂。
舞蹈、繪畫、雕塑、服飾諸端,無不呈現出開一代新風的氣派。而其中詩歌一項,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傳的特點,成就尤為顯赫。
但是應當看到,數百年來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圍,以及文化開放所帶來的勃勃生機,更是使這一藝術形式異彩大放的深層原因。詩歌在唐代獲得了適合其茁壯生長的沃土,而詩歌的巨大成就,則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凸現出唐代文化的輝煌。
也正因為如此,“唐詩”幾乎可以視之為唐文化的時代徽徵。唐詩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正是由于它以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反映出一個偉大時代的時代精神,反映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文化所達到的新的顛峰。
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唐詩的形成與發展,當是研究唐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并從而揭示唐代社會和唐代歷史形成與發展之謎的一條有效途徑。
3.試比較唐文化與宋文化的區別
宋型文化之有別于唐型文化,在于其有一種基于人類心智活動的博大人文氣象。盛唐氣象側重外在事功,昂揚向上,宋代人文氣象則偏重心思內省,是一種內斂型的智慧。唐詩有崇尚功業、征戍、壯游、羈旅的外向型審美傾向,宋人的賞玩審美趣味則多向負載著文化及智力活動的物象傾斜。宋初,古文運動先驅王禹▲作《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文中突出的是琴、詩歌、圍棋、投壺、《周易》、香等人文意象,自然景致 退居末位。南宋陸游有詩,即名為《書室明暖,終日婆娑其間,倦則扶杖至小園,戲作長句二首》,題目中透露出流連書卷、賞玩人文的消息,詩云:“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又如《臨安春雨初霽》云:“矯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秦觀《浣溪沙》詞“淡煙流水畫屏幽”“寶簾閑掛小銀鉤”,古硯、矮紙、畫屏、銀鉤,無不暗示著對這些文化心智載體的濃厚興趣。
宋詩中,人文意象也得到突出。琴、棋、書、畫、筆墨、紙、硯、金石、印章、書法、繪畫等人文心智的載體,頻繁出現,取代唐人所尚的自然意象而占壓倒優勢。蘇軾曾作《鳳翔八觀》,所詠為石刻、繪畫、陵墓、雕塑、建筑等,全為人文對象;黃庭堅詩中,書冊出現了120次,翰墨53次,茶82次,所占比重亦極大。題畫詩,唐人中杜甫寫得最多,但也不過20首,而蘇、黃二人就寫了200余首之多。
自然意象歷來是文學的根基,可在宋人手下,也向人文傾斜。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云:“陰沉畫軸林間寺,零落棋枰葑上田。”劉敞《微雨登城二首》:“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經過宋人心靈的過濾,自然風景化都幻化為篆字、畫屏、畫軸、棋盤等文物遺產。宋人筆下,自然意象表現為抽象化、概括化,成為一種負載人格精神的人文符號。唐人寫桃花,是一次性體驗的具體之象,如“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地點,人物,桃花之象,確有其物;而宋人寫桃花,則更具抽象意味,如黃庭堅《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桃李春風,江湖夜雨,是多次人生體驗的沉淀迭印,不是一次性的此情此景。
當然,最充分的是對梅、蓮、菊、竹精神內蘊的挖掘。唐人詠物,重在外在感官經驗,如“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洲西澗》),即使寫景高手如王維,其名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等,對外物的出色描摩,同時不無意趣點染。而宋人注重的是其內在精神意蘊,把品性涵養等人文精神貫注其中。梅與竹,是宋詩、宋詞及宋畫的描寫對象,幾乎成為宋人精神品格的集體象征。林逋愛梅,梅花在其筆下,實際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其《梅花二首》云:“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詠梅不僅描繪外在形狀特征,更貴寫出內在精神,從此,林逋之梅花就成為宋代士人高潔品格的一種象征。除梅外,宋人亦喜竹,唐人詠竹,重在意趣,如“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云:“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以竹寄托人文情懷,以是否愛竹作為雅俗之分界,出語警策,議論精辟,足見宋人詠物寄托與唐人異趣之處。
4.唐文化與宋文化聯系
唐朝整個社會風氣開放,強盛,屬于盛世氣象.所以藝術追求上是浪漫和具有很強的親和力,主張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唐朝的建立是經過幾百年的戰亂后,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土地大量荒蕪。而且再加上當時的民族成分復雜,這樣這個思想較為沒有束縛,所以多種思想可以百家爭鳴,國家的環境較為好。所以當時社會的思想還是比較開放,文化較為有活力。對于變革也看得很開。
宋代文化整體上水平超過唐代,人物內心世界更加細膩、豐富在宋朝,人口已經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經基本確立,民族較為單一。隨著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單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趨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國家必須將重點放在統治人民,保證人民正常的生活,對于變革則始終是否定的態度,因為面對如此龐大的人口,任何小變革都不是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標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響民族文化,于是就產生宋朝的文化!
5.唐文化的成就與特點
佛教的輸入,造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巨大的外來文化的沖擊波。
由于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原因,漢魏以來,佛教在中國雖幾經禁絕或受到抑制,但總是旋滅旋興,旋抑旋起,所以從總體上說,魏晉至隋唐間,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布一直保持著旺勢。唐代文化的建立,明顯得益于魏晉南北朝以來廣泛汲取的佛教文化的精華,不過也應當承認,唐代文化并沒有因此而割斷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的傳承脈絡而自成一體;它也不是在外來的佛教文化支配下,處于純然“受動”的狀態。
中華文化數千年間歷經滄桑而延綿不斷的發展過程證明,不管是處在分崩離析的戰亂年代里,還是處在高度極權的嚴酷統治下;不管是學術文化充滿活力的發展時期,還是學術文化進步遲緩。相對停滯的時期、中華文化始終以極強的延續能力保持著發展著進步著,其區別僅在于發展速度之速遲。
時代成就之大小而已。漢末文化雖已墮入最無生氣的境地,然而經過形式上看似消極、實質上乃謀求思想之大解放的魏晉玄學之反動與沖擊,束縛文化發展的桎梏已經掙脫了不少。
一個文化新興的契機,正是濫觴于這一背景中。就中國本土的文化發展來說,面對從東漢開其端,經魏晉南北朝以迄隋唐的佛教文化大輸入,并不是完全“受動”的,相反地應當說,還是相當“能動”的。
一則,其間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仍在于中國自身文化的需要;二則,對待外來的佛教文化,在交流中不僅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辯難和沖突,而且接受佛教文化也是有選擇、有取舍的;三則,對于佛教文化,中國并非完全被動的接受,而是將其放在與本土文化的交流中,使之構成互補性的相互交流與交融。更重要的是,這一場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匯,本身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合二為一,而是一次具有偉大意義的文化再創造。
在交流融匯的過程中,既改造和發展了本土固有的文化,同時也改造和發展了外來的佛教文化。文化交融的結果,不但使作為外來文化的佛教納入了中華文化發展的主旋律之中,更重要的還在于,它促使本上文化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獲得了新生。
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比較充分體現著這場文化交融成果的唐文化,具有鮮明而多彩的獨創性,以煥然一新的形象問世,而沒有變成一爿兼收儒、道、佛既有貨色的雜貨店。與其說唐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融合了儒道佛文化,毋寧說是它在融合儒道佛的基礎上進行了文化的再造與創新。
當然,這種融匯、再造與創新,是經歷了漸進的漫長過程,才逐步達到自然天成的程度。但是這一過程絕不是到了宋儒手上才開始的,事實上唐文化的成就已經是這一交融中結出的第一批碩果。
至于文化融匯與創新的成熟程度,初唐自不同于盛唐,盛唐自不同于晚唐,晚唐自不同于兩宋,那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遞進和演化的階段特征。 于此可見,能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外來的佛教文化,平等地與之交流,確乎是唐代實現文化變革的一大關鍵。
既然這樣,也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何以會從兩漢以降的文化禁錮氛圍中,一變而形成文化開放的環境呢?除魏晉玄學頗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之外,恐怕最重要的當是陳寅恪所云“種族”狀況所起的作用。魏晉南北朝三百七十年間,發生的最為重大的社會變遷,是境內各民族通過軍事的、政治的、文化的、經濟的、血緣的各種途徑,經無數次戰爭劫難及和平共處,乃如百川匯海般地逐步匯合熔鑄,構成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民族的大融合,當然也就促成了(或者說包含著)民族間文化的融合。因受發展程度的制約,這場文化大融合,當然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匯。
北方各民族某些識見卓越的當政者主動提倡漢族文化,漢族士人與北方各民族知識群體在較高層次上的交流,自覺汲取北方各民族文化,更是有力地推動了民族文化融合的進程。這場境內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大沖破了胡漢習俗的壁壘,同時也大大淡化了中外文化的界限,從而造就了一種“取我所需,盡為我用”的大家氣象。
這就無疑逐漸打破了因襲守舊的文化狀態,改變了排斥他族文化的社會心理與習俗;一種充滿開放氣魄和創造精神的社會文化環境于此乃得以形成。境外傳入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交流融匯,恰恰就是在境內各民族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的過程中,同時發生、交織實現的。
境內各民族間的文化既可化解隔閡,儒道佛間的文化交融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說,正是境內民族文化的大交流,造成了有史以來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流的前提條件;境內民族間既可取文化開放的態度,對外來文化取開放態度自然也不存在障礙。李唐王室所具有的血緣上那種胡漢的特征,無疑有力地促進了這種開放心態的形成,從而使得唐王朝出色地擔當起了重構泱泱文化大國的這一歷史重任。
文化開放,于中華文化的復蘇、新生和突飛猛進,功莫大焉。正是境內境外的文化大開放,才使得中華文化的古樹上綻開了唐代文化的滿樹奇葩。
唐代文化的創新是全面的,道德、風俗、哲理、詩歌。音樂。
舞蹈、繪畫、雕塑、服飾諸端,無不呈現出開一代新風的氣派。而其中詩歌一項,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傳的特點,成就尤為顯赫。
6.唐文化繁榮原因及其表現.
隋唐文化發達的原因、特點和世界地位
原因:①國家強盛,經濟繁榮。隋朝的統一,使全國的社會秩序安定下來,南北的經濟文化得到交流;唐朝從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政治相對穩定的時間也較長,這就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統治者,倡導科舉考試,大力興辦學校,突破了選拔人才對門第出身的種種限制,并且不斷增加考試科目,拓展考核范圍。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來的佛教文化還是中國的道教文化,統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這種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養了大批文化人才,又為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的氛圍。
③文化交流頻繁。隋朝運河的開通和唐朝交通的暢達,使唐朝同邊疆各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從而促進了雙方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大大豐富了中原文化的內容,使中華文化具有濃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朝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而且對外交通發達,使唐和亞、歐、非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進的過程中,隋唐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④繼承傳統文化。秦漢以來我國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斷地發展,在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江南的開發,又為科學技術及文學藝術的更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隋唐文化出現了全面繁榮的局面。
特點:①全面繁榮: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學、史學、教育、文學、藝術方面全面繁榮。
②兼收并蓄:統治階級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造了有利于文化的發展氛圍。內外交通發達、國內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為中華文化增強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中國與亞洲、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秀成分,比較突出表現在宗教和藝術方面。
③世界領先:隋唐時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藥,僧一行開始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唐本草》、趙州橋等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④影響深遠: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世界地位:唐文化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唐文化影響深遠,不僅影響到亞洲的文明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
7.唐文化有什么特點和貢獻
宗教在社會上的地位與影響力,唐朝時可謂最高。
唐朝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凈土宗和禪宗。天臺宗奉《法華經》,故又稱為法華宗。
華嚴宗奉《華嚴經》,參與政治較多。凈土宗則易于入門。
禪宗分為南北二宗,北宗創立者是神秀,他主張漸悟說。南宗創立者是慧能,他主張頓悟說。
唐武宗時對佛教采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法,使得除禪宗南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由于唐朝皇室姓李,又相傳其為老子之后,因此道教在唐朝上流社會也很流行。
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也大力提倡道教,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
除了佛道二教外,當時還有伊斯蘭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等外來宗教。但影響力較小。
唐代社會,雖然世族的勢力被削減,但仍然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唐律》中也明訂,人分為“良”“賤”兩大類,賤民只能與賤民結婚;地主殺害部曲最多求刑一年,而部曲殺害地主必處斬。
雖然科舉制度實行,但由于世族的生活條件較為優渥,其子弟的文化修養也就跟著較高,不論是否參加科舉,進入仕途都不是非常困難;唐代宰相出身世族者也就不在少數。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
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還不是全部。唐初詩人以“初唐四杰”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最為出名。
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
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被稱為“小李杜”。后世宋、明、清雖仍有杰出詩人出現,但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
在散文方面。六朝以來,文壇盛行駢文這種文體形式,駢文講究聲韻、對偶、典故,辭藻華麗,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組成。
在唐初乃十分盛行,以初唐四杰最為著名,但這種文體到唐朝時顯得形式僵化,內容空洞,故到了天寶年間,古文逐漸興起。古文運動在名義上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問題,實際上是要文章更有內容,也就是“文以載道”。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氣勢磅礴又思想深刻,號稱“文起八代之衰”;不過唐代的古文運動在韓柳去世后就逐漸衰退,唐末駢文又再度興起。傳奇是中國的一種古典小說形式,出現在隋朝,興盛于唐朝。
著名的傳奇包括《柳毅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枕中記》和《長恨傳》等。有的傳奇在后代還被改編為戲劇和白話小說。
唐朝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所謂變文起初是指佛教僧侶宣傳佛教講唱佛經的底本。
最初變文僅限于佛教經典,后來則開始講唱其他故事,講唱的人也不限于僧侶。變文對傳奇和后世的說唱文學都有很大影響。
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
吳道子則有“畫圣”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于立體感,有“吳帶當風”之說。張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他們的著名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等。
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蘇軾稱他“畫中有詩”。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
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
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贊嘆。
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圣。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
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其名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世男楷書字體柔圓。
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
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 唐朝音樂舞蹈發達。
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樂,并入原有的九部樂成為十部樂: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7]。唐高宗以后,十部樂開始衰落,音樂家開始研究新的樂舞。
玄宗本人就是音樂家,愛好親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種樂器,擅長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等百余首樂曲;他非常重視音樂事業,將十部樂分為坐部伎、立部伎[8],曾經親選坐部伎三百人,號為“皇帝梨園弟子”,李龜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時的歌唱家。唐朝的舞蹈則是以健舞和軟舞最為出名,著名的舞蹈有“七德舞”、“上元舞”等,舞蹈家則有公孫大娘等。
唐朝史學開創了國家正式開館修史這一風潮。唐初史館奉詔所修的正史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六部。
加上史家李延壽私撰的《南史》和《北史》,合計廿四史中有八部出在唐。
8.你心中的唐文化是怎樣的
唐代文化多彩多姿,底蘊豐富,新意迭出,思想深邃,上接魏晉而承傳開拓、創新,形成獨具風貌的唐代文化。
繁榮、輝煌的唐文學是因發達的唐文化及其文化精神的深遠、深層的影響而形成的。而且是從幾方面因素進行影響的,其文化精神滲透在影響文學的因素的里面。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統一全國后,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分裂**面也隨著結束了。但隋僅僅只維系了近30年時間,而被李氏王朝所取代,即唐朝。
唐代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軍事強大、文化經濟繁榮的一個朝代。后人把唐代與強盛的漢代并稱為“漢唐盛世”。
可想而知唐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被后人稱道。
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唐代,是中國文學中古時期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近體詩的興盛為標志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最有意義,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它的變化和發展。魏晉南北朝是文學自覺的時代,文學的藝術特質得到充分的發展,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唐代文學的繁榮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從永嘉南渡開始的漫長歲月里,文學一直在南北分裂的局面中發展,帶著明顯的地域色彩,有待納入統一的進程中。唐人的貢獻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基礎上,合南北文學之兩長,創造了有唐一代輝煌的文學。
繁榮的唐文化的確是多姿多彩的。此時期的許多先哲為后人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不僅千古傳誦,而且蜚聲海外,許多名言警句詩詞都被后人奉為人生信條。
那么,唐文學的如此繁榮,是有哪些基本原因呢?今天我就對此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闡述:一、開放的文化環境國力的強大與中外文化的交融,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榮對文學的影響。唐代文學的繁榮與唐代社會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
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打敗突厥,原屬東突厥的各屬國,歸屬唐朝,推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唐朝遂取代勢力強大的突厥而成為東亞的盟主。貞觀八年(634年)大敗吐谷渾,貞觀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高宗顯慶二年(657年)打敗了西突厥。
唐朝勢力之強大,延續一二百年,直至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而達到高峰。唐朝建立不久,經濟從隋末的大破壞中恢復過來,并迅速得到發展至天寶中達到頂點,國力的強大,為文化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
唐朝的立國者,對外來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去華夷之防,容納外來的思想與文化。
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1]太宗這種一視華夷的思想,為他的后繼者所繼承,從國家政權到生活方式,都體現了這種華夷如一的思想。
唐朝建立者一視華夷的態度,與他們的出身有關。[2]這個家族雖是漢族但也有著鮮卑血統,而且長期居住在北方,受到胡文化的深刻影響,北朝漢胡文化的融合,在唐代加速了進程。
唐代統治集團的這種思想傾向,直到安史之亂以后才有所改變。整個唐代,廣泛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文化是交流的產物,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也可以說,沒有交流就沒有發展進步的文化。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國內各個民族由于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生產能力、勞動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相互之間文化方面也有差異。
正是通過各種途徑的交流,才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提高而形成新文化。唐代與國際間的交流更重要,唐與東亞各國,東南亞以及中東國家都有來往。
我們可以從文學藝術到生活趣味、風俗習慣,都可以看到這種影響。由于大量外族移民入住、商旅往來、宗教的傳播,西域各族、各國的生活習慣、文化也廣泛的影響著長安、洛陽、揚州等大都會,南北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以及像廣州這樣的海上交通重要城市。
這些地區,從飲食、衣著、樂舞到生活趣味,均可中西看到。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唐時較為開發的風氣,對于文學題材的拓廣、文學趣味、文學風格的多樣化,都有重要意義。
唐代士人對人生普遍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國力的日漸強大,為士人展開了一條寬闊的人生道路。
唐人進入仕途,較之前代有更多的渠道。唐沿隋制,實行開科取士,而更加發展成熟。
唐人開科,分常選和制舉。常選有秀才、明經等十二科,而制舉的確切數目已難了解。
據載大約有八九十種之多[3]。科舉之外,尚有其它入仕途徑。
如入地方節鎮幕府等。入仕的多途徑為寒門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一批較接近廣闊社會生活的寒門士人進入文壇,使文學離開宮廷的狹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關山與塞漠,這對文學的發展也是意義重大的。
由于國力強大,唐代士人有著更為恢宏的胸懷、氣度、抱負與強烈的進取精神。他們中的不少人,自信與狂傲往往集于一身。
如《舊唐書?王翰》中說王翰“神氣豪邁,…,發言立意,自比王侯”[4]。李白更是這樣一位自視甚高的人,他自比管、葛、呂望、謝安,要立蓋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樣,功成身退,“釣周獵秦,安黎元,小魚 兔何足言”[5]。
唐代很多著名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等都是如此。杜甫也要“致君堯舜上”,[6]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