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舉例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在詩詞中的表達效果
中國古代詩歌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虛”和“實”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之一。“實”指客觀地反映繪畫對象,“虛”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和“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比較多。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虛”是指知覺中看不見、摸不著的虛幻世界和夢境等。
一般情況下,“虛”包括三種類型:
1.虛幻世界和夢境。例如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中夢中勝利的虛幻之景與醒來時的白發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體味出詩人空有大志,報國無門的悲哀。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也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虛幻之景。
2.想象和回憶。例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通。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屬虛寫,表明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后兩句屬實寫,具體描寫了滿西湖荷葉荷花在朝陽的映照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和諧的搭配著。《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陸龜蒙的《吳宮懷古》“香徑長洲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一詩中,詩人將昔日吳王荒淫腐朽的事實和眼前吳宮的殘破凄慘景象濃縮在一句詩里,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批判的態度。
3.設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詞,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
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實情,寫此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實”是指客觀存在的實象、事實、實境。
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闋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例如謝枋得的《慶全庵桃花》一詩“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全詩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將隱居山間的眼前現實和陶淵明筆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結合起來,表達了作者僻進山中的孤寂之情。
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有時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例如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寫一年的清明節,詩人去都城郊外南莊踏青,因為口渴,就向一位農家姑娘討水喝,姑娘給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樹旁凝視著他,這情景難以忘懷,第二年,他又來到這里,雖然景物依舊,但姑娘卻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緊閉的門上寫了這首詩,表達了對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2.運用了虛實結合手法的古詩
這個有很多,“實”即眼前所見之景,“虛”即想象、聯想產物,主客易位(想象對方),寫夢等等都是“虛”的表現.這里稍微舉個例子:很熟悉的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里作者想象家里兄弟對自己的思念,與現實中“在異鄉”,“為異客”作對比,從兩個方面展現思家之情.再如: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 這種手法(主客易位),叫做“代為之思”,使情感抒發地更含蓄,曲折,動人.再如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這是高考中的一題,就是問后兩句有什么好處.作者想象友人孤身一人在湘水之上輾轉反側,愁聽猿啼的情境,使自己對友人離去的不舍與關切更為深遠,動人.。
3.虛實結合的古詩詞有哪些
虛實結合的詩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陳陶的《隴西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等。
虛實結合的詞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具體分析: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后。
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丞,剛由洛陽到江南,恰巧辛漸正要回洛陽,于是作此詩送朋友辛漸。 前兩句是詩的第一層,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作背景,襯以高高的芙蓉樓,奔騰的大江,如織的冷雨,接天連江,友人、高樓、整個吳地都籠罩在瀟瀟冷雨中,為即將的離別平添幾分悲涼氣氛。
“楚山孤”既是寫實景,也是詩人孤寂心情的寫照。一向豪邁的王昌齡,一場送別,一陣冷雨,怎會如此落寞?原來詩人被貶嶺南,自負甚高的王昌齡在官場上很不得意。
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晚年,處于國破家亡,流離異鄉時作此詞。上闋多用實字側重外形實寫:女詞人被無情的風雨鎖在家中,十分苦悶;天放晴后,落花已化為塵土,令人惋惜。
因金兵南侵,丈夫趙明誠在離亂中辭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華,目睹春景及丈夫遺物、遺著《金石錄》,覺得物是人非,悲從中來,萬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懶于梳頭,甚至有時正想開口,可是眼淚已奪眶而出。 上闋只在第四句用了虛字“欲語”,出語看似平易,用意無比精妙: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悲痛狀態和滿腹憂愁表現出來,扣人心弦! 下闋側重內心發掘:女詞人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織,也來了出游之興,準備劃船前往。
但又擔心舴艋“輕舟”太小,載不動自己那許許多多的憂愁。 前三句一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詞意轉折,配合實字表達,收到尺水興波,感人至深的效果。
實詞“輕舟”為下文的“愁重”作鋪墊和烘托,使“愁”變得沉重,亦是女詞人感情的無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變得具體可感,“奇氣縱橫”!無怪乎有人評論:后主李煜將“愁”變成水,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寫《西廂記》的董解元卻把“愁”從船上卸下,又駝到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聲聲慢》詞末,絕望地悲鳴,無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淚下地再寫“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虛實結合的古詩詞有哪些
虛實結合的詩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陳陶的《隴西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等。
虛實結合的詞有: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等。
具體分析: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丞,剛由洛陽到江南,恰巧辛漸正要回洛陽,于是作此詩送朋友辛漸。
前兩句是詩的第一層,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作背景,襯以高高的芙蓉樓,奔騰的大江,如織的冷雨,接天連江,友人、高樓、整個吳地都籠罩在瀟瀟冷雨中,為即將的離別平添幾分悲涼氣氛。“楚山孤”既是寫實景,也是詩人孤寂心情的寫照。一向豪邁的王昌齡,一場送別,一陣冷雨,怎會如此落寞?原來詩人被貶嶺南,自負甚高的王昌齡在官場上很不得意。
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晚年,處于國破家亡,流離異鄉時作此詞。上闋多用實字側重外形實寫:女詞人被無情的風雨鎖在家中,十分苦悶;天放晴后,落花已化為塵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趙明誠在離亂中辭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華,目睹春景及丈夫遺物、遺著《金石錄》,覺得物是人非,悲從中來,萬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懶于梳頭,甚至有時正想開口,可是眼淚已奪眶而出。
上闋只在第四句用了虛字“欲語”,出語看似平易,用意無比精妙: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悲痛狀態和滿腹憂愁表現出來,扣人心弦!
下闋側重內心發掘:女詞人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織,也來了出游之興,準備劃船前往。但又擔心舴艋“輕舟”太小,載不動自己那許許多多的憂愁。
前三句一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詞意轉折,配合實字表達,收到尺水興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實詞“輕舟”為下文的“愁重”作鋪墊和烘托,使“愁”變得沉重,亦是女詞人感情的無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變得具體可感,“奇氣縱橫”!無怪乎有人評論:后主李煜將“愁”變成水,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進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寫《西廂記》的董解元卻把“愁”從船上卸下,又駝到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聲聲慢》詞末,絕望地悲鳴,無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淚下地再寫“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5.怎樣掌握古詩里的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古詩詞重要的藝術手法之一。
所謂“實”,是詩詞中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具體捉摸到的部分;所謂“虛”則是指詩詞中表現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識之中的部分。具體地說,古典詩歌中的虛實結合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寫景為實 抒情為虛人們常用“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來分析詩歌中的虛和實關系,其實,這里的虛是指情、志、理,而實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形式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
寫舟行江上,是見聞,是實景;詩中讓感悟到的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這是虛。
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言理的寫法。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而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
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托了自己決不可滿足于現狀,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思想,這是言志,是虛。這里的虛實結合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二、物象為實 想像為虛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觀眾,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想像,重現藝術的美好境界。如八大山人畫一條生動的魚,齊白石畫一對的鮮活的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
這里運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畫面顯得空靈而有韻味。古典詩詞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讀者在鑒賞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想像補充畫面內容,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
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的也沒有介紹。
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隱者的情況:出沒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澗小溪之旁,閑云野鶴,優者游者。這種詩歌中的空白藝術,也是一種虛實結合的手法,詩歌里出現的物象為實,在物象啟示下所產生的想像為。
三、正面為實 側面為虛詩人在描寫景物,正面描繪景物的特征即可,但當有時景物的特征難以正面表達,或詩人著意追求一種委婉含蓄的美時,他們會采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從而達到表現景物的目的。這種側面描寫其實也是一種虛實結合的寫法。
《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在這里,諸人的反映為實寫,羅敷的美貌為虛寫。
《琵琶行》中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詩人的感情。“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詩人分別之時凄涼的心境。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聲美妙動人,引人入勝的效果。“繞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 。
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再如韋應物《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
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這首詩通過景物來襯托感情的特點十分突出。
“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際掛著無邊的雨幕,遠山傳來的寺廟悠揚鐘聲,這是實寫。這種蕭瑟蒼涼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詩人思念親友的孤寂、凄愴之情,“獨鳥下東南”則更反襯了詩人思念的哀愁。
四、形象為實 抽象為虛情感是一種抽象的事物,詩人常用比喻的手法,通過對具體景物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抽象的感情。這是虛實結合的又一種情況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國亡家破,妻離子散,一國之君,淪為囚徒,終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難以盡言。詞人用比喻,極言愁苦之多“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
詞人化虛為實,以實寫虛,把“愁”物化為一江東流的春水,多而不絕的愁緒被形象地表達出來。又如賀鑄的《青玉案》:“試問閑愁多幾許,一川煙柳,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詞人用帶有夸張色彩的比喻,變無形為有形,寫出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感傷和愁苦。“一川煙柳”“滿城風絮”及“梅子黃時雨”,極言閑愁之多,無法排遣。
這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以實寫虛,化無形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五、當前為實 過去為虛古典詩歌中,詩人在描寫當前景況時,常插入作者經歷過的,或是歷史上發生過的景象,通過今昔對比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懷。
這也是一種虛實結合,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