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發展的詩詞有哪些
1. 《論詩五首》
清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2. 《行路難》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4. 《上李邕》
唐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5. 《臨江仙》
宋 侯 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
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方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
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2.形容 發展 詩句
形容發展的成語
1、繁榮富強:形容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日益富足強大。
2、大勢所趨:大勢:指整個局勢。整個局勢發展的趨向。
3、國脈民命:國家的動脈,人民的生命。比喻國家、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的根基。
4、睹微知著:微:細小;著:顯著。看到細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質及發展趨勢。
5、波濤滾滾:滾滾:大水奔流的樣子。形容江河奔流而來或迅猛發展的潮流。
6、本末終始:本末:事物的始終、原委;終始:事物的結局和開始。指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規律,有開始就有結局。
7、察今知古:指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它總是循著時間的先后逐漸演變而成的。觀察它的現在,可以推知它的本來面目。
8、發皇張大:發皇:顯豁,開朗。發展擴大。
3.形容發展的詩句有哪些
1、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唐〕高適《燕歌行》
詩句的大意是: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豈顧勛”三字,有力地諷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2、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唐〕白居易《讀李杜詩,因題卷后》
四夷:四方邊遠之處。這幾句寫李白、杜甫詩歌對后人影響之大。
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杜牧《赤壁》
這是一首懷古詩。詩句感嘆周瑜成功之僥幸,如果不是東風為周瑜提供了方便,則很可能東吳要大敗,連二喬也要被曹操擄走鎖進銅雀臺了。
4、綠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識。——〔唐〕任華《寄李白》
詩句說李白名氣很大,連綠水青山、白云明月都認識他。
5、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宋〕陸游《黃州》
詩句表達了詩人對歲月飛逝而自己忠心報國的志向未能實現的遺憾:滔滔江水洗不去英雄的怨恨,歲月蹉跎,英雄豪杰也會像秋天的草木一樣衰老凋零。
6、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唐〕杜牧《題烏江亭》
楚漢相爭時,項羽兵敗,只身至烏江,烏江亭長要用船渡項羽過江,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亦足王也。”但項羽不肯,說“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哉?”遂自刎而死。詩人在這首詠古詩中認為項羽應該回江東,江東有許多有才識的子弟,也許能卷土重來奪取天下。詩句對歷史的成敗,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7、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詩句的大意是:古人之功名書在簡策,萬口流傳,早已感到不新鮮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8、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唐〕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詩句直抒胸臆 ,氣貫長虹:功名只向戎馬疆場上求取,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丈夫。這既是詩人勉勵李氏立功揚名、創造英雄業績的送別詞,又是詩人自己的豪情壯志的表白。
9、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唐〕杜甫《八陣圖》
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說他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勢過程中,功績卓絕,而創制八陣圖,更使他名聲卓著。
10、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唐〕李賀《南園十三首》之六
尋章摘句:遣詞造句的意思,指文人的日常生活。詩句的大意是:從事文學創作的人,老于遣詞造句,深夜不寐,直到曉月將殘;但是在連年征戰的邊疆戰場上,感傷的文章顯得毫無用處。既表現了詩人對自己困守書齋生活的不滿,又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和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
4.古詩的起源和發展.各位大哥大姐.明天要上交的.
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上面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5.【魏晉南北朝詩歌的發展過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詩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面,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杰”.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后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杰作.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于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愿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詩人內心并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于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南朝詩歌在謝靈運手上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后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準備.此外,南北朝樂府民歌也足以與漢樂府詩前后輝映.南朝的吳歌、西曲明麗柔婉,北朝少數民族歌曲則多剛健亢爽,風格各異,但都情意真切.從我國古代小說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來說,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其中晉干寶的《搜神記》和南朝劉宋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最值得重視.《世說新語》記載了自漢至晉不少上層士族人物的軼事言談,寫人氣韻生動,記言簡約精妙,實開后世筆記小說之先聲.由于文學意識的漸趨自覺,這一時期出現了探討文學觀念、分析創作過程、批評作家作品的文學論著,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鐘蠑《詩品》.后兩部在我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堪稱劃時代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