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雨霖鈴》的祥解及最后一個字“說”的讀音
1、“說”的讀音是:shuo,第一聲,意思是訴說。
2、原文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沈 通:沉)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3、注釋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4、賞析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節選自《樂章集》。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在雨中聽到鈴聲而想起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鈴》最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更成為千古名句。
2.《雨霖鈴》抒寫的是離別之苦,古代詩詞中表達這種情感的作品很多
【送別詩產生的背景】古代因為地廣不便,音息難通,往往一別經年,甚至終生無法相見,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是這種現實生活的寫照。
因此,“離別”就成為人生中心碎感傷的事。尤其在動亂的年代,動蕩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離別,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戀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視漫游的,這也為送別詩提供有利客觀的條件。
唐代著名的詩人幾乎都做過長途旅行,像李白年輕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吳越和齊地;其它文人亦有類似經驗,而各地官員又莫不愛好文學。這種漫游除了開拓視野,增廣見識的“少年精神”外,其實更有求薦引,揚聲譽的積極意義。
另外,由于舉子大量集中于京城應試,無論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動量是很大的。考試后,來往奔忙;未試時,游歷州郡,托名公薦舉。
但因錄取名額有限,及第者僅少數,大多數的人不是淹留長安,即旅食各地,產生了唐詩中大量的送別之作。 再次,唐代詩人中,有許多情誼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論的摯友,像:王維與孟浩然;杜甫與李白;韓愈與柳宗元;白居易與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別詩。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別”因雖多,但不外以下幾種: 【赴任遷謫】唐代重視京官,外放出去,即便官秩相同,也覺貶謫。因此,這類的送別詩特多。
除此之外,送別中有些常用的象征意象:如柳樹,春草,征帆,酒。
因為,此類詩若單就怨別著眼,傷之太露,通常必須透過景物的描繪,來烘托離別的氣氛,或以景寄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名篇,莫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把送別的時間,地點都說得很清楚。
而其“楊柳”自來便是依依不舍得離別象征。早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句。
漢代,在長安的灞橋送行時,常須折“柳”送別,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的詩句。王維這首作品情景俱佳,難怪傳誦人口。
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別》亦是情意綿綿: 山中相送罷,日暮倚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結尾:明年春草重綠時,您到底回不回來呢這詩句是脫胎自《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許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征離別,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也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煜《清平樂》也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濃濃的離情別恨。另外,初唐的天才詩人王勃,有首屬對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歲,但這首詩所表達的理性與智慧,實在超出了他的年紀。
試想:離別是多么令人“黯然銷魂”之事,他卻能跳脫常人送別時的悲酸情態,安慰朋友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學那小兒女的樣子,流淚滿巾。他以一種豁達的胸襟來面對離別,又充分顯露對朋友的真摯情誼。
【落第歸隱】“進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兩大愿望之一,(另一為娶五姓女)。但因科舉取士數量少,現實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長安〉詩,此類送別詩應時而起。
如孟浩然《留別王維》: 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人扉。
據《舊唐書》載,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寫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的意味,真摯動人。
試想:一個落第的舉子又有誰來理睬只有孤單“空自歸”了。“欲尋芳草去”,表明他想歸隱;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與王維的友情深厚,不忍離去。
他深切的體會到世態炎涼,真正了解賞識自己的只有王維,知音實在太“稀”少了,雖然平淡的近乎口語,但卻言淺意深,余味無窮。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歸之作,即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去,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錦,送別就在這迷人的景致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際中一點一點的消失,顯示出一片深情。
李白另有一首《送友人》,也充滿了美麗的畫面,情意綿綿: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子茲去,蕭蕭班馬鳴,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又有蕭蕭馬鳴,寫得有聲有色,頗為詩情畫意。
同樣是寫落第惆悵,孟詩沉重異常;李白此詩舉重若輕,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態的不同吧! 現代散文作家余秋雨說:“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鄉的。”更有人說:“唐代的詩人是真正的游子。”
的確,唐代士人終其一生都在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歸來”,而這種落第之人,遠游送別時,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么如何安慰友人如何哀而不傷這就要考驗詩人的智慧了。 【同志為友】延陵掛劍,管鮑分金,范式與張邵的情意,生死不。
3.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柳永的《雨霖鈴》鑒賞比較
纖麗與雄慨齊飛,婉約共豪放一色——從柳詠的《雨霖鈴》和蘇軾的《念奴嬌》看宋詞風格 作者:黃紹霞 詞——文學史上又一朵艷麗的奇葩 我們知道,宋詞和唐詩一樣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詩歌的一種。
古代的詞,都合樂歌唱,故唐五代時多稱為曲,雜曲或曲子詞。詞體萌芽于隋唐之際,與燕樂的盛行有關,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長短不一,故也稱長短句。另有詩余、樂府、琴趣、樂章等別稱。
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它習慣上分為婉約和豪放兩派,婉約派以寫閨情、離緒為主,嚴格遵守音律,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周邦彥等,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不拘于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比較廣闊的社會生活,粗獷豪放,氣勢磅礴,代表作家蘇軾、辛棄疾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劃分是針對作家創作風格的主要傾向而言的,并不絕對。歷史上的許多詞人既有豪放的詞作,也不乏婉約的作品。
下面讓我們比較賞析柳永的《雨霖鈴》和蘇軾的《念奴嬌》,管中窺豹,以了解宋詞的風格特色。 春蘭秋菊,各司一時之秀 宋人的筆記里有這樣的記載,蘇軾有一次問一位善歌的人說:“我的詞和柳詞比,怎么樣?”對方回答說:“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些話很形象地說明柳詞和蘇詞的不同風格。
柳永的《雨霖鈴》調名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以寄恨焉”(《明皇雜錄》)。
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凄惻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讓人讀之蕩氣回腸。尤其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二句更為人稱道。明代詞評家賀裳稱此句為“千古俊句”,可見其精處。
我們推想詞人和意中人難舍難分、“執手相看淚眼”(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竟無語凝噎”之時,“蘭舟催發”不得不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前途渺茫,相見無期,倍感苦悶惆悵,他借酒消愁,而結果只能促進人愁更愁。
無論今宵酒醒何處,離愁總是有的,而詩人睜開眼偏偏目睹勾人離愁之物——曉風中飄動的勾起人萬般柔情的柳枝和天邊的一彎殘月。我們知道,古典詩詞中“楊柳”是有特定內涵的意象。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陵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楊柳和離別便聯系在一起。
“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須怨楊柳,”“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襯情的名句。
那彎殘月更讓人浮想聯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還有蘇軾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讓人陷入一種人世聚散離合的深深感嘆之中。
一葉孤舟,夾岸楊柳,天邊殘月,畫畫蕭疏錯落。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凄迷陰柔,俏麗多情,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作家的婉約風格。
此外像李清照、周邦彥、秦觀、歐陽修等都寫出了大量纖麗柔婉之作品。以李清照為例,在金兵南渡前主要寫閨情相思、歌詠自然之類。
韻調優美,但社會意義不大。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如夢令》充分表了現封建社會上層婦女的生活情趣及其空虛寂寞的心情;“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最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醉花陰》用精煉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多愁善感、情思如縷、苗條消瘦的貴族婦女形象;“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想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一剪梅》寫出了詞人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在金人的南渡后,詞人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的變故,詞情才為之一變,但也時時流露滿腹的憂愁,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到蘇軾卻“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胡寅語)。
他和同派詞人擴大了詞的歌詠范圍,并形成了峭拔雄壯的詞風。如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道路。它的出現對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我們再看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上片出獵,下片請戰,場面熱烈,情豪志壯,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之志,英雄之氣了。
打破了“詞為艷科”的范圍,把詞從花間柳下、淺斟低唱中解放出來,走向廣闊的生活天地。他給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為顯著,辛棄疾、岳飛、張孝祥、陳亮、劉過、文天祥等都曾筆走龍蛇,字滾驚雷,黃鐘大呂傳出生活的音響,奏出時代的強音,寫出傳世佳作。
猛虎在嗅薔薇 我們說過,詞分婉約、豪放兩派并不絕對,高明的作家在創作上往往是不拘一格的。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為“猛虎在嗅薔薇”,濃濃花。
4.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柳永的《雨霖鈴》鑒賞比較
先看《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詞,是一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杰出的代表。
這首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主要描寫赤壁的景色,同時兼懷古人,仿佛是由遠景、近景、特寫等一組不同的鏡頭組成的畫面組合。首三句,仿佛是遠景掃描,長江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亙古不變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風流人物。次三句,鋪陳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戰場。“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處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戰場,只是借“赤壁”之名詠寫古事,抒發感嘆。上片最后兩句,是整個上片景物描寫的總結,引起了下片對周瑜的追懷。下片懷古,詞人抓住周瑜年輕有為這個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總體看來,這首詞寫得雄渾豪放,大開大闔,氣象恢弘,堪稱歷代詠史懷古詩詞之絕唱,亦開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再看《雨霖鈴》這是一首離別之作。作者柳永是一個浪漫詞人,柳永的詞大都是在“偎紅倚翠”生活中“淺斟低唱”的產物。他離鄉背井,長期浪跡江湖,體嘗到了生活中的種種苦況;又因此常常不得不與所戀的人離別,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辭。《雨霖鈴》(寒蟬凄切)便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劉熙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念奴嬌?赤壁懷古》雄壯豪放、曠達飄逸,《雨霖鈴》婉約清麗、纏綿緋側,各有特色。
從題材上看,《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的是古戰場情形,表現作者對古代豪杰的憑吊,字行間透露出豪壯雄渾之感,讀來精神倍增;《雨霖鈴》描寫的是秋夜戀人離別,表現作者的依依之情,“悵飲無緒”,更突出作者因即將與戀人離別而煩燥、憂思之情。
從主題上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業、實現抱負的豪情壯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嘆不遇明主、壯志難酬,但詞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種豪情壯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業的感慨;《雨霖鈴》表現的是凄涼的離別之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終日親相愛的戀人,一旦分別,留戀難舍,“淚流語噎”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表現出難分難舍的深深愛戀。
從表現手法上看,《念奴嬌?赤壁懷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開的是宏偉的畫卷:古戰場,抒發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業,開頭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整個詞的豪放氣勢便躍然紙上,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更壯大了整首詞的宏偉氣勢,展現一幅壯偉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描寫周瑜的建功立業,發出功業難成、花發早生的喟嘆,但這不是哀婉細膩的抒情,而是壯懷激烈的感慨;《雨霖鈴》采用的是細膩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戀人離別當然不可能是豪壯的場面。“寒蟬凄切”、“悵飲無緒”襯托出離別的凄婉,描寫了這樣一個具體而細膩的畫面:秋雨霖鈴剛停,秋蟬在樹上凄凄地鳴叫,天色將晚,即將分別的戀人,雙手相執四目相對,淚流滿面,哽噎無語,哪有什么心情在帳篷內飲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種凄涼的氣氛。
從語言上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表現的是崇高壯美的景象,讀來豪氣干云,壯麗之情油然而生,《雨霖鈴》表現的是感傷柔美的意象,讀者未免不受影響,讀著讀著自然而然便覺得自己也似與戀人離別。
蘇柳這兩首詞表現了不同意象,也抒發了不同的感情,對于我們都具有認識價值、審美價值和藝術借鑒的意義,在文學史上具有永不磨滅的光輝。
5.適合唱的古詩詞有哪些
適合唱的古詩詞有:
1. 李清照的《一剪梅》,歌曲名《月滿西樓》
2. 李煜的《虞美人》,歌曲名《問君能有幾多愁》
3. 陸游的《釵頭鳳》,歌曲名《釵頭鳳》
4. 岳飛的《雨霖鈴》,歌曲名《滿江紅》
5. 柳永的《雨霖鈴》,歌曲名《雨霖鈴》等等。
1. 其實所有的古代詩詞都可以進行演唱。根據以前記載,從《詩》開始,每一首都有自己特有的旋律。在唐朝,詩歌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傳唱度是非常廣的。詞亦然,要不然“歌詞”是從哪里來的呢。但是因為時代愿意,曲調很難收集,所以都是以字面形式流傳下來。
2. 現在的一些作曲家,為了將優美的詩詞融入歌曲中,發揚中國文化,給不少的名詩詞都譜了曲,上面《雨霖鈴》《雨霖鈴》等等就是典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