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顏體書法作品欣賞楷書古詩
楷書,代表人物顏真卿。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
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干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堅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后,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
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
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后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范。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后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
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范本。
茲分別簡介如后: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
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
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圣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于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杰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
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2.顏體書法作品欣賞楷書古詩
楷書,代表人物顏真卿。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
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干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堅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后,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
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
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后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范。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后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
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范本。
茲分別簡介如后: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
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
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圣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于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杰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
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3.田英章七言詩楷書作品
田英章七言詩楷書作品: 1. 2. 3、 4. 5、 田英章的歐楷功力相當深厚,從技法上講,是談得上推陳出新的,卓然成一大家。
在當代書壇一片哀嚎聲中,毫無爭議是歐楷第一,這個地位沒有誰可以撼動。這是客觀事實,不可否認。
擴展資料: 田英章,字存青,又字存卿,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干部,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書法博士研究生導師,先后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日本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歷任《**任命書》高級書寫員。
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法定會長,歐陽詢書法藝術研究會會長,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主任,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日本國藝書道院教授,日本書藝會顧問,日本國際書畫藝術家聯盟副理事長。
4.欣賞書法作品.把作品中唐詩的內容寫下來,看誰的正楷
1、D.解說有誤。
2、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譯文〗 在陽光下的山姿物態變幻莫測, 不要因為天色轉陰就要回家。 即使是天氣晴朗無雨色, 高山深處的云霧也會潤濕衣服。
〖點評〗 此詩圍繞著挽留到山中來訪的客人,贊美了春天的美麗景色,語言質樸,意味深長。 盛唐詩人張旭的這首《山中留客》清新而富有啟示,是用哲學的眼光在觀察日常事物。
山光物態弄春暉 客人到山中來時,正是春和景明的時候,自然之景美不勝收,草木發榮,飛鳥歡唳,云霧舒卷,溪澗迸濺,都在春光的籠罩之下斗妍爭奇,是一種粗略的山關美景。一個“弄”字,又把山中之景細致精確的表達了出來,這是因為“弄”的本意是賣弄,而在此卻加以引申了,有“其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
莫為輕陰便擬歸 客人看到天邊陰云漸涌,怕逢天雨。“擬歸”就是打算回去。
此時景色還未看盡,可陰雨卻又將至,主人該怎樣來挽留賓客呢?他說:“不要因為有點陰雨就打算回去。”接著又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瞬間意境打開! 首先,春天雨水多,山中云霧繚繞,空氣濕潤,山中的游客從“云”中出來時衣服就已經變的濕潤潤的了。
其次,是在對客人進行挽留。你怕下雨嗎?下雨不過是把你的衣服打濕而已,在這山中,即使是晴天也不會讓你的衣服干著,那么你又何必害怕下雨了?留下來吧!何不欣賞欣賞這雨中美景呢,可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其實這首試只是從“雨”道來,而發散開去的卻又富含哲理。
人們看事物不能只看到一面(如只看到下雨),卻沒看到其另一面(晴天也有“雨”)。那么,這么一發散,著兩句就給人以更深的哲理,其意義早以超出山中之景了。
5.書法作品中古詩書寫格式是怎樣的
中國古代書法書寫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標點。
從正文開始寫,一直寫到文末,不用空格。 如若文末下還有足夠的空間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錄的古詩詞題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有個人署名和摘錄的日期,如若空間不足,則可以適當省略詩詞題目,就是敬錄某某詩或詞一首,還可省略書寫的日期。
題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則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個半字開始書寫。
書法作品格式詳解: ⒈斗方 中國書畫的一種式樣。呈正方形。
通常用四尺宣紙對裁兩份,二尺高二尺寬,也可把四尺宣紙裁為八份,稱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豎行書寫的正方形的作品。
書寫內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為行列多,篇章布局時應十分強調上下左右的大小、開合、呼應及節奏變化等。
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動。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齊,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兩行,上下均不能與正文平齊。
印章要小于款字,需離開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開 中國書畫的一種式樣。
呈長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紙分三份裁開,稱四尺三開。
若用五尺宣紙分三份裁開,稱五尺三開。以此類推,同是三開,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開一般為三尺畫面(實際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
五尺三開則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開畫面的面積為四尺。 ⒊對幅 中國書畫裝裱的一種式樣。
通常兩幅成對懸掛。如書法對幅,稱“字對”或 “對聯”。
明清繪畫有“畫對”,是兩幅大小相等的屏條,成對懸掛。也有廳堂正中掛中堂立軸畫,兩邊分掛“字對”,或中間懸掛中常立軸書法,兩側懸掛“畫對”。
⒋中堂 中堂是豎行書寫的長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為一張整宣紙(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為68CM*45CM)。
因為尺幅比較大,所以需要創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體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要使它們之間主次有別,相應生輝。
落款切忌暄賓奪主。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齊,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數行,上下均不宜與正文平齊。
印章要小于款字,蓋印一般需離開一字以上位置,蓋在款字的下方,也可蓋在款字左側。 ⒌條幅 條幅是豎行書寫的長條作品。
尺寸一般為一張整宣紙對裁。安排章法時,應能根據書體的特點,精心構思,立意要新。
在創作時,要注意正文與落款的主次關系,。落款要錯落有致,自然生動。
落款可寫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時應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齊,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兩行,上下均不宜與正文平齊。印章要小于款字,蓋印一般需離開一字以上位置,也可蓋在款字左側。
條幅常見的格式有兩種: ①寫成兩行或三行的。兩行的格式。
左右兩行均靠紙的左右兩邊寫,中間留出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聯系節奏,以及兩行間的彼此呼應。
落款通常寫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應略高于第一行末一個字。 款字可寫一行或兩行。
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間的相互關系,穿插映帶及節奏變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兩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寫款,款字應短于正文,上下不宜與正文平行。
②居中寫一行(少字數)的。書寫內容一般為格言、警句或一句詩詞等。
字數較少,寫時要注意字的開合及節奏變化,以求生動。落款可分單款、雙款。
單款一般寫在左側中間的位置。款字內容包括書寫時間、作者的名號,也可只寫作者名或號。
印章蓋在款字下方,一般以兩方為宜,印與印之間要適當拉開距離。 落雙款,上款寫在作品的右側中間偏上的部分,一般寫創作作品的時間,若是贈送作品,則需寫明被贈者的名或號,稱謂及雅正、惠存,清賞等字樣。
擴展資料: 書法傳統創作樣式的落款與鈐印 落款源于“款識”。原本是青銅器上的銘文對澆鑄這一器皿原由的說明。
后延用為對書畫作品作者及內容的說明。落款內容為作者姓名(包括字、號)、時間、書寫內容甚至包括書寫地點、環境或氣候、心情等。
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 作者姓名稱為下款。
書作贈送對象稱為上款。上款一般不寫姓只寫名字,以示親切,如果是單名,姓名同寫。
在姓名下還要寫上稱謂,一般稱“同志”、“先生”,再下面寫“正之”、“正書”、“指正”或“囑書”、“囑正”、“雅正”、“惠存”等。 上款可寫在書作右上方或正文結束以后,但上款必須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
一般不與正文齊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創作之前,首先要選擇所書寫的內容,內容要求健康、積極向上,也可寫古代或當代詩詞或名句。
內容確定后可考慮書寫形式,是寫中堂、對聯、橫幅、條幅還是冊頁、斗方;是寫大字還是小字,寫幾行,紙多大,還要留下落款的位置。 正文內容不可齊邊頂頭書寫,四周要留有空白。
中堂、對聯、條幅這些豎式書作上下留白(稱天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