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三百首》中有李賀的詩嗎
沒有.
唐詩三百首最大限度地照顧了文化不高的人們對于詩歌這種藝術奇葩的向往和追求。它的編者蘅塘退士在序言里面明明白白的說明了編書的緣由和想法:他認為當時小學生用得教材《千家詩》存在許多缺點,比如選擇不當,有好詩但是也有上不了臺面的;就體裁上而言,也是個瘸子,只有近體詩沒有古體詩。而且,《千家詩》把唐代和宋代的詩歌混雜在一起,實在是不合道理。就像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不滿現在學校的教材而自己動手為他兒子編課本一樣,這位蘅塘退士有巨大的奉獻精神,他為了所有祖國的花朵能有更好的教材編寫了《唐詩三百首》。而且,他做好事還不留名,只希望書能留傳下去,也不署上自己的真實姓名。一直到將近兩百年之后,人們才知道蘅塘退士的名字叫孫洙。
得益于巨大而豐富的唐詩資源和孫洙獨到而且厚道的眼光,《唐詩三百首》雖然只收錄了77位詩人的313首唐詩,但是不拘一格,博采眾長,因而薈萃了唐詩的精華,非常好看。什么叫“螺絲殼里做道場”,怎么樣才能在300首的篇幅中變化萬方,包羅萬象,《唐詩三百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和可能。從內容上來看,這本書有雄渾蒼涼、慘烈炫目的邊塞詩,比如王昌齡的《塞下曲》: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時,它也收錄了甜美靜謐的田園山水詩,比如王維的《青溪》,其中“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一句曾經讓我贊嘆不已;從結構上來看,《唐詩三百首》既收錄了《長恨歌》、《琵琶行》這樣詩歌中的鴻篇巨制,同時更不缺少“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這樣精致秀麗的小詩;在這些精選出來的詩作當中,我們能讀到對大好河山的由衷熱愛與贊美,能讀到對于社會不公的憤怒于無奈,能夠讀到戰爭的殘酷無情的可怕,也能體會到諸如愛人私語之類的美好東西。甚至,我們還可以看到我們對于國際友人的情意,錢起《送僧歸日本》: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這些藝術成就極高的唐詩的入選,表現出了孫洙對于唐詩的有著良好的理解力和鑒賞力,更為難得的是,在這本書當中也表現出了他的胸襟和氣度。《唐詩三百首》第一篇是《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這是癡情皇帝唐玄宗在山東祭孔的時候所作的。但是《唐詩三百首》當中也收錄了許多作者不為人所聞但寫得非常漂亮的詩歌,比如無名氏的《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抒發的是身在異鄉而不能回家的感傷之情;又比如西鄙人的《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則是對哥舒翰保衛邊疆的贊美。這作者“西鄙人”,其實并不是一個人名,意思是“西域邊境的勞動人民”,從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大作,到西域邊境老百姓的集體創作,《唐詩三百首》就這么著展現著其兼收并蓄的胸懷。我唯一不滿的是,孫洙在這本好看的書當中竟然沒有收入一首李賀的作品,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何以寫出“雄雞一唱天下白”的詩鬼竟然受到如此的冷遇。
2.為什么在唐詩三百首中沒有李賀的詩
樓主要知道唐詩三百首是干什么用的,誰編的,什么什么編的,就不難理解李賀的詩被排除在外的原因了。
唐詩三百詩并不是給成人看的詩歌鑒賞集(那樣不收李賀之詩是天理難容的),而是給小孩子學文化的啟蒙教材,而此類教材選詩必然需要以下幾個特點,偏偏是李賀不適合的: 一、要格律工整、經典、易學。 古人學作詩,是從“和詩”學起的。
你看看紅樓夢里GGMM們如何起詩社,就知道何為和詩了。就是你先找個經典詩歌作為范本,去掉內容,留下韻腳,然后改頭換面成自己的內容。
比如《春曉》,你就按“XXXX曉,XXXX鳥。XXXX聲,XXXX少”來填空即可。
這種嚴格地和法叫“步韻”。當然也有用同樣韻腳,但不按上述順序的和法,叫“從韻”。
另外還有不用原字,但押同時韻的和法,叫“依韻”。但小孩子學作詩,還是從嚴格的“步韻”開始比較容易些。
但李賀的詩就麻煩了,這家伙很少寫格律嚴整的新詩不說,關鍵是酷愛用險韻僻字(古人用險韻是為炫技)。 比如讓我們挑幾首李賀的名詩加進唐詩三百首,大家恐怕首先想到的會是“黑云壓城城欲摧”這首。
但很不幸,該詩最終韻腳押在“死”字上。你如果以該詩為范本,逼著“不知生焉知死”的天真兒童以“死”字為韻來寫詩,估計他們只有“免冠徒跣以頭戧地”的份兒了! 二、要通俗易懂,兒童能理解。
您不也讓孩子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學起的嗎?小孩兒易于理解。雖然同樣的詩,成人體味的比兒童更深刻,但起碼你得讓孩子大概其知道是什么意思。
可李賀的詩偏偏用詞生僻,說實話也比較拗口,而且經常意境悲涼滄桑。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毛太祖這種歷經天翻地覆歷史變革的人看了會感慨萬千,甚至借來用到自己詩里。
但不知情為何物、老之將至的小孩子看了,你覺得能體會到個中滋味嗎? 三、要思想健康向上,體現儒家主流價值觀。 中國古人是借學詩來學作人的。
有錢人家請你當師傅,你拿課本教孩子,是為了讓他們思想向四書五經靠攏,以便長大后追求功名利祿的。 因此對教材的導向性是非常重要的。
而李賀一生懷才不遇,霉運連連,自己更是憤世嫉俗,常作排斥主流價值之言。比如他的那些馬詩寫得也很好啊,但你仔細品味下,充滿失意的激憤。
這樣的倒霉蛋,這樣的怨憤詩,你要拿來教小孩子,估計東家第二天就得讓你丫走路。 今天不也一樣,顧誠的詩寫得很好呀,但想收進小學課本可就。
編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是個基層公務員,老實巴交的那種老夫子,而且又生活在乾隆那個文字獄盛行的年代。
哪怕是編古詩,誰知道你是不是想諷今?選錯了違背主流思想的作品,輕則掉腦袋,重則九族跟著掉腦袋。 所以,長吉兄,不好意思哈! 總之,“詩鬼”之詩,妖氣太重,兒童不宜!呵呵。
3.“詩鬼”李賀為何無緣《唐詩三百首》
偶得閑暇,欲讓小兒背唐詩。不料他卻說:“我不要背唐詩,我要看奧特曼。”聞聽此言,心里著實惱火,這豎子!迫我淫威,小兒嘟著小嘴,手里卻委實拿了奧特曼,心不在焉嘴上跟我讀誦唐詩。見此情形,我頓生涼意,哪有好心情教?罷了,就此吧。
回到書房,我卻把《唐詩三百首》的目錄仔細翻看了一篇。看著看著,我驀地發現,天!這里面竟然沒有“詩鬼”李賀的一首詩。于是,我翻閱了另外不同版本的《唐詩三百首》,結果令我同樣大失所望。我那一刻竟然有些傻了,傻我自己,竟然不知《唐詩三百首》不曾錄取“詩鬼”半句之詩。掩卷深思,不禁喟然長嘆:天忌英才,讓其早逝!人妒鬼才,又為那般?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綺麗的高峰,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其詩歌浩如煙海,詩人層出不窮。這個朝代出現了“詩仙”、“詩圣”、“詩魔”、“詩鬼”、“詩狂”等大家。不過作為晚唐代表詩人之一(另一個是李商隱)的李賀卻無緣《唐詩三百首》,這的確讓人無法理解和難以釋懷。在我查看了《千家詩》里面,同樣沒有李賀之詩。他的詩只有在《全唐詩選》里才有。這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天才詩人,他的詩歌思想深刻,風格獨特,想象力豐富,意境詭異華麗,常用險韻奇字,與唐朝其他詩人風格迥然不同。他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形成了自己的“長吉體”,對李商隱、溫庭筠均具有很深的影響,形成了一個詩歌的新流派,是晚唐時代詩壇獨放異彩之奇葩,對古代文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鬼”李賀,字長吉。生于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死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生平多病而坎坷,英年不幸早逝,只活了27歲。據《新唐書李賀傳》記載:他7歲就能作詩,15歲時,所作樂府數十篇,被樂工配曲廣為彈唱,名聲轟動京城。當時的文壇大家韓愈、皇甫湜對其詩才存有懷疑,便一同登門,要李賀當面作詩。李賀于是當即作詩一首,詩名為《高軒過》。二人大驚,稱為奇才。
李賀顯赫的名聲與他的天才與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盡管體弱多病勤奮不也:“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又盡管其心懷大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鳴呃”。元和二年到五年李賀到長安應試考進士,一些忌才妒能之小人,于是散布流言,制造各種借口,認為李賀之父名“晉肅”,“晉”字與“進士”同音,觸犯了家諱,不能應試。這真應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詞?韓愈代為不平,專為寫了《諱辯》一文,主張“不諱嫌名”,但終究無濟于事。李賀在備受排擠、壓抑和無緣科仕的遭遇下,在飽受病痛的折磨家境的凄涼世態的炎涼下,最終在渭水寒光的凄涼中,走完了短暫的一生。于元和十一年在他的老家昌谷告別了人世。人們為寄托哀思,說他離開人間,是因天帝新建白玉樓,要他撰寫碑記。這浪漫的后面,卻透出人們對現實的無奈:人間不容,天上容。
李賀生前共有243首詩。其詩交給好友沈子明,沈請杜牧作序,于是得以流傳后世。他的詩作內容有一部份承襲了屈原楚辭《山鬼》、《國殤》、《悲回風》等篇的風骨,如《神旋曲》、《雁門太守行》還有他喜歡的《銅仙人辭漢歌》等;他的另一部分則很現實主義風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貧農生活的艱苦。他以樂府詩著稱,早年與詩人李益合稱“樂府二李”。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桃花亂落如紅雨”,“雄雞一唱天下白”等句都已成了千古絕唱。
這么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卻無緣《唐詩三百首》。就連那些甚為平平如杜秋娘,不知其名的無名氏都有詩選入。這的確是件怪事。現在大家讀的這本《唐詩三百首》是清代一個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選編的,他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詩家入選《唐詩三百首》。他所選編的這本《唐詩三百首》據說很有權威性。就“蘅塘退士”這人的資料,我手中不多。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寫道:“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其三百余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飛翔之,白首也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從這可看出,《唐詩三百首》不過是家塾教材而也。它與四書五經都成了科舉制度讀書人博取功名的工具書了,可能出于這個原因,“蘅塘退士”認為“詩鬼”之詩不合符科舉致仕的標準,從而打入冷宮。因為《滄浪詩話》中說:“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休不得”。
“蘅塘退士”有權不喜歡長吉的詩,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喜歡。只是他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一位生前遭受百般磨難的天才詩人,這是很不公平的。這讓我想起張愛玲不能進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一樣的遭遇。難道這一切都僅僅是因為他們是人間少有的緣故嗎?天!這是何其的不公哦……
4.為什么唐詩三百首里沒有李賀的詩
答:《唐詩三百首》是一本孩童啟蒙教育的書。
清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在《唐詩三百首》的題辭中指出,該書為“世俗兒童就學 ”而收編,“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數十首,共三百余首,錄成一編,為塾私課本,俾童而習之。”就是說收錄的詩應兒童易懂、膾炙人口,讀起來朗朗上口。
而李賀的詩后人有評價:由于過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語意晦澀、堆砌詞藻,藝術形象欠完整,情思脈絡欠連貫。另外,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里馳騁,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構造出波譎云詭、迷離惝恍的境界,他的詩歌常被稱為“鬼仙之辭”、“鬼詩”,有“鬼氣”。
因此他的詩不大適合“世俗兒童就學 ”、“ 俾童而習之”、“膾炙人口”的編輯主旨,未收入《唐詩三百首》就可理解了。
5.《唐詩三百首》為什么不收錄李賀
《唐詩三百首》在選詩標準上,取正不取變,以儒家之“溫柔敦厚”為宗旨,符合儒家正統思想,宗盛唐,主李杜,選取的詩歌,思想需要純正。
所謂學慎始習,故入門須正。另外,編者孫洙在序中說:“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故選詩上,為照顧初學幼童,文理過于艱深,用意過于隱晦之詩,均不選取。
從整個唐詩發展史看,李賀成就重在“變”。袁本文學史曾將其特點概括為“凄艷詭激”四字,可見一斑。
明胡震亨曾引王思任之語評李賀:“賀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這樣的作品,對初學者來說,無論是學習還是欣賞,都不合適。
此外,錢鐘書在《談藝錄 ?長吉字法》中,亦對李賀之作有品評,可供參考互見。因此,選取李賀之詩,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是不合適的。
其實,長吉詩歌是很難讀懂的,即便對于科班出身者,若不是下過一番功夫,其意象組合,文思銜接,邏輯貫穿,亦是極難把握。
6.“詩鬼”李賀為何無緣《唐詩三百首》
偶得閑暇,欲讓小兒背唐詩。
不料他卻說:“我不要背唐詩,我要看奧特曼。”聞聽此言,心里著實惱火,這豎子!迫我淫威,小兒嘟著小嘴,手里卻委實拿了奧特曼,心不在焉嘴上跟我讀誦唐詩。
見此情形,我頓生涼意,哪有好心情教?罷了,就此吧。 回到書房,我卻把《唐詩三百首》的目錄仔細翻看了一篇。
看著看著,我驀地發現,天!這里面竟然沒有“詩鬼”李賀的一首詩。于是,我翻閱了另外不同版本的《唐詩三百首》,結果令我同樣大失所望。
我那一刻竟然有些傻了,傻我自己,竟然不知《唐詩三百首》不曾錄取“詩鬼”半句之詩。掩卷深思,不禁喟然長嘆:天忌英才,讓其早逝!人妒鬼才,又為那般?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綺麗的高峰,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
其詩歌浩如煙海,詩人層出不窮。這個朝代出現了“詩仙”、“詩圣”、“詩魔”、“詩鬼”、“詩狂”等大家。
不過作為晚唐代表詩人之一(另一個是李商隱)的李賀卻無緣《唐詩三百首》,這的確讓人無法理解和難以釋懷。在我查看了《千家詩》里面,同樣沒有李賀之詩。
他的詩只有在《全唐詩選》里才有。這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天才詩人,他的詩歌思想深刻,風格獨特,想象力豐富,意境詭異華麗,常用險韻奇字,與唐朝其他詩人風格迥然不同。
他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形成了自己的“長吉體”,對李商隱、溫庭筠均具有很深的影響,形成了一個詩歌的新流派,是晚唐時代詩壇獨放異彩之奇葩,對古代文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鬼”李賀,字長吉。
生于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死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生平多病而坎坷,英年不幸早逝,只活了27歲。
據《新唐書李賀傳》記載:他7歲就能作詩,15歲時,所作樂府數十篇,被樂工配曲廣為彈唱,名聲轟動京城。當時的文壇大家韓愈、皇甫湜對其詩才存有懷疑,便一同登門,要李賀當面作詩。
李賀于是當即作詩一首,詩名為《高軒過》。二人大驚,稱為奇才。
李賀顯赫的名聲與他的天才與并沒有給他帶來好運。盡管體弱多病勤奮不也:“蟲響燈光薄,宵寒藥氣濃”,“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又盡管其心懷大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
“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鳴呃”。元和二年到五年李賀到長安應試考進士,一些忌才妒能之小人,于是散布流言,制造各種借口,認為李賀之父名“晉肅”,“晉”字與“進士”同音,觸犯了家諱,不能應試。
這真應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詞?韓愈代為不平,專為寫了《諱辯》一文,主張“不諱嫌名”,但終究無濟于事。李賀在備受排擠、壓抑和無緣科仕的遭遇下,在飽受病痛的折磨家境的凄涼世態的炎涼下,最終在渭水寒光的凄涼中,走完了短暫的一生。
于元和十一年在他的老家昌谷告別了人世。人們為寄托哀思,說他離開人間,是因天帝新建白玉樓,要他撰寫碑記。
這浪漫的后面,卻透出人們對現實的無奈:人間不容,天上容。 李賀生前共有243首詩。
其詩交給好友沈子明,沈請杜牧作序,于是得以流傳后世。他的詩作內容有一部份承襲了屈原楚辭《山鬼》、《國殤》、《悲回風》等篇的風骨,如《神旋曲》、《雁門太守行》還有他喜歡的《銅仙人辭漢歌》等;他的另一部分則很現實主義風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貧農生活的艱苦。
他以樂府詩著稱,早年與詩人李益合稱“樂府二李”。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桃花亂落如紅雨”,“雄雞一唱天下白”等句都已成了千古絕唱。
這么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卻無緣《唐詩三百首》。就連那些甚為平平如杜秋娘,不知其名的無名氏都有詩選入。
這的確是件怪事。現在大家讀的這本《唐詩三百首》是清代一個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選編的,他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詩家入選《唐詩三百首》。
他所選編的這本《唐詩三百首》據說很有權威性。就“蘅塘退士”這人的資料,我手中不多。
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寫道:“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其三百余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飛翔之,白首也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從這可看出,《唐詩三百首》不過是家塾教材而也。
它與四書五經都成了科舉制度讀書人博取功名的工具書了,可能出于這個原因,“蘅塘退士”認為“詩鬼”之詩不合符科舉致仕的標準,從而打入冷宮。因為《滄浪詩話》中說:“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休不得”。
“蘅塘退士”有權不喜歡長吉的詩,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喜歡。只是他用這種方式來對待一位生前遭受百般磨難的天才詩人,這是很不公平的。
這讓我想起張愛玲不能進入中國現代文學史一樣的遭遇。難道這一切都僅僅是因為他們是人間少有的緣故嗎?天!這是何其的不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