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的賞析和原文
《詩經?周南?關雎》注譯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
關雎(jū):篇名,《詩經》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幾個字(一般是兩個字)作為篇名。
窈窕:純潔美麗。淑:善良。
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荇菜:一種水上植物,可以吃。
流:順水勢采摘。
寤(wù):睡醒;寐:睡著。
思服:思念、牽掛。
芼(mào):選擇,采摘。
【譯文】
雎鳩關關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島上。善良美麗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對象。
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采收。善良美麗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沒能如心愿,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復去難成眠。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麗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
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來挑選。善良美麗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
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毛傳》云:“興也。”什么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如此詩以雎鳩之“摯而有別”,興淑女應配君子;以荇菜流動無方,興淑女之難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興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等。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兒修飾動作,如“輾轉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劉師培《論文雜記》云:“上古之時,……謠諺之音,多循天籟之自然,其所以能諧音律者,一由句各葉韻,二由語句之間多用疊韻雙聲之字。”此詩雖非句各葉韻,但對雙聲疊韻連綿字的運用,卻保持了古代詩歌淳樸自然的風格。
用韻方面,這詩采取偶句入韻的方式。這種偶韻式支配著兩千多年來我國古典詩歌諧韻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換韻,又有虛字腳“之”字不入韻,而以虛字的前一字為韻。這種在用韻方面的參差變化,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對《關雎》,我們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關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記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于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關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云:“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鄭樵特別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視聲調的和諧。《關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當然,《關雎》是把表達詩義和疾徐聲調結合起來,以聲調傳達詩義。鄭玄《詩譜序》云:“《虞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于此乎?”
2.求一篇評價《詩經》的文章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于《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于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后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于現在的外交辭令。包括以后的“兼愛”、“非攻”都對我們現在構建和諧、互利的外交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題中之意。“南南合作”、“南北互利”也是《詩經》中很多外交辭令在現代的引申之意。但是我們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那些打著歷史和文化幌子卻時刻準備吃歷史豆腐的的不法分子。前不久鬧的沸沸揚揚的臺灣當局篡改歷史教科書的事例不得不讓我們對歷史和文化一個全新的認識——只有尊重歷史和文化才能創造新的文明,篡改歷史和文化的人到頭來只會摔的很慘。強暴歷史缺乏足夠的權力,演繹歷史沒有天才的想象力,**文化缺乏足夠的底蘊,等而下之,只有怯生生賊眉鼠眼的吃歷史和文化的“豆腐”。這不僅是歷史的不幸,也是文化的悲哀。我們應該把根植于《詩經》這片最深厚而又肥沃的土壤中,從中不斷的汲取文化、滋養內涵,讓自己充實、高大起來。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去對外,已經怎樣去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要知道傳統底蘊是一筆無逾越的文化鴻溝。
總之,《詩經》的博大之處就在于它的時代性和延展性。它不僅適用于縱橫捭闔、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也適用于盛極一時的貞觀、康乾。同樣也適用于當前努力構建和諧的中國。讓《詩經》博大精深的底蘊為我們構建和諧,共創文明鋪平前進的道路。
3.求 詩經 賞析 翻譯
《詩經·衛風·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翻譯】 你將木瓜投贈我, 我拿瓊琚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桃投贈我, 我拿瓊瑤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李投贈我, 我拿瓊玖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賞析】 《詩經·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比較起來,《衛風·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之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出的成語“投木報瓊”(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詩話》就有“投木報瓊,義將安在”的記載),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卻根本沒法與“投桃報李”相提并論。
可是倘若據此便認為《抑》的傳誦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錯而特錯了,稍微作一下調查,便會知道這首《木瓜》是現今傳誦最廣的《詩經》名篇之一。 對于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語句并不復雜的先秦古詩,古往今來解析其主旨的說法居然也有七種之多(據張樹波《國風集說》統計),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按,成于漢代的《毛詩序》云:“《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于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
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這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
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詩集傳》云:“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
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這體現了宋代《詩》學廢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
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恒的批駁,《詩經通論》云:“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平心而論,由于詩的文本語義很簡單,就使得對其主題的探尋反而可以有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輕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說是不甚可取的。
有鑒于此,筆者傾向于在較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本詩,將其視為一首通過贈答表達深厚情意的詩作。 《木瓜》一詩,從章句結構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沒有《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這不是沒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變成“投我木瓜(桃,李),報以瓊琚(瑤、玖);匪以為報,永以為好”,一樣可以),而是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于取得聲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不要說每章的后兩句一模一樣,就是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并且“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也是同一屬的植物.其間的差異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間的差異那樣并不大。
這樣,我們不妨說三章基本重復,而如此高的重復程度在整部《詩經》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來就像唐代據王維詩譜寫的《陽關三疊》樂歌似的,——自然這是《詩經》的音樂與文學雙重性決定的。 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
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
清牛運震《詩志》評此數語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卻以木瓜為言,是降一格襯托法;瓊瑤足以報矣,卻說匪報,是進一層翻剝法。”他的話并非沒有道理,但顯然將木瓜、瓊瑤之類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實,其他解此詩者似也有此病。
實際上,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亙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經·國風·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
之子于歸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⑥。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樹含苞滿枝頭, 花開燦爛如紅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 果實累累墜樹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 桃葉茂密色蔥綠。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讀解】 一首簡單樸實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時對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樹的枝葉茂盛、果實累累來比喻婚。
4.求一篇評價《詩經》的文章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于《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于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后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于現在的外交辭令。包括以后的“兼愛”、“非攻”都對我們現在構建和諧、互利的外交環境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題中之意。“南南合作”、“南北互利”也是《詩經》中很多外交辭令在現代的引申之意。但是我們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時刻警惕那些打著歷史和文化幌子卻時刻準備吃歷史豆腐的的不法分子。前不久鬧的沸沸揚揚的臺灣當局篡改歷史教科書的事例不得不讓我們對歷史和文化一個全新的認識——只有尊重歷史和文化才能創造新的文明,篡改歷史和文化的人到頭來只會摔的很慘。強暴歷史缺乏足夠的權力,演繹歷史沒有天才的想象力,**文化缺乏足夠的底蘊,等而下之,只有怯生生賊眉鼠眼的吃歷史和文化的“豆腐”。這不僅是歷史的不幸,也是文化的悲哀。我們應該把根植于《詩經》這片最深厚而又肥沃的土壤中,從中不斷的汲取文化、滋養內涵,讓自己充實、高大起來。然后再去思考如何去對外,已經怎樣去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要知道傳統底蘊是一筆無逾越的文化鴻溝。
總之,《詩經》的博大之處就在于它的時代性和延展性。它不僅適用于縱橫捭闔、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也適用于盛極一時的貞觀、康乾。同樣也適用于當前努力構建和諧的中國。讓《詩經》博大精深的底蘊為我們構建和諧,共創文明鋪平前進的道路。
5.求詩經全文及賞析
青青子衿,①
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
子寧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
悠悠我思。
縱我不往,
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④
在城闕兮。⑤
一日不見,
如三月兮。
譯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
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
悠悠的是我的情懷。
縱然我不曾去會你,
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
在這高高城樓上啊。
一天不見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賞析】
由于孔子曾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經學家便將《詩經》的每首詩都套上“思無邪”的靈光圈,致使一部《詩經》競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如本篇《子衿》,《毛詩序》認為“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說:“鄭國衰亂不修學校,學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陳其留者恨責去者之辭,以刺學校之廢也。經三章皆陳留者責去者之辭也。”可是我們在詩中實在看不出什么“學校廢”的跡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詩。”(《詩集傳》)倒是看出這是男女相悅之辭,糾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說。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近人吳闿生云:“舊評:前二章回環入妙,纏綿婉曲。末章變調。”(《詩義會通》)雖道出此詩章法之妙,卻還未得個中三昧。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前。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于詩人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心獨自,則通過夸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后世文壇已發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本詩已開其先。所以錢鐘書指出:“《子衿》云:‘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寧不來?’薄責己而厚望于人也。已開后世小說言情心理描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