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中《頌》的第一篇是什么
《頌》就是祭祀頌歌。
《頌》分三類,一是《商頌》,一是《周頌》,一是《魯頌》。《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
《商頌》五篇,即《那》、《烈祖》、《玄鳥》、《長發》、《殷武》,是殷商初期一次大的祭祀儀式,在歌唱了商民的祖先契后,歌者頌揚了成湯繼承契的思想與行為,南下征伐荊楚之地。在《長發》中,征伐荊楚應是成湯王的一次較遠、較大的戰爭,爾后便天下太平,眾國來賀。
歌者在意的不僅是歌頌成湯王的功績,他主要歌頌的還有商國立下的很多規矩、規則,成為各小邦國效法的榜樣。成湯王在推翻了夏桀后,在伊尹的幫助下,制定了很多治國原理和規則,在平定戰亂后,便推廣了這些規則,使得所有臣服于殷商的諸侯小邦國也得以改進。
所以頌中說:“稼穡匪懈”,就是明顯地推廣農業種植。分封建立諸侯邦國其實在此時已經開始,只不過成湯王是小規模分封,沒有象周武王、周成王那樣大規模分封。
如果沒有成湯王的分封建立諸侯邦國,那么歷史發展到周武王時期,人們也就不可能大規模分封建立諸侯邦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分封建立諸侯邦國是大國統治的一個較為成熟的經驗。
整個《周頌》,如果連起來看的話,是在一個祭祀儀式上所有的頌歌。開始的《清廟》,即是周成王率領百官在宗廟祭祀周文王,頌唱清靜純潔的宗廟。
然后《維天之命》是周成王歌頌上天的美好,第三首《維清》則是周成王歌頌文王之德的,第四首《烈文》還是一首歌頌周文王的頌歌。周武王消滅商紂王后,就開始了分封建立諸侯,而武王仍把這歸功于文王。
分封,是文王對所有人民的仁愛,所以歌者稱頌文王是“大愛無疆”。第五首《天作》歌頌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及周文王,并從人們的投奔岐山來表現出周國的繁榮昌盛。
第六首《昊天有成命》是周成王的自我表白,說自己不敢懈怠,不敢追求安樂,希望天下太平。第七首《我將》中,周成王視文王、武王猶如活著一般,表明自己將每天侍奉、早晚侍奉,希望依靠文王、武王的威嚴,讓周國能存在下去,能使天下安寧。
第八首《時邁》是插入一首另外的人的頌歌,想向文王、武王說明,周成王繼承王位是正確的,成王也如同文王、武王一樣,是可以依靠的。第九首《執競》,又是另一人的頌歌,歌者首先回憶周武王保持爭競的武裝力量,然后歌頌周武王并不單純依靠武裝力量的光明磊落的行為。
隨后又歌頌成王也繼承了武王的這種思想。第十首《思文》即是祭祀懷念周人的祖先后稷。
第十一首《臣工》則是頌揚眾多官吏臣民共同努力于農業種植工作上。祭祀儀式由此從紀念祖先轉為向祖先告白。
第十二首《噫嘻》則是歌頌周成王率領農夫千萬從事于農業耕作。第十三首《豐年》是在祭祀儀式上敬酒時的一首頌歌,全歌主要是歌頌豐收,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既是人的努力,也是天意。
因豐收而致謝上天,致謝祖先,是寄希望于來年仍有豐收。第十四首《豐年》是歡迎來賓的頌歌。
第十五首《有瞽》是樂隊就座,開始序曲,唱此頌歌以示對貴客的歡迎。第十六首《潛》是在祭祀儀式的后半段貢獻祭品時所唱的頌歌。
在貢獻祭品中的魚時,人們要說明這些魚兒來自何處。這從另一方面描繪出當時漁業生產的豐富。
第十七首《雍》是周成王將亡父亡母之靈升入宗廟、附于祖宗之后的大祭祀之頌歌,這是祭祀儀式在歡迎來賓后的又一高潮。第十八首《載見》是周成王率領諸侯們充滿希望來拜見去世的君王之頌歌。
第十九首《有客》是在祭祀儀式結尾時為挽留客人所唱的頌歌。第二十首《武》歌頌的對象又是文王、武王,似是向文王、武王告別之歌。
在第二十一首《閔予小子》中,周成王所強調的就是要繼承人際倫理關系。第二十二首《訪落》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敘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頌歌。
第二十三首《敬之》也是周成王向文王、武王敘述自己心情的一首頌歌。第二十四首《小毖》是周成王就懲管、蔡之亂一事在宗廟里向祖先的自責與告白。
第二十五首《載芟》中,歌者告訴祖先,我們在全國推行農業生產,并取得了大豐收,現在我們用豐收的果實奉獻給祖先,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第二十六首《良耜》所頌唱的內容也是關于農業生產之事,是上一首的補充。
第二十七首《絲衣》是一首充滿感激之情的頌歌,讀后著實讓人羨慕。第二十八首《酌》是周成王在祭祀時自表心跡之頌歌,把韜光養晦作為政治手段之一。
第二十九首《桓》也是周成王自表心跡之頌歌。周成王認為,天的運行有黑夜有白天,人世間的規律則是有黑暗有光明,黑暗與光明將會交替,殘暴與美好也是交替出現的。
但愿美好的光明將會長久持續下去。第三十首《赍》是周成王在祖先牌位前告白,我要尋求事理,要勤奮思考,我該怎么辦?這就是周成王的“繹思”。
詩經之頌篇【周頌·清廟之什】清廟于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
維天之命維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烈文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惠我無疆,子孫保之。
無。
2.《詩經》中的“頌”指的是什么
《詩經》中的“頌”指的是:
《頌》,《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合稱“三頌”。
對于《頌》的解釋,最早見于《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穎達《毛詩正義》說:“頌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
朱熹《詩集傳》說:“頌”與“容”古字通用。據阮元《經室集·釋頌》的解釋,“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贊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如《周頌·維清》是祭祀文王的樂歌,《小序》說:“奏象舞也。”
鄭玄《毛詩傳箋》說:“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討刺伐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可以證明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宗廟樂歌的特點。
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擴展資料: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頌 (詩經的組成部分)
百度百科-詩經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
3.《詩經》中哪一部分的內容是祭祀歌頌祖先
《詩經》分成風、雅、頌三部分.其中記載宗廟祭祀的是“頌”。
拓展資料:
《詩經》的組成部分。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合稱“三頌”。
《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樂章,也有遲至昭王時的作品。《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人追述祖業(宋為殷商后裔)之作。
《周頌》的作者已不可考。
《魯頌》4篇,《小序》以為都是頌魯僖公的。首篇是《?》,《小序》說,因為魯僖公治國很節儉,寬厚愛民,很重視農業、美馬,魯國人尊重他,“于是季孫行父請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頌”。季孫行父是魯國貴族,魯文公、宣公時為掌權大臣,謚號“文子”。史克,即太史克,亦即里革。《左傳·文公十八年》載季文子使太史克對魯宣公的一大段話,可以看出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史官,《小序》說《?》是他所作,當有所據。后人有的以為《魯頌》都是太史克的作品,有的則認為只有《?》一篇是太史克所作。
《魯頌》中有《?宮》一篇,朱熹《詩集傳》認為它是魯僖公自作,并不足信,有人根據詩中“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話,認為此篇是奚斯的作品。奚斯,名魚,魯公子,《左傳·閔公二年》有關于他的記載,事跡很簡單。也有人認為“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意思是說奚斯督造新廟,他是一名“監工”,并非說他作頌。《魯頌》中大致可以確定作者的,只有《?》一篇,其余三篇可能出于其他史官之手。
《商頌》原為12篇,今傳本《詩經》只有 5篇,其他7篇何時散佚,不可知,舊說孔子以前已亡佚,又有說是被孔子刪去了,都是揣測之詞。
拓展資料:詩經_百度百科
4.詩經中的《雅》和《頌》分別是什么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風》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