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死亡的詩句
悼亡詩
[清]王士禎
陌上鶯啼細草薰,
魚鱗風皺水成紋。
江南紅豆相思苦,
歲歲花開一憶君
悼亡吟
[元]鄭禧
特寫青箋幾往來,
佳人何自苦憐才。
傷心春與花俱盡,
啼殺流鶯喚不回
為薛臺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
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
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唐]白居易
夜淚暗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庭。
人間此病治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
別李郎中
[唐]薛濤
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凄涼。
安仁縱有詩將賦,一半音詞雜悼亡。
悼亡三首
[北宋]梅堯臣
結發為夫婦,於今十七年。
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
我鬢已多白,此身寧久全。
終當與同穴,未死淚漣漣。
悼亡三首
[北宋]梅堯臣
每出身如夢,逢人強意多。
歸來仍寂寞,欲語向誰何。
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
世間無最苦,精爽此銷磨。
悼亡三首
[北宋]梅堯臣
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
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
譬令愚者壽,何不假其年。
忍此連城寶,沈埋向九泉。
2.關于“死亡”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死亡”的詩句有:
1、《悼亡三首》
[北宋]梅堯臣
結發為夫婦,於今十七年。
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
我鬢已多白,此身寧久全。
終當與同穴,未死淚漣漣。
2、《悼亡三首》
[北宋]梅堯臣
每出身如夢,逢人強意多。
歸來仍寂寞,欲語向誰何。
窗冷孤螢入,宵長一雁過。
世間無最苦,精爽此銷磨。
3、《悼亡三首》
[北宋]梅堯臣
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
見盡人間婦,無如美且賢。
譬令愚者壽,何不假其年。
忍此連城寶,沈埋向九泉。
4、《悼亡吟》
[元]鄭禧
特寫青箋幾往來,
佳人何自苦憐才。
傷心春與花俱盡,
啼殺流鶯喚不回
5、《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唐]白居易
夜淚暗銷明月幌,春腸遙斷牡丹庭。
人間此病治無藥,唯有楞伽四卷經。
3.關于正確對待生與死的優美語句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 , 那麼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
因為生存和死亡 , 是沒有辦法分割的; 出生時 , 就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來臨。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煩可憐 , 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
生與死 , 是一個廣泛而深入的題目。 不同的人 , 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及立場。
這個主題 , 在近叁十年來 , 漸漸受到東、西方人士的重視 , 有許多的學者 , 從哲學、宗教、醫學等多角度的立場來探討。 在西藏系統的佛教 , 談到很多關於這類的問題 , 我大致上也看過一些 , 不過 , 我今天不是以西藏佛教的角度來討論 , 而是以中國漢傳系統佛教的立場 , 來談談生與死的尊嚴。
我不是一個研究生死學的學者專家 , 我只知道從佛法的觀點 , 對佛法的認識 , 以及對生死的體驗及觀察 , 來加以說明; 今天的這場演講 , 我將它分為八個子題。 有很多佛教徒 , 對生命的感受是負面的 , 認為生命是無奈的、受罪的 , 是一種負擔 , 這是不了解佛法的原因。
佛說: 「人身難得 , 佛法難聞。 」 我們法身的慧命 , 就是要如何開悟? 如何成佛? 開悟成佛 , 一定要用我們這個色身 , 才能達成修行的目的; 色身就是肉體的生命 , 也只有在人的生命過程中 , 才可以聽到佛法、修行佛法。
許多人認為修行 , 是要到佛國凈土去修 , 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因為菩薩要成佛 , 一定是在人間 , 不是以其他類別的眾生形態成佛。
必須先要有人的身體之后 , 才能發心; 發菩薩心 , 修菩薩道 , 然后成佛。 因此 , 人的身體是最可愛的、可貴的; 由凡夫成為菩薩 , 由菩薩到佛 , 都是在人間修成的。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系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來臨。
生未必可喜 , 死未必可哀 , 生命若無尊嚴 , 何喜之有? 死亡若有尊嚴 , 何可悲哀? 如果知道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 , 那麼 , 生命的本身就是尊嚴。 因為生存和死亡 , 是沒有辦法分割的; 出生時 , 就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來臨。
因此 , 生存并不麻煩可憐 , 死亡也不需要覺得悲哀凄苦; 而是要看我們對生存及死亡的態度而定。 如果生存、生活得沒有尊嚴 , 那死亡有什麼好可惜的? 生命又有什麼可喜的? 相反的 , 如果死亡得很有尊嚴 , 那死亡又有什麼可以悲哀的呢? 叁、生命的尊嚴 , 是從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目標之中 , 來體驗和顯示。
人的生命 , 就是生與死的一個階段和一個過程。 生命的尊嚴 , 可以從倫理的關系、社會的角度、歷史的判斷、哲學的理論以及宗教的信仰等 , 多方面來確立它的意義和目標。
然而 , 今天我不是從以上的角度來談 , 而是從一個佛教徒的立場來討論生與死的尊嚴。 從佛教的立場看 , 生命它是為了受報和還愿而存在的。
過去許的愿 , 一定要實踐承諾; 過去造的業 , 必須要受報。 因此 , 生命是因為因果的事實而存在。
生命的價值 , 并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來確立認定 , 而是自己負起責任 , 來完成你這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 , 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之生命 , 作最高、最大的奉獻。 每個人在世界上 , 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 , 像父母、夫妻、兒女、老師、學生等。
因此 , 我們要盡心盡力的盡自己的責任 , 充實自己 , 作不求回饋的奉獻。 只是想如何的對他人有益 , 用物質的、精神的種種能力 , 來奉獻一個人、二個人 , 乃至於許許多多的人 , 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甚至於 , 對一個自然的環境 , 也要盡到保護的責任 , 也作奉獻 , 這就是作自利與利人的工作 , 也是在行菩薩道。
這是需要有個大的方向 , 來作為自己永 的歸宿。 必須將自己的所有 , 分享給他人 , 回向給一切眾生。
同時 , 繼續發愿 , 愿自己能夠成長與消融 , 能夠圓融與超越 , 永無止盡地奉獻。 如果建立這樣的目標 , 不論人生是長是短 , 都是極有尊嚴的。
生是權利 , 死也是權利; 生是責任 , 死也是責任。 活著的時候 , 接受它、運用它; 結束的時候 , 接受它、歡迎它。
我常常對癌癥末期的病人說: 「不要等死、怕死 , 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 , 珍惜活著的生命。 」 因為生存和死亡 , 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 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 , 必須要你死的時候 , 貪生也沒有用。
生與死是息息相關的。 每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那一天開始 , 就要有面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
要知道 , 死亡的人 , 可能是自己 , 也可能是親友 , 這樣的事 , 隨時可能發生 , 這并不是讓年輕人恐懼死亡 , 用死亡嚇唬他們 , 而是要他們從小就知道死亡這樣的事實 , 如此 , 才能幫助我們智慧的成長。 釋迦牟尼佛在十多歲時 , 就發現人的生命過程 , 從生、老、病 , 到死亡的事實 , 因而促使他去修行、去悟道 , 使他成長、使他得到大智慧 , 進而拯救了全世界的人類。
(叁) 應該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可貴 , 并且運用生命使自己成長 , 奉獻他人。 至於什麼時候死亡 , 任何人都沒有權利知道; 因此 , 知道它會來臨 , 但是不必憂慮死亡的事實會在何時發生。
在臺灣 ,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 , 他深信命理 , 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為他算命 , 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 , 到了那一年 , 他把工作。
4.哪里有關于生與死的古詩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與鴻毛
名和利啊,什么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我的笑聲中動搖!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拼得十萬頭顱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于憂患,死與安樂。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慷慨過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尸還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但覺高歌有鬼神, 安知餓死填溝壑?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為赴大義輕生死
人死不過頭點地,腦袋掉下來,碗大個疤!
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此二句多見于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唐伯虎
日月終銷毀,天地同枯槁.----李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國殤》(節選)屈原
“春去春來春復春,寒暑來頻。月生月盡月還新,又被老催人。只見庭前千歲月,長在長存。不見堂上百年人,盡總化微塵。”——《楊柳枝》 敦煌詞 無名氏作
“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陶淵明《詠貧士》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高適《燕歌行》
“殺人不回頭,輕生如暫別。”——孟郊《游俠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容死亡與新生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