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人與人之間差距大的古詩詞
1.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2.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3.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4.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5.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7.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8.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9.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10.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11.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詳解:1.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出處:《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釋義: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趕集并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
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2.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出處:《送東陽馬生序》宋代: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
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譯文: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
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讀書。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
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
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
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
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
2.形容兩個人性格相差很遠的詩句有
一,首先是一首詞
卜算子 宋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作者】 1038-1117,字端叔,號姑溪居士,滄州地棣(今屬山東)人。宋神宗朝進士,曾從蘇軾于定州幕府,后遷樞密院編修官。徽宗初年以文章獲罪,編管太平州。官終朝議大夫。詞以小令見長,有《姑溪詞》。
借水寄情,始于建安詩人的徐斡的《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唐宋文人詩詞對這種手法的運用卻更為嫻熟、精到與豐富,而此詞則又是其中的獨出機杼、尤耐尋味者。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專于情的人。心上人卻與她天各一方,別多會少。“我住長江頭”二句便揭示她們之間的地理距離,言外頗有憾恨之意。接著,“日日思君不見君”句則將這種憾恨之意和盤托出,令人想見主人公徒自佇立江頭,翹首企盼的怨望情態。“共飲長江水”句復作自我慰解:兩地情思,一水相牽;既然同飲長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間,深情畢見。“此水幾時休”二句仍舊寄情江水,卻又推進一層,以江水之永無竭時,比喻離恨之永無絕期。這是反用《漢樂府·上邪》中的“江水為竭”之意。同時,為求變化生新,作者還采用設問句式,使語感得以強化,令人如聞女主人公呼天告地時的心靈顫音。“只愿君心似我心”二句是女主人公對心上人的期望棗期望他象自已一樣心無旁屬,守情不移。“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別無所求,但求兩情天長地久也透露出其內心唯恐對方負心的隱憂。雖屬直抒胸臆之筆,卻亦有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全詞托為女子聲口,發為民歌風調,以滔滔江流寫綿綿情思,不敷粉,不著色,而自成高致。毛晉《姑溪詞跋》推許作者“長于淡語、景語、情語”,并稱贊此詞“真是古樂府俊語矣”,堪稱中的之論。
3.有沒有什么形容人與人之間差距很大的詩句
1.思想上的差距: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2.物質上的差距: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3.境界上的差距: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業、大學問,必經三種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4.形容“差距”的詩句有哪些
1.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2. 《離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徽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 《迢迢牽牛星》
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4. 《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
唐·李商隱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
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
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6.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8.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9. 《鵲橋仙》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0.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5.表示兩個之間有差距的句子
【判若云泥】:高下差別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土壤那樣懸殊。
【天淵之別】:天和地,一極在上,一極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天地之別】:壤:地。天和地,一極在上,一級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千差萬別】:形容各類多,差異大。
【天淵之別】:天和地,一極在上,一極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天堂地獄】:原為佛家語。指善人逝世后升入天堂,惡人死后陷入地獄。佛家用以懲惡勸善。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涯境遇。
【天壤懸隔】:比喻相差極遠或相差極大。
【天冠地屨】:比方雙方相差極大。
【霄壤之別】:天和地,一極在上,一極在下,比喻差別極大。
【截然不同】:截然:很明顯地、決然毅然離開的樣子。形容兩件事物毫無獨特之處。
【天差地別】:形容兩種或多種事物之間的差距很大,就像天跟地之間的間隔一樣。
【云龍井蛙】:云真個龍,井底的蛙。比喻位置的高低相差極大。
【天懸地隔】:懸、隔:距離遠。比喻相差極大。
【天壤之別】: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雷同。
【判若天淵】:高低差別就象天空和深淵那樣懸殊。
【眾寡迥異】:形容雙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極大。
【大有徑庭】: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
6.描寫差距的詩句
物質上的差距: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
境界上的差距: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業、大學問,必經三種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7.人與人的差距 詩形容
物質上的差距: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
境界上的差距: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人生若想有所成,成就大事業、大學問,必經三種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容兩人地位差距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