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級下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課后小練筆
村居(改寫)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綠地、暖陽、翠柳、紅花,到處洋溢著盎然的春色。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屋檐上,一對小鳥正用那銀鈴般清脆悅耳的嗓音唱著美妙動聽的春之歌。
屋子內,剛剛還沉浸在美夢中的詩人高鼎被鳥兒的歌聲驚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這才發現:天已大亮了。于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當他打開房門的那一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開的大好景象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閉上眼睛,深吸著春天醉人的氣息,仿佛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時此刻的高鼎,面對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發了寫生的念頭。
一番整理之后,高鼎便背起行囊出發了。
一路上,鳥兒和他同歌,蝴蝶與他共舞。那拂面的柔風,撲鼻的花香,更使他興致倍增。來到一塊離河堤不遠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腳步。“此處實乃作畫之寶地啊!”他一邊興奮地自語一邊高興地拿出工具,專心致志地繪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綠的草兒在陽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長;成群的黃鶯在天空中歡快地追逐嬉戲。岸邊的楊柳也情不自禁地擺動柔枝,隨著春天的節奏跳起了舞。這時,一陣和煦的東風拂面而來,吹來了一片歡聲笑語,吹來了一群活蹦亂跳的身影。原來孩子們今天學放得早,大家一致決定趁著吹東風這一大好時機去放風箏。“放風箏嘍!”在大家的一片歡呼聲中,五彩繽紛的風箏一個接一個地飛上了藍天。此刻的孩子們像一個個春天的精靈,在春風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戲著……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詩興大發,提筆在畫上寫下了——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
午后,我懷著悠閑的心情慢慢地散步,無意間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蒼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巒,透露出鄉村恬靜的氣息。茅屋旁有一條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魚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陽光的照耀下,河面顯得波光粼粼。一陣微風吹過,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漣漪。溪面上有幾朵美麗動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開;有的含苞待放;還有的似放似沒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紅,像一位位面帶輕紗的羞澀少女。小溪旁有一叢叢青翠欲滴的小草,長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襯托下,更顯得碧清可愛。
茅屋前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他們剛剛喝了一些酒,從他們紅彤彤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略帶醉意,靠在一起,用吳地的方言一起親熱的交談,旁邊的二兒子還不時插上幾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兒子正在小溪的東邊,豆地里辛勤地鋤草,干得多么賣力呀!而二兒子也并沒有閑著,正在用竹草細心地編織著雞籠,十分專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兒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邊一邊調皮地逗著游魚,一邊剝著蓮蓬吃,搖著小腳的樣子真令人喜愛!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兒,久久不愿離去…
3.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5課古詩詞3首的意思是什么
《牧童》
廣闊的原野,長滿茂盛的青草。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吃飽晚飯已是黃昏,他連所以也不脫,就躺在月光下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過安仁》
一只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止滑動船槳,坐在船上。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使船前進啊!
《清平樂·村居》
一座矮小的茅屋,就在長滿青草的溪邊。只聽見茅草屋里有人帶著醉意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原來是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 大兒子在小溪東面的豆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最有趣的是調皮的小兒子,趴在溪邊剝蓮蓬。
希望能幫助到你~
4.五年級下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編成三個故事
夏天的一個午后,辛棄疾出門去散步,望見了一條明如玻璃的帶子——溪,溪邊長滿了青草,猶如碧綠的地毯,青草叢中的幾堆野花就好似地毯上的花紋。溪面上,長滿了荷花,一朵朵白里透粉的荷花猶如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在微風中翩翩起舞。溪邊長著一棵高大的柏樹,柏樹旁有一間茅草屋,屋檐又低又小。屋后長著一片翠竹,遠處是連綿起伏的山巒,透露出鄉村恬靜的氣息。
茅草屋里有一對白發蒼蒼的老夫妻,老公公手里持著一把酒壺,喝了幾口便有了醉意,老婆婆想必也喝了酒,臉上紅撲撲的,正帶著操著方言相互取笑,只見老公公摸著胡子說:“老婆子,你看咱倆多有福氣,三個兒子孝順懂事,大兒子還替我做農活。”老婆婆笑著回答:“是呀,這三個兒子多能干……”兩人的對話在潺潺的溪水聲中極為動聽。
大兒子正在溪東的豆地里鋤草,只見他頂著刺眼的陽光,握著鋤頭,在田里揮汗如雨,由于天氣太熱,隔一段時間就得休息一下,他一邊用毛巾擦著頭上的汗,一邊自言自語:“今年的豆子一定有個好收成。”多勤快呀!
二兒子也不賴,正坐在石凳上編雞籠,這可是個精細活,不能編錯一點,只見篾條在他手中上下飛舞,猶如一只蝴蝶,不一會兒,一個雞籠就初現雛形。
最頑皮、淘氣的要數小兒子了,他趴在溪邊樹蔭下,正在剝蓮蓬玩耍,只見他雙腳時不時前后擺動,手里剝著蓮蓬,不時把蓮子放在嘴里,喃喃地說著“好吃”,多可愛呀!
見到此,辛棄疾詩興大發,寫下了《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一天傍晚,夜幕降臨了,風兒輕輕地吹著,吹到臉上,使人到特別地舒服。山村的景色真美啊!廣闊的草原上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仔細聽,晚風中傳來了牧童悠揚的笛聲。雖然牧童放牧一天很累,但是,你看他是那樣高興。只見他一邊吹著笛子,一邊哼著小曲,高高興興地回了家。
吃完晚飯,太陽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來。牧童手里拿著笛子,邁著歡樂的腳步來到草堆上,不脫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來,抬頭望著夜空中明亮皎潔的月亮,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望著月夜美麗的星空,一個人凝望著,數著天上的星星,回憶著一天中發生的事情,漸漸地進入了夢鄉。你瞧!他好象作了一個甜美的夢,他的嘴角又顯出一絲微笑,是那樣純真,那樣甜美。
天氣晴朗的一天,看見兩個小漁童坐在船上 ,他們看上去只有七八歲的樣子,穿著漂亮的衣服。只見他們坐在船中,順流而下,還收了竹篙,停了船槳。他們卻撐起了傘,原來那兩個孩子并不是要打傘遮雨,而是為了借風使船前進!他們可真聰明.雨傘,我們都把它用來擋雨、遮太陽。他們卻把雨傘當做了帆,借著風勢使船前進。他們不用劃船,在船中還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船就隨著風勢自由前進,風把船推進他們的家。
5.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編寫要每首300字
《牧童》 在大山深處,有一個很美的地方,那里有一個小村莊,那里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守望相助,過著和諧、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
村莊前六七里全是草地,綠草如茵,就像是鋪了層綠色的地毯似的,草地中間零星的點綴著幾個小土坡,土坡上也長滿了綠草。草地牛羊成群,牛兒羊兒一會兒上了小土坡,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給草地增添了幾分和諧的景象。
那些小土坡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 傍晚時分,只聽見時斷時續、由遠而近的笛聲漸漸響起,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悠然歸來,那笛聲悠揚飄逸,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
牧童回家吃完晚飯后太陽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爬上了樹梢。牧童手中拿著笛子,邁著歡快的腳步又來到草堆上,不脫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來,聽著草叢中不知名的小蟲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抬尖望著夜空中明亮皎潔的月亮,腦海中浮現中一個個畫面。
過了一會兒,草地又回蕩著這悠揚的笛聲,牧童完全沉浸在歡快的音樂中。月兒也在為他高興,向大地撒下千絲萬縷皎潔的月光。
《舟過安仁》 有一次,宋朝詩人楊萬里坐著小船路過安仁縣時,透過船艙的窗口,看見兩邊的河岸上覆蓋青青的小草,像鋪上了鮮綠的地毯,到處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切是那么生機勃勃,那么欣欣向榮。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艙,佇立在船頭,舉目眺望。
這時,春風拂面,花香撲鼻,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于是,他張開雙臂,深深地呼吸著這清新的空氣,盡情地享受著這春天賜于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陣清脆的歌聲傳入耳中,定睛一看,原來不遠處的河面上還有一只小漁船,船頭坐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子。他倆一邊劃漿撐船,一邊放聲高歌。
過了一會兒,這兩個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隨即又收起了撐船的竹竿和槳,跑進船艙,拿出一把雨傘站到船頭,將傘撐開。“咦,這時既不下雨,陽光也不強烈,他們拿雨傘干什么呢?”楊萬里覺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
好奇心促使他將船靠上前問道:“現在風和日麗,你們為什么要撐傘呢?”兩個小孩睜大眼睛,歪著腦袋,天真無邪地說:“我們這條船沒有帆,撐開雨傘當帆用唄。這樣,使船既能快速前進,又能省力氣!”楊萬里這才恍然大悟。
他一面點頭,一面豎起大拇指稱贊道:“你們倆太聰明了,居然能想出這么好的點子。” 《清平樂村居》 只聽見在茅草屋中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作樂。
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老夫妻。老公公喝了點酒,臉上泛起了紅暈。
老婆婆帶著醉意說:“你瞧!我們家大兒子多勤勞啊!在這烈日當空的天氣里,還去豆田里鋤草,就像當年的你,為了讓我嫁給你,為了給我爹留個好印象,還頂著大太陽去豆田里鋤草。”老公公聽后便深情地說:“是啊!想當年的你是多么心靈手巧,只要針線或竹條到了你手上,編制出來的樣樣是珍品。
我們的二兒子多像你啊!你瞧!他正在大槐樹下編雞籠呢!瞧他那認真勁兒,就像在編供品!”老婆婆開心地說:“最可愛的是我們小兒子啦,他正趴在溪頭,悠閑地剝蓮蓬呢!他是何等調皮,何等的自在啊!”“對呀,對呀,小兒子如此調皮可愛,或許以后能中個狀元呢!” 這戶人家就這樣過著怡靜安寧的田園生活,這其樂融融、幸福平安的一家真讓人羨慕。望采納O(∩_∩)O~。
6.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編寫要每首300字
《牧童》
在大山深處,有一個很美的地方,那里有一個小村莊,那里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守望相助,過著和諧、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
村莊前六七里全是草地,綠草如茵,就像是鋪了層綠色的地毯似的,草地中間零星的點綴著幾個小土坡,土坡上也長滿了綠草。草地牛羊成群,牛兒羊兒一會兒上了小土坡,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給草地增添了幾分和諧的景象。那些小土坡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
傍晚時分,只聽見時斷時續、由遠而近的笛聲漸漸響起,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悠然歸來,那笛聲悠揚飄逸,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
牧童回家吃完晚飯后太陽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爬上了樹梢。牧童手中拿著笛子,邁著歡快的腳步又來到草堆上,不脫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來,聽著草叢中不知名的小蟲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抬尖望著夜空中明亮皎潔的月亮,腦海中浮現中一個個畫面。
過了一會兒,草地又回蕩著這悠揚的笛聲,牧童完全沉浸在歡快的音樂中。月兒也在為他高興,向大地撒下千絲萬縷皎潔的月光。
《舟過安仁》
有一次,宋朝詩人楊萬里坐著小船路過安仁縣時,透過船艙的窗口,看見兩邊的河岸上覆蓋青青的小草,像鋪上了鮮綠的地毯,到處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切是那么生機勃勃,那么欣欣向榮。他被美景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走出船艙,佇立在船頭,舉目眺望。這時,春風拂面,花香撲鼻,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于是,他張開雙臂,深深地呼吸著這清新的空氣,盡情地享受著這春天賜于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一陣清脆的歌聲傳入耳中,定睛一看,原來不遠處的河面上還有一只小漁船,船頭坐著兩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子。他倆一邊劃漿撐船,一邊放聲高歌。過了一會兒,這兩個孩子突然停止歌唱,隨即又收起了撐船的竹竿和槳,跑進船艙,拿出一把雨傘站到船頭,將傘撐開。“咦,這時既不下雨,陽光也不強烈,他們拿雨傘干什么呢?”楊萬里覺得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促使他將船靠上前問道:“現在風和日麗,你們為什么要撐傘呢?”兩個小孩睜大眼睛,歪著腦袋,天真無邪地說:“我們這條船沒有帆,撐開雨傘當帆用唄。這樣,使船既能快速前進,又能省力氣!”楊萬里這才恍然大悟。他一面點頭,一面豎起大拇指稱贊道:“你們倆太聰明了,居然能想出這么好的點子。”
《清平樂村居》
只聽見在茅草屋中有人操著柔媚的南方口音帶著醉意在互相逗趣、作樂。是誰呢?原來是一對白發老夫妻。老公公喝了點酒,臉上泛起了紅暈。老婆婆帶著醉意說:“你瞧!我們家大兒子多勤勞啊!在這烈日當空的天氣里,還去豆田里鋤草,就像當年的你,為了讓我嫁給你,為了給我爹留個好印象,還頂著大太陽去豆田里鋤草。”老公公聽后便深情地說:“是啊!想當年的你是多么心靈手巧,只要針線或竹條到了你手上,編制出來的樣樣是珍品。我們的二兒子多像你啊!你瞧!他正在大槐樹下編雞籠呢!瞧他那認真勁兒,就像在編供品!”老婆婆開心地說:“最可愛的是我們小兒子啦,他正趴在溪頭,悠閑地剝蓮蓬呢!他是何等調皮,何等的自在啊!”“對呀,對呀,小兒子如此調皮可愛,或許以后能中個狀元呢!”
這戶人家就這樣過著怡靜安寧的田園生活,這其樂融融、幸福平安的一家真讓人羨慕。
望采納O(∩_∩)O~
7.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的收獲
①牧童: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笛聲在晚風中斷斷續續地傳來,悠揚悅耳. 牧童放牧歸來,在黃昏飽飯后.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②舟過安仁:一葉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坐在船中.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原來他們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
③清平樂·村居: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剛剛飲罷酒,親熱地在一起悠閑自得地聊天.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最有趣的是三兒子,他是那么調皮地玩耍,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
8.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三首作者資料
呂巖:
呂巖即呂洞賓。
呂巖即呂洞賓,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原名呂喦("喦”或作“巖”、“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于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農歷四月十四生于永樂縣招賢里(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師,鐘、呂內丹派、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楊萬里(南宋杰出詩人)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學家,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一生作詩20000多首,但是只有4000余首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
辛棄疾(南宋詞人、文學家)
?[xīn qì jí]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
~~~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三首五年級下冊第五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