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語文古詩的評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上午好:
這次小語年會的古詩詞教學展評一共有十四堂課,可以說是一處一景,一步一嘆,各有各的風姿,各有各的精彩。古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合平樂曲的韻律、節奏。古詩的語言追求精確美、凝煉美、意境美、結構美。古詩教學要有詩有畫有意境,重在“讀”、“品”、“賞”、“悟”,讓學生會其意,悟其神,入其境。這次活動中,14位老師的課精彩紛呈,各有千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詩化的教學語言,給學生美的享受。
詩化的語言使學生如沐春風,如浴冬陽,多數教師都是詩一樣的導語、過渡語、評價語,或抒情或凝重或簡明或精致。如巴州區四小的劉春蕾老師,用有“溫度”的詩意語言再現了敬亭山與李白深情凝望的情景。通江五小的何艷老師用詩意的語言描繪了江南的美景,巴中市實驗小學的楊貴瓊老師用詩意的語言引讀詩句。
二、以讀為主,落到實處。
好詩不厭百回讀,課堂上有品讀、賞讀、范讀、引讀、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多層次、多梯度的讀,孩子們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讀得入情,讀出了古詩的韻味。教師的指導也非常到位,如引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奏、讀出畫面、讀出標點、讀出理解,加上表情和動作讀,看著老師的手勢讀,平聲應讀得長一些,仄聲應讀得短一點,當學生讀快了,老師讓他們舒緩一點,再舒緩一點兒,讀出古味。上課時教師的引讀也是一大亮點。他們詩一樣的語言一引,孩子們自然讀得入情入境。如《贈汪倫》一詩中,通江實小的何慶華老師用“感動之情有一尺深,再深一些,有五百尺深,一千尺深了”來反復引讀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孩子們讀得一次比一次有味兒。還有巴州區十一小的茍敏老師、南江二小的何澤翠老師、平昌三小的付玲老師,他們的引讀都非常到位。
三、注重多元整合。
教師注重了課內外知識的整合和新舊知識的整合,互相融通,組成知識環。還注重了“詩”、“文”的整合,“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詩”、“文”各有獨特的語言個性,“詩”、“文”有效巧結合,優勢互補,有助于學生理解、積累語言。如平昌金寶小學的何艷老師講《七律長征》時,就用“講故事”的方式使“詩”、“文”巧妙整合,南江實小的羅翠華老師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用“畫示意圖”、“填空”的方式巧解詩意。這次展評還注重了“詩”“畫”的整合。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參加展評的老師能把文中的插圖、自制的圖片、板書時的簡筆畫、示意圖與古詩有機整合,如通江二小的蔡麗華老師設計的據文中的插圖讓學生練習說話。南江實小的羅老師畫示意圖讓學生理解詩意。
四、關注學生,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生被尊重,就有濃濃的“溫度”,關注學生要落到實處,要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觀察學生的討論狀況,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不要怕學生節外生枝。老師要學會等待,因為課堂需要“安靜”,表面的浮華不利師生的深度交流,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很多老師上課時很好地關注了學生,而且無形中還滲透了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如:“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前查資料”“結合注釋,插圖理解詩意”“沒有背誦的學習是不牢固的”等。
其實,老師們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板書有特色,儀態端莊,普通話標準等。但只要是真實的,就總會是有缺憾的。這次活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共同探討:
1、解讀文本沒做到多元化,深度解讀不夠。
2、讀應有層次、有梯度。
3、文本中的插圖拋之不用,太多的課件流于形式。
4、評價語言不豐富,不貼切。
5、識字、寫字訓練很少拿入設計環節。
各位老師,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構建充滿詩意的課堂,讓學生享受充滿詩意的人生,我們共同期待“古樹”開“新花”吧!
2.古詩春曉聽課記錄及評課范文
《春曉》春天是美麗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風景。
但更能打動詩人的卻是那喧鬧的春聲。當詩人在春睡中醒來,首先聽到的就是鳥的啼叫。
這“處處”都可聽到的清新婉轉、此起彼落、遠近應和的鳥鳴聲聲,是春天帶給詩人的歡樂。同時,更令作者癡迷的昨夜里的一場春雨。
在那靜謐的春夜里,紛紛灑灑的春雨會給人多少如煙似夢般的想象,而那落紅片片、綠意濃濃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該是多么的清新美麗,生動活潑。詩人就這樣用最為平易淺顯的語言,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們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平穩有力,表現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3.古詩春曉聽課記錄及評課范文
《春曉》春天是美麗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風景。但更能打動詩人的卻是那喧鬧的春聲。當詩人在春睡中醒來,首先聽到的就是鳥的啼叫。這“處處”都可聽到的清新婉轉、此起彼落、遠近應和的鳥鳴聲聲,是春天帶給詩人的歡樂。同時,更令作者癡迷的昨夜里的一場春雨。在那靜謐的春夜里,紛紛灑灑的春雨會給人多少如煙似夢般的想象,而那落紅片片、綠意濃濃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該是多么的清新美麗,生動活潑。詩人就這樣用最為平易淺顯的語言,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們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草》情景交融,重在詠物抒懷,是就榮枯生發,極力表現草的頑強生命力。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平穩有力,表現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4.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
小學古詩詞教學反思是一個很需要研討的問題,必須引起教材編寫、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一個是選材,是否合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否對古文字詞能把握。二是如何把古詩傳授給學生,需要把握那些重點。
達到什么程度。個人認為,這些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解決的。
在這個欄目也不適當。下面的文章可做參考。
小學生古詩詞教學反思 由于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離,學生們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內涵。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總結出古詩教學的幾點方法: 一、反復吟誦,陶冶性靈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吟誦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所以古詩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反復朗讀。
就朗讀的指導而言,應分三個階段進行。 初讀,感受詩意。
古詩的朗讀必須注重節奏和音律,要做到抑揚頓挫,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這些在初讀古詩時就應讓學生有所感受,使學生達到意會的程度。
精讀,加深理解。初讀是較為朦朧的理解,第二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呈螺旋式交替縱深發展。
品讀,深化理解。在這一階段的朗讀時要引導學生品味詩的關鍵詞句,理解詩的表現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描繪詩中的具體情景,感受詩歌的藝術力量,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簡而言之,反復朗讀是古詩教學中的主要方法,指導朗讀時必須要有目的(不是光把詩背熟),要循序漸進。既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
二、巧妙分析,理解詩意 1、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并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
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適當補充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煉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2、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容所圍繞的一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
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找重點詞句的方法,并將它作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譯”詩意的重點。例如《早發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離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的。
全詩采用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一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聲,不絕于耳;層巒疊嶂,夾道迎接。
好一幅長江三峽行舟圖啊!看來全是寫景,詩人是怎樣在寫景中抒發自己的感情呢?我們可以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再現這個意境。詩一開頭,詩人用一“辭”字,把告別白帝城時的氣氛寫得十分自然而親切,接著用“千里江陵一日還”相對照,表現了詩人輕松愉快之情。
猿聲用“啼不住”修飾,足見詩人心情的喜悅。而以“輕”飾“舟”,足見詩人心情的輕松。
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點染,詩人披霞乘舟,順江東下的鮮明形象便歷歷在目,其歡快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會進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適時拓展,提高能力。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
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一詩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的蝶和鶯,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
學習完這首古詩后,我采用以詩引詩的方法,讓學生把學過的《春曉》,課外畫一畫,學生在似曾相識的意境中,再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四、古詩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古詩教學中既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也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詩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駕馭全詩,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生命的東西”,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
教材入選的古詩多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程度而選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
5.如何設計小學古詩詞教學
新建一小 李小明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
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并板書課題。
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
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
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
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
對于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
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抓詩眼: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只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4)抓詩題: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么內容。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后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四、誦詩想象,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筑、繪畫、意。
6.一年級下冊(13課古詩兩首)觀課評課總體評價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教學評課模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