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借明月傳情的古詩
《玉階怨》【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關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把酒問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月》【唐】薛濤
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故人寄茶》【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漫興》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明月夜留別》【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江樓有感》【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帶傳情的古詩詞
《偶相逢/訴衷情》
年代: 宋 作者: 賀鑄
彩山涌起翠樓空。簫鼓沸春風。桂娥喚回清晝,夾路寶芙蓉。 長步障,小紗籠。偶相逢。艷妝宜笑,隱語傳情,半醉醒中。
《踏莎行·柳眼傳情》
年代: 宋 作者: 曾協
柳眼傳情,花心蹙恨。春風處處關方寸。朱簾卷盡畫屏間,云鬟半亸羅衣褪。
燕語鶯啼,日長人困。魚沈雁斷無音信。琵琶聲亂篆煙斜,寸腸欲斷無人問。
《惜奴嬌·風骨蕭然》
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
風骨蕭然,稱獨立、群仙首。春江雪、一枝梅秀。小樣香檀,映朗玉、纖纖手。未久。轉新聲、泠泠山溜。 曲里傳情,更濃似、尊中酒。信傾蓋、相逢如舊。別后相思,記敏政堂前柳。知否。又拼了、一場消瘦。
3.帶有“傳情”的古詩詞有哪些
《牡丹》《傷近者不見》《紅窗聽·淡薄梳妝輕結束》《踏莎行·柳眼傳情》《惜奴嬌·風骨蕭然》《牡丹》年代: 唐 作者: 薛濤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鑒賞“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別后重逢,有太多的興奮,亦有無限的情思。
面對眼前盛開的牡丹花,卻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墨,把人世間的深情厚意濃縮在別后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紅箋”,當指薛濤紙,是詩人創制的深紅小箋。
“淚濕紅箋”句,詩人自己進入了角色,讀來親切感人。“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為情人,筆觸細膩而傳神。
“巫峽散”承上文的怨別離,拈來宋玉《高唐賦》中楚懷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的故事,給花人之戀抹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擔心與情人的離別會象巫山云雨那樣一散而不復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極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難得和喜悅。
詩人把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意外地發現桃花源仙境和傳說中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聯系在一起,見《全唐詩》卷六九O王渙《惘悵詩》),給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紗,帶來了驚喜欲狂的興奮。兩句妙于用典,變化多端,曲折盡致。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兩句既以“馨香”、“不語”射牡丹花的特點,又以“傳情”、“彼此知”關照前文,行文顯而不露,含而不澀。
花以馨香傳情,人以信義見著。花與人相通,人與花同感,所以“不語還應彼此知。”
以上六句寫盡詩人與牡丹的戀情,末兩句,將詩情推向高潮:“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安枕席”于欄邊,如對故人抵足而臥,情同山海。
深夜說相思,見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這兩句想得新奇,寫得透徹。
此詩將牡丹擬人化,用向情人傾訴衷腸的口吻來寫,新穎別致,親切感人,自有一種醉人的藝術魅力。薛濤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
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后薛濤居于成都。
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后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度使時,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秘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于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制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后人仿制,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傷近者不見》年代: 唐 作者: 王建離人隔中庭,幸不為遠征。雕梁下有壁,聞語亦聞行。
天涯尚寄信,此處不傳情。君能并照水,形影自分明。
紅窗聽·淡薄梳妝輕結束[ 宋 ] 晏殊原文淡薄梳妝輕結束。天意與、臉紅眉綠。
斷環書素傳情久,許雙飛同宿。一餉無端分比目。
誰知道、風前月底,相看未足。此心終擬,覓鸞弦重續。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踏莎行·柳眼傳情》年代: 宋 作者: 曾協柳眼傳情,花心蹙恨。
春風處處關方寸。朱簾卷盡畫屏間,云鬟半亸羅衣褪。
燕語鶯啼,日長人困。魚沈雁斷無音信。
琵琶聲亂篆煙斜,寸腸欲斷無人問。曾協(?-1173)字同季,號云莊。
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南宋詩人。
著名宋朝官吏。曾肇之孫。
曾鞏之侄孫。 宋紹興年間,舉進士不第,以蔭授長興、遷嵊縣丞,繼為鎮江、臨安通判。
孝宗乾道七年(1171)知吉州,改撫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五四、五五),終知永州(今湖南零陵)。乾道九年(1173)卒。
善詩文。世稱“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纮、曾協、曾敦)。
《惜奴嬌·風骨蕭然》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風骨蕭然,稱獨立、群仙首。春江雪、一枝梅秀。
小樣香檀,映朗玉、纖纖手。未久。
轉新聲、泠泠山溜。 曲里傳情,更濃似、尊中酒。
信傾蓋、相逢如舊。別后相思,記敏政堂前柳。
知否。又拼了、一場消瘦。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4.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中“以聲傳情”的詩句是哪句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詩中“以聲傳情”的詩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作品簡介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夸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余韻無窮。
2、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5.借物抒懷的詩句
四、六言詩七首
1. 蘭
凈化多少心靈?
純潔多少生命?
淡淡一縷清香,
送來一簾幽夢。
2. 梅
回首萬里河山,
人冷地凍天寒。
白雪茫茫一片,
紅梅一枝獨艷。
3. 竹
虛懷千秋功過,
笑傲嚴冬霜雪。
一生寧靜淡泊,
一世高風亮節。
4. 菊
試問天下群芳,
誰敢笑我狂妄?
不為春華盛開,
卻為秋實怒放。
6.借物抒情有哪些古詩 借物言志有哪些古詩 分別列舉2個 急用
抒情詩 《錦瑟》——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風清》——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敘事詩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木蘭辭》——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賣炭翁》——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官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送別詩 《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思鄉詩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山水田園詩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飲酒》其五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懷古詩(詠史詩)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銷二喬。
《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過華清宮》——唐·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詠物詩 《詠石灰》——明·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題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墨梅》其三 ——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言志。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借聲傳情古詩詞(古人借明月傳情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