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形影神三首 陶淵明

            形影神三首原文: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三首翻譯及注釋

            翻譯
              人無論貴賤賢愚,都戮力勞心,操持經營,愛惜自己的生命。這種做法是實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極力陳述形影對此的抱苦含怨之辭,講述神辨析自然之理來開釋它們。關心此事的人們可以于此獲取普遍的道理。

            形贈影
            天地長久,永遠不會湮滅,山川走形,永遠不會變更。
            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的草木,雖然生命短暫,但它們卻擁有大自然恒久不變的道理:盡管冬霜使它們枯萎,然而當春天的露水降臨時,它們又會重新煥發。
            人類是所謂的萬物靈長,在生命這個話題上,卻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樣得到永恒。
            適才還在世間相見,可轉眼就去了另一個世界,永無歸期。
            對于這個大世界來說,走了一個人,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親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這只能引起無限傷感。
            我只是一個形體,沒有騰化成仙的法術,必然也會死去,這沒什么可懷疑的!
            希望你能聽從我說的話,得到了美酒,千萬不要推辭。

            影答形
            長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沒什么可說的了,但是衛護生命保持健康,也讓人很苦惱,沒有好方法。
            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侖山和華山這樣的仙境去學習養生之道,無奈路途遙遠不可通。
            自從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離,不管是悲還是喜,我們都一起承受。
            其實在樹蔭下暫時分開,而止于陽光下,我們也始終不離別。
            可是,這種形影不離也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形總有一日會滅亡,而影也會跟著一起黯然俱滅。
            想到身子沒了,但是名聲也沒有留下,實在是心情復雜。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見愛于后人,為什么不竭盡你的能力為之呢?
            酒雖然能夠消除憂愁,但是與此相比,豈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嗎?

            神釋
            大自然的造化,是沒有私心的,萬物自然生長,繁華而富有生機。
            人可以列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為神的緣故啊。
            雖然神與形和影相異,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關系休戚相關,看到形與影如此為生命所困,作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說幾句話了。
            上古時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傳說活了八百歲,可是也會終結,再想留在人間實在不可能了。
            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是賢人還是小人,都難逃一死,死后沒有區別。
            倘若如形所說,每天喝點酒,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不能長生的苦惱,但是長期下去傷身子,說不定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減壽了。
            倘若如影所說,多做善事確實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嗎?又有誰來贊譽你的名聲呢?
            老想著這些事啊,實在有損我們的生命,不如順應天命,放浪與造化之間。
            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盡頭,那就到了。此外,不要為這些多慮了吧!

            注釋
            1.貴賤賢愚:泛指各種各樣的人。
            2.營營:原是形容往來不絕。忙碌奔波的樣子,這里指千方百計地謀求、惜生:愛惜自己的生命。
            3.斯:這,指代“營營以惜生”的人。惑:迷亂,這里作“糊涂”解。
            4.極陳:詳盡地陳述。
            5.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釋:開釋,排遣。
            6.好事君子:關心此事的人們。君子:對人的尊稱。
            7.其心:指這組詩所闡明的道理。
            8.長不沒:永遠存在,不會消亡。
            9.無改時:永恒不變。
            10.常理:永久的規律。榮悴之:使它開花與衰落。之:指草木。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們重新繁茂。
            11.謂人最靈智:是說人在天地萬物中最為尊貴、杰出。許慎《說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禮記·禮運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12.不如茲: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樣。
            13.適:剛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
            14.奄;忽然。靡:無,沒有。
            15.奚覺:誰會感覺到。無一人:少了一人。
            16.豈:猶言“其”,“豈不”的意思。
            17.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
            18.洏(ér):流淚的樣子。
            19.騰化術:修煉成仙的法術。
            20.爾:那樣,指死去。
            21.茍:草率,隨便。
            22.存生:使生命永存。《莊子·達生):“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
            23.衛生:保護身體,使人健康長壽。拙:愚笨,指無良策。
            24.昆華:昆侖山和華山,傳說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25.邈然:渺茫。
            26.子:您,指形。
            27.未嘗異悲悅:悲哀與喜悅從來沒有相異過,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28.憩(qì)蔭:在蔭影下休息。乖:分離。
            29.止日:在陽光下。
            30.黯(àn)爾: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
            31.五情:《文選·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劉良注:“五情,喜、怒、哀、樂、怨。”亦泛指人的情感。
            32.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總稱為立善。遺愛:留給后世的恩惠。
            33.胡為:為什么。竭:盡,謂盡力、努力。
            34.方:比較。詎(jù):豈。
            35.大鈞:指運轉不停的天地自然。鈞本為造陶器所用的轉輪,比喻造化。無私力:謂造化之力沒有偏愛。
            36.萬理:萬事萬物。森:繁盛。著:立。
            37.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
            38.以:因為。我:神自謂。故:緣故。
            39.君:你們,指形和影。
            40.結托:結交依托,謂相互依托,共同生存。
            41.安得:怎能。
            42.三皇:指古代傳說中的三個帝王,說法不一,通常稱伏羲、燧人、神農為三皇。
            43.彭祖:古代傳說中的長壽者,生于夏代,經殷至周,活了八百歲。愛:當是“受”字之訛,謂彭祖享受了八百歲高齡。《楚辭·天問》:“受壽永多,夫何久長?”王逸注:“彭祖至八百歲,猶自悔不壽,恨枕高而眠遠也。”永年:長壽。
            44.留:留在人間,不死。
            45.復:再。數:氣數,即命運。這兩句是說,壽長、壽短同是一死,賢人、愚人也并無兩種定數。
            46.日:每天。忘:指忘記對死亡的擔擾。
            47.將非:豈非。促齡:促使人壽短。具:器,指酒。
            48.當:會,該。為汝譽:稱贊你。
            49.甚念:過多地考慮。
            50.委運:隨順自然。
            51.縱浪:放浪,即自由自在,無拘無柬。大化:指自然的變化。
            52.無:同“毋”,不要。

            形影神三首賞析

            形神問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特別是老莊哲學中涉及形神關系的論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語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都表示了以神為主,以形為輔,神貴于形的觀念。同時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聯系,如《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即指出了形、氣、神三者對于生命雖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聯系,不可缺一。又如漢初推崇黃老思想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中說:“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這便是老莊哲學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然而,在佛教興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滅神不滅,靈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與陶淵明同時的沙門慧遠曾作《形盡神不滅論》、《佛影銘》以發揮此種理論,《佛影銘》中就說:“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意在宣揚神形分離,各自獨立的主張,這種對形、影、神三者關系的見解代表了佛教徒對形骸與精神的認識,在當時的知識界曾有過廣泛影響。慧遠就曾命其弟子道秉遠至江東,請深受佛教影響的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制銘文,以充刻石。陶淵明的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慧遠本人與淵明也有交誼,如慧遠曾于義熙十年(414年)在廬山東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講習佛教,他曾邀淵明參加,而淵明卻“攢眉而去”,可見他們在論學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對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顯的分歧。淵明對此的認識可以說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說明,陶淵明以為世間的凡夫俗子,不管貧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維持生命,其實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極力陳述形影的苦惱,而以神來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們的疑惑。他揭出“自然”兩字,以明其立論之根本。《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家學說也以取法自然為核心,由此可知陶淵明的思想淵藪。此組詩中他讓形影神三者的對話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體對影子說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萬古如斯,草木循著自然的規律,受到風霜的侵襲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潤而復榮,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過客,剛才還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來,而人們從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人。親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遺物,令人見了感傷不已。我作為形體又沒有飛天成仙的本領,你影子也用不著懷疑我這最終的歸宿,但愿聽取我的勸告,開懷暢飲,不必推辭,還是在醉鄉去尋求暫時的歡樂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體的話:想求長生不老來維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養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惱又拙劣的下場。一心一意要去昆侖山修仙學道,卻會發現此路的渺茫與不通。自從我影子與你形體相遇以來,一直同甘共苦,憂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樹蔭下,你就同我暫時分手;我若停在陽光下,你就和我不分離。這種形影相隨的狀況也難以永久持續,當我一旦離世,你便也不復存在。人死名也隨之而盡,想起此事便令人心憂如焚,五情俱熱。因而影勸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雖說酒能消憂,但同立善相比較,豈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闡釋:造化沒有偏愛,萬物都按著自己的規律成長繁衍,人所以能躋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豈不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們形和影雖然不相同,但生來就互相依附,既然我們結合托體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誠地說說我的看法:上古時的三皇被稱作大圣人,而今他們卻在何處?活到了八百多歲的彭祖雖力求長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間的生命,老的、少的、聰明的、愚笨的都將同樣走向墳塋,沒有什么回生的運數可以挽救他們。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憂,然如此豈不是反而促使生命盡快結束嗎?立善常常是人們喜歡做的事,可是當你身后,誰會加以稱贊呢?極力去思索這些事情難免喪害了自身,還是聽其自然,隨命運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縱情放浪,人生沒有什么可喜,也沒有什么可怕,當生命的盡頭來臨,那么就讓生命之火熄滅吧,不必再有什么顧慮了。

            在這三首詩中陶淵明表達了他的人生哲學,故此三詩對理解陶淵明一生的思想極為重要。據陳寅恪先生《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所述,淵明篤守先世崇奉之天師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觀為立論之本,既不同于魏晉時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晉時期的尊奉孔孟、標舉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淵明既接受了老莊的思想,又有感于晉宋之際的社會現實,于是創為一種新的自然說。《形影神》這組詩中就典型地體現了這種思想。故此詩不僅體現了淵明個人之哲學觀,而且對理解自曹魏末至東晉時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觀念的演變歷程有極重要之意義。按此說法,《形贈影》一首就是擬托舊自然說的觀點,并加以批評。其中主旨在于說明人生之短暫,不如自然之永恒,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對自然所抱的看法。持舊自然說的人又大多求長生,學神仙,而淵明詩中說:“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其抨擊長生求仙之術的立場明顯可見。同時魏晉之間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脫,以求在亂世中茍全性命,如阮籍與劉伶等人,故陶詩中也擬其說而有“得酒莫茍辭”的說法。

            《影答形》一首,則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對舊自然說進行的非難,并提出了對人生的看法。此詩首先指出長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責主自然說者的虛無荒誕,同時,以為死生無常,形影相隨,一旦離世,則形影俱滅,名同身亡。因而,他們主張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過精神上的長生來達到永恒,這種主張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的思想,以為人有美名則可流芳百世,萬古長存,因而不滿于以酒消愁的處世態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釋》一首即體現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及“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等語意在詆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說;“彭祖愛永年”以下六句則破除主舊自然說者的長生求仙與沉湎醉鄉之論。最后提出縱浪大化,隨順自然,使個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而無須別求騰化升仙之術,如此便可全神,死猶不亡,與天地共存。

            陶淵明主張冥契自然,渾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莊哲學,如《莊子·天地》中就說:“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時它是建立在德全與形全的基礎之上的,即強調了神與形與德(此詩中稱之為“影”)的一致。陶詩中對賢愚壽夭的等量齊觀也一本于《莊子》思想,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明了陶詩的主旨出于《莊子》。陶淵明在形神的認識上有一個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張,即他認為形神的相互依賴與一致,《神釋》中說“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都表達了這種觀點,這與稍后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的意見相近,范氏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神滅論》)又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同上)陶淵明可以說是范縝的先驅者,他對形神問題的看法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

            此詩在藝術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如形對影的贈言中說:“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正如一位主人請一位朋友來對酌而惟恐其推辭,后來李白《月下獨酌》中說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詩之意。又如寫影對形的說話云:“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因影子本身沒有行動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說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種不可實現的愿望而已。又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數語狀寫形影不離的情景,可謂維妙維肖。

            此詩的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無過多的修飾成份,如《神釋》中說:“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說明神為形體之主的道理,十分簡明有力。至如“縱浪大化中”四句,氣勢開闊,直出胸臆,而音調高朗,擲地可作金石之聲,故陳祚明就對此詩能作理語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論于剛健明快的詩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形影神三首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大約作于東晉義熙九年(413年),陶淵明當時四十九歲。陶淵明一般被認為是田園詩人,寫的都是田園詩。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田園詩只是陶詩的一部份,田園詩不足以概括陶淵明的詩,田園詩人也不足以概括陶淵明。陶淵明本人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不能肯定是形、影、神三者中的哪一種。從陶淵明的詩歌來看,陶淵明歸隱田園,在山水田園之樂忘懷生死,神所代表的態度似乎是主導,但陶淵明一生好酒,有飲酒行樂之意,又不能忘懷政治,形和影所代表的態度也是時時涌現,參雜其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影神三首 陶淵明

            魏晉

            長歌行 陸機

            閱讀(314)

            長歌行原文: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寸陰無停晷,尺波豈徒旋。年往迅勁矢,時來亮急弦。遠期鮮克及,盈數固希全。容華夙夜零,體澤坐自捐。茲物茍難停,吾壽安得延。俛仰逝將過,倏忽幾何間。慷慨亦焉訴,天道良自然。但恨功名薄,竹帛無所宣。迨及歲未暮

            魏晉

            仙人篇 曹植

            閱讀(300)

            仙人篇原文: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韓終與王喬,要我于天衢。萬里不足步,輕舉凌太虛。飛騰逾景云,高風吹我軀。回駕觀紫微,與帝合靈符。閶闔正嵯峨,雙闕萬丈余。玉樹扶道生

            魏晉

            嘆逝賦 陸機

            閱讀(310)

            嘆逝賦原文:昔每聞長老追計平生同時親故,或凋落已盡,或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而懿親戚屬,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不半在。或所曾共游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盡,以是哀思,哀可知矣,乃作賦曰: 伊天地之運流,紛升降而相襲。日望空以駿驅,節循虛而警立

            魏晉

            大墻上蒿行 曹丕

            閱讀(316)

            大墻上蒿行原文:陽春無不長成,草木群類,隨大風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獨立一何煢。四時舍我驅馳,今我隱約欲何為?生居天壤間,忽如飛鳥棲枯枝。我今隱約欲何為?適君身體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嘗?冬被貂鼲溫暖,夏當服綺羅輕涼。行力自苦,我將欲何為?不及君

            魏晉

            門有萬里客行 曹植

            閱讀(312)

            門有萬里客行原文:門有萬里客,問君何鄉人。褰裳起從之,果得心所親。挽裳對我泣,太息前自陳。本是朔方士,今為吳越民。行行將復行,去去適西秦。門有萬里客行翻譯及注釋翻譯  門前有客人從遠方萬里而來,問我是哪里人。我提起衣服去尋訪,果然找見

            魏晉

            詠懷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阮籍

            閱讀(307)

            詠懷八十二首·其三十二原文: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齊景升丘山,涕泗紛交流。孔圣臨長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來者吾不留。愿登太華山,上與松子游。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詠懷八十二首·其

            魏晉

            桃花源詩 陶淵明

            閱讀(332)

            桃花源詩原文: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

            魏晉

            情詩 張華

            閱讀(323)

            情詩原文:游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蘭蕙緣清渠,繁華蔭綠渚。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不曾遠離別,安知慕儔侶?

            魏晉

            嬌女詩 左思

            閱讀(291)

            嬌女詩原文: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鬢發覆廣額,雙耳似連璧。明朝弄梳臺,黛眉類掃跡。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嬌語若連瑣,忿速乃明集。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執書愛綈素,誦習矜所獲。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輕妝喜樓邊

            魏晉

            猛虎行 陸機

            閱讀(298)

            猛虎行原文: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饑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崇云臨岸駭,鳴條隨風吟。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為音。人生誠未易,曷云開此衿?眷我耿介

            魏晉

            善哉行二首 曹植

            閱讀(327)

            善哉行二首原文: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經歷名山,芝草翩翩。仙人王喬,奉藥一丸。自惜袖短,內手知寒。慚無靈輒,以救趙宣。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友在門,饑不及餐。如彼翰鳥,或飛戾天。

            魏晉

            吁嗟篇 曹植

            閱讀(301)

            吁嗟篇原文: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夙夜無休閑。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云間。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復存。飄飄周八澤,連翩歷五山。流轉無恒處

            魏晉

            己酉歲九月九日 陶淵明

            閱讀(337)

            己酉歲九月九日原文: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己酉歲九月九日鑒賞這首詩是

            魏晉

            詠貧士 陶淵明

            閱讀(305)

            詠貧士原文:凄厲歲云暮,擁褐曝前軒。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傾壺絕馀瀝,窺灶不見煙。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閑居非陳厄,竊有慍言見。何以慰我懷,賴古多此賢。詠貧士鑒賞此詩承《詠貧士·萬族各有托》中的詩句“豈不寒與饑”,先敘貧困饑寒之狀

            魏晉

            桃花源詩 陶淵明

            閱讀(332)

            桃花源詩原文: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

            魏晉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陶淵明

            閱讀(321)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原文: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時來茍冥會,宛轡憩通衢。投策命晨裝,暫與園田疏。眇眇孤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形跡

            魏晉

            和郭主簿·其二 陶淵明

            閱讀(324)

            和郭主簿·其二原文: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和郭主簿·其二注釋①清涼素秋節:漸進涼秋節氣②肅

            魏晉

            七哀詩三首·其三 王粲

            閱讀(335)

            七哀詩三首·其三原文: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七哀詩三首·其三翻譯及

            魏晉

            停云 陶淵明

            閱讀(302)

            停云原文:停云,思親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榮,愿言不從,嘆息彌襟。靄靄停云,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停云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有酒有酒,閑飲東窗。愿言懷人,舟車靡從。東園之樹,枝條載榮。

            魏晉

            擬挽歌辭三首 陶淵明

            閱讀(323)

            擬挽歌辭三首原文: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

            魏晉

            自祭文 陶淵明

            閱讀(318)

            自祭文原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雁于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

            魏晉

            悼亡詩三首 潘安

            閱讀(315)

            悼亡詩三首原文: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馀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

            <em id="r81i8"><label id="r81i8"><nav id="r81i8"></nav></label></em>
          5. <em id="r81i8"></em>
            <em id="r81i8"><ol id="r81i8"><nav id="r81i8"></nav></ol></em>
            1. <button id="r81i8"></button>

                  1. <div id="r81i8"></div>
                  2. <div id="r81i8"></div>

                  3. <button id="r81i8"><label id="r81i8"></label></button>
                  4. 东京热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