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首宋詞 朗誦用
青玉案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摸魚兒 辛棄疾 更能消幾番風雨? 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 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 畫檐蛛網, 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 準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 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 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 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 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冠, 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 猶未雪。 臣子恨, 何時滅! 駕長車, 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破陣子 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 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 沉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 教坊猶奏離別歌。
垂淚對宮娥。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相留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令 李煜 簾外雨潺潺, 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鳳凰臺上憶吹簫 李清照 香冷金猊, 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 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 千萬遍陽關, 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 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 從今又添, 一段新愁。
●聲聲慢 李清照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 驚濤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 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 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 尋郎去處, 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 遺蹤何,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塵土, 一分流水。 細看來, 不是楊花, 點點是離人淚。
2.
(1)本題是對側面描寫的考查.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從側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刻畫其它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性格、形象更鮮明;使文章更加生動和感人.“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愛讀辛棄疾詞的““這幾句詩鐫刻在我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是側面描寫,通過我受老師的影響,側面表現老師課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對”我“的激勵作用.(2)本題是對內容概括的考查,根據問題,找到相應的段落,逐條總結即可,在總結的時候尋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用自己的語言將詞語整理組合也可.仔細閱讀兩位老師,概括國文老師“國文教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代課的國文老師“他喜歡教白話文,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還有他們都講的與愛國有關的詩歌,可以明確相同點: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歌,詩歌的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采用誦讀,入情入心,學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發愛好文學的激情.不同:一個是國文老師,一個是代課老師;所講內容一古一今;一個情溢于胸,一個情滿雙眸.答案(1)側面表現老師課上的”入情入理“,突出了其對”我“的激勵作用.(2)相同:講的內容都是抒情詩歌,詩歌的作者都是愛國詩人,講課時老師都采用誦讀,入情入心,學生都深受感染,我由此激發愛好文學的激情.不同:一個是國文老師,一個是代課老師;所講內容一古一今;一個情溢于胸,一個情滿雙眸.。
3.適合一個人朗誦的唐詩宋詞,一定要是古代的詩詞
《八陣圖》作者: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草》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游子吟》 作者:孟 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望月懷遠》 作者: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春望》作者: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登岳陽樓》 作者:杜 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終南別業》 作者:王 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涼州詞》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早發白帝城》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烏衣巷》作者: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渭城曲》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塞》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出塞》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詠柳 作者: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閱讀宋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完成題目
小題1:軍旅 戰斗 小題1:從題材上看是寫軍營中的生活情景,(0.5分)看劍,聽角聲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場點兵,騎快馬,挽強弓等,(0.5分)這種種情境都極勇猛、雄健;(1分)從思想感情上看表達的是為國立功的雄心壯志,(1分)所以叫做“賦壯詞”。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內容的能力。根據“連營”以及“沙場秋點兵”分析出上片寫的是軍旅生活;根據“馬作的盧、弓如霹靂”分析出下片寫的是戰爭場面。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這首詞是以“軍旅戰爭”為題材,主要寫的是軍營生活,通過回憶戰爭場景來表現自己想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辛棄疾也想以此來撫慰他的好朋友陳同甫,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樣,所以無論從題材上還是思想上都是一手狀詞。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1.作者行走在溪邊,藍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連自己也在隨水中的流云移動。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來襯托溪水的清澈透明的。生動形象地呈現出溪水纖塵不染,透明見底的特點。(意對即可)
2.詞中寫自己“高歌”而問“誰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聞有人和,只有“空谷”中響起“清音”,表達了作者心境之孤獨、寂寥。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卻和者甚寡,作為一名馳騁疆場的抗金將領,卻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內心充滿了強烈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