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談談你所理解的唐詩宋詞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
作為唐代最為主流的文化——唐詩,則是中國詩壇的珠穆朗瑪峰,在小農社會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唐詩,是中國詩壇的長江、黃河,以廣闊的流域面積灌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國土。
據統計,全部唐詩,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詩五萬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術剛剛發明,印書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到底流失了多少根本無法估計。
唐代實行科舉,進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視。考進士要考詩賦,詩做得好就有飛黃騰達的可能,讀書人誰不想到這擂臺上一試身手?流風所及,連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養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來賦詩一首,有不少人甚至還留有詩集。
唐代,連政治、哲學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詩歌時代。唐代的詩壇,不僅詩多,詩人多,而且還挺立著一隊令后人肅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韓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個接一個登場的巨匠。
宋朝以后的詩人創作時,都極力想跳進他們的磁場,卻又無從著手;或是極力想跳出他們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來了,放聲一唱,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看看這胸襟氣度!在交通和通訊工具都不發達的古代,山那邊是什么樣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鄰的。
而這只有人充滿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著,不會有政治地震與任何外力來阻隔人相會的愿望,才能從容不迫唱出這樣的豪情。于是陳子昂來了,像巨人一樣挺立在幽州臺上,面對著無限的時間與無限的空間,如春雷炸響一樣高唱著“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多么悲壯的歌聲,像從歷史的深處騰出,不僅一聲就喚醒了永遠輝煌的盛唐詩,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審美的沖擊波!于是那一群氣勢磅礴的邊塞詩人來了,他們是盛唐的儀仗隊,顯示著盛唐的國威。王昌齡來了,高唱著戰地進行曲:“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于是高適來了,他的千古絕唱《燕歌行》如錢塘江潮一樣噴涌而來:“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于是岑參來了,這個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滿懷激情高唱著:“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這群邊塞詩人,或歌頌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一往無前的昂揚斗志,或訴說戰爭的艱苦和殘酷,都那么英姿颯爽,氣勢灼人。
因為他們是盛唐的詩人——盛唐詩壇的風云人物,噴發的是永遠震撼人心的邊塞英雄交響曲。終于,李白來了,他配合時代的最強音,以驚動千古的氣勢唱出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黃河滾滾狂濤向海里傾倒時才能找到的感覺。正是這個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超級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極一時的唐王朝終于釀出了“安史之亂”,這一場延續了八年的戰爭,把盛唐氣象一下掃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來了。
這個悲天憫人的詩人,雖然到“安史之亂”爆發那一年已經四十四歲,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義,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氣質。他用嘶啞的歌喉唱出來的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淚,是目睹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
于是韓愈來了。這位個性極強,想把盛唐氣象召喚回來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詩人,開創了一個奇崛險怪的詩派。
他大聲疾呼,用詩一樣的語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千古名言。顯示出想用地震的強力重新推出一個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來了,一出場就倔強地唱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堅韌,顯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個極有活力的存在。他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詩歌的風格淺切平易,與韓愈的奇崛險怪雙峰并峙,使唐詩呈現出又一個氣象萬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畢竟走上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詩也從中唐的再度繁榮跌進了晚唐的衰颯。
于是李商隱來了。他眼前一片朦朧,不知風從哪里來,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
他的歌聲是令人感傷的、低沉的,望著逐漸黯淡的黃昏,一唱一咽地低吟著:“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他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得意,可我們從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窮。唐王朝,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道輝煌,終于黯然熄滅了。
唐詩也以寒蟬一樣凄切的聲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韋莊站在南京古城墻上唱著:“江南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是在哀悼六朝的淪落,也是為唐王朝送終,為唐詩留下最后的嘆息。
唐詩結束的時候,它的影響卻剛剛開始。到唐代才終于定型的絕句,興起于盛唐的律詩,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人寫舊體詩,提筆就是一首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過,這是唐朝詩人鑄成了現成的模子,才使我們寫起詩來能這么方便。
宋、元、明、清這幾代的詩人,絕大多數或深或淺,或直接或間接都曾受到過唐詩的影響。且不說個人,就說較大的詩派和較。
2.談談對唐詩宋詞的體會
唐詩宋詞,古今之精華也,閑暇之時,若有一片詩,一闋詞相伴自是極樂之時。
詩詞所表達的情感、意境包羅萬象,吾一介女流,喜絕美、安靜、亦不乏些許憂傷的,如唐詩“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宋詞“丁香泣露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都不錯。
其實唐人寫詞亦佳,溫庭筠的《更漏子》中那句:“梧桐樹,三更雨,不到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便使人不由得心生愛意。南宋易安那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可堪絕筆。
都道“詩言志,詞言情”,其實不然,詩詞各有千秋,詩有小情小調,詞亦有豪情壯志。 詩詞歌賦,無論是豪放的美,還是厚重的美,無論是若隱若現的美,都是千年以來中華文化之最美。
( 望有助于君 子衿)。
3.談談你所理解的唐詩宋詞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
作為唐代最為主流的文化——唐詩,則是中國詩壇的珠穆朗瑪峰,在小農社會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是一個無法企及的高度。唐詩,是中國詩壇的長江、黃河,以廣闊的流域面積灌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國土。
據統計,全部唐詩,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詩五萬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術剛剛發明,印書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到底流失了多少根本無法估計。
唐代實行科舉,進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視。考進士要考詩賦,詩做得好就有飛黃騰達的可能,讀書人誰不想到這擂臺上一試身手?流風所及,連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養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來賦詩一首,有不少人甚至還留有詩集。
唐代,連政治、哲學都透著詩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詩歌時代。唐代的詩壇,不僅詩多,詩人多,而且還挺立著一隊令后人肅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韓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個接一個登場的巨匠。
宋朝以后的詩人創作時,都極力想跳進他們的磁場,卻又無從著手;或是極力想跳出他們的磁場,卻又無能為力。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來了,放聲一唱,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看看這胸襟氣度!在交通和通訊工具都不發達的古代,山那邊是什么樣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鄰的。
而這只有人充滿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著,不會有政治地震與任何外力來阻隔人相會的愿望,才能從容不迫唱出這樣的豪情。于是陳子昂來了,像巨人一樣挺立在幽州臺上,面對著無限的時間與無限的空間,如春雷炸響一樣高唱著“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多么悲壯的歌聲,像從歷史的深處騰出,不僅一聲就喚醒了永遠輝煌的盛唐詩,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審美的沖擊波!于是那一群氣勢磅礴的邊塞詩人來了,他們是盛唐的儀仗隊,顯示著盛唐的國威。王昌齡來了,高唱著戰地進行曲:“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于是高適來了,他的千古絕唱《燕歌行》如錢塘江潮一樣噴涌而來:“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于是岑參來了,這個渴望建功立業的詩人滿懷激情高唱著:“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這群邊塞詩人,或歌頌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一往無前的昂揚斗志,或訴說戰爭的艱苦和殘酷,都那么英姿颯爽,氣勢灼人。
因為他們是盛唐的詩人——盛唐詩壇的風云人物,噴發的是永遠震撼人心的邊塞英雄交響曲。終于,李白來了,他配合時代的最強音,以驚動千古的氣勢唱出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黃河滾滾狂濤向海里傾倒時才能找到的感覺。正是這個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超級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極一時的唐王朝終于釀出了“安史之亂”,這一場延續了八年的戰爭,把盛唐氣象一下掃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來了。
這個悲天憫人的詩人,雖然到“安史之亂”爆發那一年已經四十四歲,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義,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氣質。他用嘶啞的歌喉唱出來的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淚,是目睹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
于是韓愈來了。這位個性極強,想把盛唐氣象召喚回來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詩人,開創了一個奇崛險怪的詩派。
他大聲疾呼,用詩一樣的語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則鳴”的千古名言。顯示出想用地震的強力重新推出一個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來了,一出場就倔強地唱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堅韌,顯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個極有活力的存在。他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詩歌的風格淺切平易,與韓愈的奇崛險怪雙峰并峙,使唐詩呈現出又一個氣象萬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畢竟走上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詩也從中唐的再度繁榮跌進了晚唐的衰颯。
于是李商隱來了。他眼前一片朦朧,不知風從哪里來,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
他的歌聲是令人感傷的、低沉的,望著逐漸黯淡的黃昏,一唱一咽地低吟著:“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他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得意,可我們從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窮。唐王朝,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道輝煌,終于黯然熄滅了。
唐詩也以寒蟬一樣凄切的聲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韋莊站在南京古城墻上唱著:“江南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是在哀悼六朝的淪落,也是為唐王朝送終,為唐詩留下最后的嘆息。
唐詩結束的時候,它的影響卻剛剛開始。到唐代才終于定型的絕句,興起于盛唐的律詩,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人寫舊體詩,提筆就是一首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過,這是唐朝詩人鑄成了現成的模子,才使我們寫起詩來能這么方便。
宋、元、明、清這幾代的詩人,絕大多數或深或淺,或直接或間接都曾受到過唐詩的影響。且不說個人,就說較大的詩派和較有影響的。
4.談一談對唐詩宋詞的看法的作文
以前寫過一篇關于宋詞的文章,湊或看看吧!中華歷史源遠流長,華夏大地所醞釀出的文化更是光輝燦爛。
上古的詩經,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兩漢的駢賦,長安的詩,汴京的詞,大都的曲,還有那明清的小說,其中凝結了多少遷客騷人的心血,照耀了多少代文壇,更含蘊了漢的拘謹,唐的張揚,宋的精細,以及元的四海歸一。
宋詞更是其中的最佳代表。夏日的午后,捧一卷《宋詞三百首》,品一杯香茗,敞洋在詞絕美的意境中,這便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宋詞或許沒有駢文的華麗工整,沒有唐詩的韻律簡練,但宋詞卻能最好地將詞人的情感與事物本身相聯系。它不需要受字數與音韻的約束,形式上更是靈活多樣,比唐詩駢文更加平民化和大眾化,讓生活在最底層的民眾也能參與藝術,感受藝術。
柳七曾與歌妓船頭簪花寫韻,吟聽柳浪與黃鶯的對答。所以他的詞清新雋永,更深得民眾的喜愛,在當時更廣為傳唱,一時間火遍大江南北,無人不曉。
萬卷古今消永晝,一窗昏曉送流年。三百篇詞句在千年的落花風雨里塵埃落定。
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宋詞三百首》,聽一聽聲聲慢的傾訴,子夜琵琶的工商角羽,窗外有風透過湘簾,驀然間忘了今夕何夕。
5.對唐詩宋詞的理解
也許在那個年代,唐詩與宋詞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然而,作為一個后人,我頭腦中的唐詩與宋詞已是水**融再也分不開了。
從牙牙學語便開始一字一句地背唐詩與宋詞,都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儈炙人口的作品。可是一個小孩不會了解那么多,所以打開始接觸,唐詩和宋詞便牢牢地系在一起了。
唐詩標志著中國古典詩詞的高峰,初唐時期便有優秀的“初唐四杰”為詩呈現出新的面貌。于是在很短的時間,伴隨著唐的全盛,唐詩也到了這個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大放異彩的時期。
“盛唐之音”是謂為壯觀的,多種體裁的詩不斷涌現出來,很多詩都有種蓬勃向上的盛唐時代精神。眾人所知的便有李白與杜甫,都為這個時代涂上了絢麗而不退色的一筆。
中唐先期,陷入了盛唐后的空寂,然而后期,許多優秀的詩作又如雨后春筍,在歷史的詩篇上留下痕跡,到了晚唐,即便國家衰落,李商隱等人卻為唐詩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讓唐詩不隨時代消亡。不知何時開始,也許還在唐代,宋詞已在積極的文風中吸取營養了吧!于是,文學史上有了不同于詩的另一高峰——詞。
首先,嶄露頭角的大概是花間詞派,因《花間集》而名,詞風香軟濃麗,讓人陷入一種纏綿悱惻的詞味中,其中有溫庭筠情致幽遠的作品及韋莊清麗疏淡的作品,影響很深。詞的發展也是很快的,仿佛前一日人們在為繞梁不去的盛唐之音沉迷,而今晨詞已占領了高峰。
這當然與柳永、蘇軾等優秀文人分不開。然而,相比于唐代的眾多派別,詞僅被后人定為婉約與豪放兩派,一家可做兩派詞,這也使詞更加靈活。
詩與詞,唐詩與宋詞都是應運而生,值得后人百般咀嚼。王維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麗恬淡令人流連,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使人感傷,還有陸游用“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豪邁振奮人心,還有李后主的清冷小樓,一江悉緒;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蘇軾的大江東去;姜夔的波心冷月;李清照心中的梧桐細雨。
無不令人迷醉。
那么,就讓我迷醉在這唐風宋雨中吧。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談談你對唐詩宋詞詩歌意境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