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的草書字體
草書寫法如下: 宋,讀音是 sòng ,部首是宀部,筆順是點,點,橫折,橫,豎,撇,捺。
共7畫。有的甲骨文,將“宀”略寫成“入”形的、。
造字本義:名詞,古代富貴家族種在天井中央、象征家道興旺的神樹。 現讀作 sòng時,意思是:宋是一個姓氏;姓宋的歷史名人有:宋弘、宋湘、宋席文、宋彥德、宋克、宋美齡、宋慶齡等;宋是一個國家:春秋五霸的宋國;宋也是一個朝代;宋朝的開國皇帝為趙匡胤。
相關詞語有:宋朝、宋代、宋國 、宋儒、宋高宗、宋太祖、北宋 、南宋 、兩宋等。 擴展資料一、字形演變 文言版《說文解字》:宋,居也。
從宀,從木。讀若送。
白話版《說文解字》:宋,居所。字形采用“宀、木”會義。
讀音像讀“送”。 二、詞語解析 南宋:朝代名(1127—1279)。
自1127年北宋滅亡后趙構即位,至1279年帝昺赴海身亡國滅,共經歷一百五十二年。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
宋夏:一個非常漂亮的月季品種,她不同尋常的花朵顏色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或許可以用燃燒的橙色來形容。 宋城:在香港九龍荔枝角。
面積?6000平方米。仿北宋京都汴梁城(今開封)的建筑。
根據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于1979年建成。重現宋城舊貌,其西南還有五層古塔。
匡宋:指春秋時衛國的匡地與宋國。 燕宋:古國名。
宋杜:唐代詩人宋之問與杜審言的并稱。 趙宋:指宋朝。
因皇室姓趙,故稱。 出宋:宋代南方某些山居少數民族首領出歸朝廷者稱出宋。
宋亭:宋玉故宅中的亭子。 呂宋:菲律賓群島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島。
水宋:指南朝劉宋。 宋臈:三國時善歌的女子。
宋詞:宋代的詞。現存有1 300多位作者的20,000多首詞。
詞發展到宋代,不僅完全成為獨立的文學樣式,而且在意境、形式、技巧等方面都達到鼎盛時期,取得與詩抗衡的地位。以晏殊、晏幾道、周邦彥、李清照、吳文英為代表的精致細。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宋。
2.十首唐詩宋詞及不少于300字的賞析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雨霖鈴》 柳永(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鵲橋仙 》 秦觀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求初2詩歌賞析從唐詩300首挑出20首寫2篇賞析寫一篇也行,要保 愛問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
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
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
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 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
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
4.唐詩三百首的郵票用了幾種字體,分別為
第一枚李白的下江陵所用字體為草書,采用唐代書法家懷素書法作品集字;
第二枚杜甫的望岳所用字體為楷書,采用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書法作品集字;
第三枚白居易的琵琶行所用字體為篆書,采用說文解字中篆書集字;
第四枚李商隱的無題以卷起的古版書為外形,古版書為唐詩三百首注疏刻本;
第五枚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所用字體為行書,采用王羲之書法作品集字;
第六枚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所用字體為隸書,采用史晨碑集字。
點讀筆網上有賣的,288元
5.我要兩首宋詞,另加200到300字的賞析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簡析】這首詞著力用反襯法。上片渲染元宵節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一片繁華熱鬧景象;下片開頭,又描繪觀燈女子的盛裝艷服,笑語歡快的情景。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寫的主要對象,而只是陪襯。最后點出“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一位憂愁、孤獨、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熱鬧非凡的場景,是襯托燈火闌珊處的冷落;那笑語歡快的一群觀燈者,是襯托“那人”的寂寞孤獨。但是,作者描寫這樣一位孤獨者,用意何在?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評論說:“自憐幽獨,傷心人自有懷抱。”聯系作者身世看這首詞大約作于被罷職閑居期間,置身熱鬧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簡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300首草書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