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池 楊萬里里的名句
小 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分析】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他的詩意境鮮明,富有生活氣息。
此詩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
題解:楊萬里(1127—1206),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并稱“南宋四大家”。
注釋: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愛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
④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
⑤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的尖端。
今譯:泉眼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誦讀:
①內容淺析:詩人用清新活潑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初夏小荷花池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由衷熱愛之情。
②寫作特點:將蜻蜓擬人化,增添了詩的情趣。
2.《小池》中描寫夏天的詩句有哪些
《小池》中描寫夏天的詩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原詩: 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注釋: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上頭:上面,頂端。
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鑒賞: 此詩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將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
詩人簡介: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
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
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里。
在中國文學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四家”、“中興四大詩人”。他作詩25000多首,只有少數傳下來。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職廣東,發現惠、潮等州外皆無軍營,將士皆居城中,遂奏請同意,在所有諸路鄉間外砦蓋造廨舍營房,不準士兵遷駐城內。在惠州先后寫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如《白鶴峰》《游東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橋》《游豐湖》等,其中《游豐湖》是惠州西湖歷代名詩之一:“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及羅浮,東坡原是西湖長,不到羅浮便得休”。
其人其詩在惠州影響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賢祠。
3.人們經常在生活中用小池的名句贊美什么
照見妝容。
接天蓮葉無窮碧,點綴圓池亦可憐。《池蓮》完顏疇輕輕姿質淡娟娟,一時回首背西風。
不知何事苦匆匆, 聞歌始覺有人來,暮香分得小江天。多少綠荷相倚恨, 芙蓉向臉兩邊開。
《采蓮曲》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飄落殘紅,半縷輕煙柳影中。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亂入池中看不見。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曉來暗坼香風。水精欄檻四玲瓏。
醉里偷開盞面,風光不與四時同。兩情著意尤濃,映日荷花別樣紅。
《畫堂春》沈瀛荷花含笑調薰風。數點飛來荷葉雨,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荷才露尖尖角, 樹蔭照水愛晴柔【小池】 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