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宋詞三百首〉〉讀后感大全
唐詩宋詞三百首讀后感
許多中國人,都是在唐詩宋詞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么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意境中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蕩,或是春風飛揚,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陽晚鐘,又或許是田園林泉和詩酒流連。
翻開《唐詩宋詞三百首》,你應該會聽到江南淅瀝的雨聲,看到碧波上泊著的烏蓬船。青蓮居士當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帶給我同樣的震撼,一個是詩仙俠士,一個是愛國不惜生命的偉人,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們流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在杜甫“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纏綿俏麗中,我又感受到了詩人把這美如畫的情景描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給我們的是清雅秀麗的余韻。
“宛轉峨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幾句詩,不正是把那種感嘆時光無情的悲涼之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嗎?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對時光的不舍與感嘆融入了這一個個字中。
從留有濃濃墨香的唐詩宋詞中,我們還能讀到那濃濃的愛國情懷。它們也許是李后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嘆息;也許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又或許是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報國無門的情感。詩人任思想在伏案揮毫中狂舞,任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在紙上揮灑,留與后世的一代又一代愛國兒女久久瞻仰。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祖國擁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文化感到驕傲,我們現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詩之精華,學詞之涵韻,在這些令人浩氣長舒的詩句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2.我讀《唐詩.宋詞.元曲》有感 日記300字 必采納
輝煌燦爛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一個繁盛的唐朝,整個中華文明的精華,皆濃縮于唐朝的畫卷中。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么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和瑰寶。唐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
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唐朝是廣為人知的詩歌天堂,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其中把詩歸結于唐,也可看出唐朝在詩歌歷史上的地位與壟斷之勢。
而唐詩之所以如此高度繁榮,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唐代政治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自由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寬松環境、統治者的提倡、科舉詩賦取士、中下層士人活躍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從詩史的內在流變歷程看,《詩經》、《楚辭》、漢樂府和魏晉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而使得其在唐朝達到一個空前絕后的頂峰,給詩詞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絕佳環境,使唐詩如一顆燦然明珠,在中國文化史上熠熠生輝、艷壓群芳。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而《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作為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1/6 第一、所選的詩體式全面。
五言的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的古詩、律詩、絕句、樂府,均分門別類地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第二、所選詩的作者不勝枚舉。
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 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
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第三、所選的詩瑯瑯上口,易于成誦。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詠吟諧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黃發孩提,都能張口吟誦幾首這樣的千古絕唱。
第四、所選的詩取材廣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寫自然風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園風情的,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既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如杜甫的《兵車行》;也有表達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既有描寫歸家時的復雜心情,如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也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有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2/6 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
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
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唐詩的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
它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3/6 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通過品讀《唐詩三百首》,我感受到唐詩就像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它像老師,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時刻教導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每一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含義深刻,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品讀書中的古詩,能讓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唐代詩歌流派眾多,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派、邊塞派、韓孟派、元白派等,唐詩意象的選擇、攝取極為廣泛,舉凡社會生活、人物內心世界無不涉及,真實記錄了唐代。
3.唐宋詞讀后感
1.風亦起,心亦涼。
我以詞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在《宋詞》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鳥兒,去飛翔。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綿綿。
暮時點滴欲墜,朝間片片無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損?無奈又如何。
驀然回首,十余載又怎能與之相提并論,“三十功名塵與土”,那樣的豪邁。輕推窗臺,揀盡寒枝,寂寞沙洲。
渺渺無望的未來,融入淡淡的傷。雨里來去,潮漲潮汐,《宋詞》留下的——不變的深邃,永恒的唯美。
歷史的塵埃,你飽經風霜地走來,從此明白何以謂之“精煉”。也發覺自己實在渺小。
書籍是后備,或后衛,抑或是后盾,是支撐著前進的夢幻翼羽。邁著詞人的步伐。
我哪來詞人的胸懷?殊不知,陸游的“寂寞開無主”,涵蓋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抒發了多少離愁;蘇東坡的“生死兩茫茫”,飽嘗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發渺小。
只是沙粒,一念間便會被吹走,一念間又會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紛紛而至。
造就詞人的必須是內涵。我期待,去掀開帳幔,去挽起窗簾,繼續讀書,致使自己充實。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只有四句,二十八個字。其中:渭城,《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絕句里的樂府中說,“渭城在今陜西咸陽縣縣東”。
浥,《新華字典》說,“浥,沾濕”。陽關,《漢語小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說:“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詩三百首詳析》說,“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黨河之西”。
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沒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陽關,也是古代的地名。
除了兩個問題以外,這唐詩是我們都讀得懂的詩歌。渭城在今陜西咸陽縣縣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黨河之西。
提醒愛好格律詩朋友注意,咸陽,在長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陽縣縣東,所以渭城應該在咸陽和西安之間;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間距離甚遠。我的蘭州朋友告訴我,從上海到甘肅省的距離,等于從甘肅省全境由東到西(至陽關)的距離。
這有什么問題?就是從渭城到陽關十分遙遠,為什么西出陽關就沒有故人了呢?是因為陽關在當時唐朝的地盤,一路上有驛站(可以休息的賓館);西出陽關,進入西域,是出國了,是藩國(對唐稱臣的國家)的地盤,就沒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陽關無故人”。 劉老說:“唐代勢力極盛的時候,西面的邊疆遠遠伸到遠遠的亞細亞西部,長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頻繁的。
那時……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都設在如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當官人商賈他們離開長安西上的時候,人們就在當時首都的郊區的渭河旁做一番話別,當然也來點酒。
可以想象,當時的渭城是十分繁華熱鬧的,賓館酒樓侍陪歌妓,人來人往,柳樹成蔭,酒業十分發達,搬運工人眾多,小販當街擺賣,美女迎面走來。望著這喧鬧的城市,想著長途跋涉到了陽關,還要從那里過關西出到西域,實在對比強烈,感想頗多。
客主難免寫點詩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懷念,或表示贈別,也輸出了比如“君住長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劉老說:“在唐朝,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
所謂‘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詩》里,這類的贈別作品數量委實不容易統計。
但是為什么王維這四句能夠獨擅一代之名呢?……這樣的情景(我們前面說的——山頭老生注),在渭水河邊不知重復過多少次。到了詩人手里,就提煉成為一首辭意兼美的絕句來”。
山頭老生認為,我們當代格律詩應該寫出我們當代高中生能讀懂的詩歌,這里包括我們用平水韻和我們用新華字典韻寫作的朋友。這首詩只有四句,二十八個字,是一個在唐玄宗開元九年中進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還是個畫家,蘇東坡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王維寫的格律詩。
我們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進士的詩人)從前寫的直白格律詩,卻“就提煉成為一首辭意兼美的絕句來”,到我們現在還能讀懂,我們現在的格律詩難道要讓我們高中生都讀不懂嗎?真不可思議! 劉老說:“就提煉成為一首辭意兼美的絕句來”。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詩人的境界。
“辭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虛,不是比如把我們中學課本里已經知道的,現代格律詩先鋒的梁啟超先生說成是“梁任公”的風雅。梁啟超先生說:“余雖不能詩,然好論詩。
以為詩之境界,被千余年來鸚鵡名士(余嘗戲名辭章家為‘鸚鵡名士’,自覺過于尖刻)占盡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詩則已,若作詩,必為詩界之哥倫布、馬賽郎然后可。
猶歐洲之地力已盡,生產過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頭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為詩界之哥倫布、馬賽郎,不可不備三長: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后成其為詩。”
(摘自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啟超詩詞全注》)就是當代格律詩的境界。也許,“境界”,是詩人的思想修養:“意境”,也是詩人。
4.〈〈唐詩宋詞三百首〉〉讀后感大全
唐詩宋詞三百首讀后感 許多中國人,都是在唐詩宋詞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么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意境中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蕩,或是春風飛揚,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陽晚鐘,又或許是田園林泉和詩酒流連。 翻開《唐詩宋詞三百首》,你應該會聽到江南淅瀝的雨聲,看到碧波上泊著的烏蓬船。
青蓮居士當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帶給我同樣的震撼,一個是詩仙俠士,一個是愛國不惜生命的偉人,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們流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在杜甫“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纏綿俏麗中,我又感受到了詩人把這美如畫的情景描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給我們的是清雅秀麗的余韻。
“宛轉峨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幾句詩,不正是把那種感嘆時光無情的悲涼之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嗎?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對時光的不舍與感嘆融入了這一個個字中。 從留有濃濃墨香的唐詩宋詞中,我們還能讀到那濃濃的愛國情懷。
它們也許是李后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嘆息;也許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又或許是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報國無門的情感。詩人任思想在伏案揮毫中狂舞,任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在紙上揮灑,留與后世的一代又一代愛國兒女久久瞻仰。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祖國擁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文化感到驕傲,我們現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詩之精華,學詞之涵韻,在這些令人浩氣長舒的詩句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5.《唐詩宋詞三百首》讀后感
許多中國人,都是在唐詩宋詞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么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意境中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蕩,或是春風飛揚,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陽晚鐘,又或許是田園林泉和詩酒流連。翻開《唐詩宋詞三百首》,你應該會聽到江南淅瀝的雨聲,看到碧波上泊著的烏蓬船。
青蓮居士當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帶給我同樣的震撼,一個是詩仙俠士,一個是愛國不惜生命的偉人,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們流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在杜甫“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纏綿俏麗中,我又感受到了詩人把這美如畫的情景描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給我們的是清雅秀麗的余韻。
“宛轉峨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幾句詩,不正是把那種感嘆時光無情的悲涼之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嗎?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對時光的不舍與感嘆融入了這一個個字中。從留有濃濃墨香的唐詩宋詞中,我們還能讀到那濃濃的愛國情懷。
它們也許是李后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嘆息;也許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又或許是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報國無門的情感。詩人任思想在伏案揮毫中狂舞,任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在紙上揮灑,留與后世的一代又一代愛國兒女久久瞻仰。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祖國擁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文化感到驕傲,我們現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詩之精華,學詞之涵韻,在這些令人浩氣長舒的詩句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6.唐朝古詩讀后感300字左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秘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是征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衛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復。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跡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
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致,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并不平靜的心靈。
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
一切美好的詞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么和諧,那么執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云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秘而悠遠……我仿佛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仿佛要告訴我什么……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么。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恒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題。
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7.唐宋詞讀后感
1.風亦起,心亦涼。
我以詞人的步伐,留下串串足印在《宋詞》的世界里,我甘做一只鳥兒,去飛翔。今宵秋波澹澹,昨夜春雨綿綿。
暮時點滴欲墜,朝間片片無奈舟。失去,惘然,憔悴損?無奈又如何。
驀然回首,十余載又怎能與之相提并論,“三十功名塵與土”,那樣的豪邁。輕推窗臺,揀盡寒枝,寂寞沙洲。
渺渺無望的未來,融入淡淡的傷。雨里來去,潮漲潮汐,《宋詞》留下的——不變的深邃,永恒的唯美。
歷史的塵埃,你飽經風霜地走來,從此明白何以謂之“精煉”。也發覺自己實在渺小。
書籍是后備,或后衛,抑或是后盾,是支撐著前進的夢幻翼羽。邁著詞人的步伐。
我哪來詞人的胸懷?殊不知,陸游的“寂寞開無主”,涵蓋多少辛酸;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抒發了多少離愁;蘇東坡的“生死兩茫茫”,飽嘗了多少煎熬。而我,此刻便越發渺小。
只是沙粒,一念間便會被吹走,一念間又會被吹回。只是云朵,由水滴凝聚而成,又化作水滴紛紛而至。
造就詞人的必須是內涵。我期待,去掀開帳幔,去挽起窗簾,繼續讀書,致使自己充實。
2.《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只有四句,二十八個字。其中:渭城,《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1月出版)》在七言絕句里的樂府中說,“渭城在今陜西咸陽縣縣東”。
浥,《新華字典》說,“浥,沾濕”。陽關,《漢語小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說:“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通往西域的大道”;《唐詩三百首詳析》說,“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黨河之西”。
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沒有什么不了解的了。 渭城,是古代的地名,陽關,也是古代的地名。
除了兩個問題以外,這唐詩是我們都讀得懂的詩歌。渭城在今陜西咸陽縣縣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黨河之西。
提醒愛好格律詩朋友注意,咸陽,在長安(今西安)之西,渭城在咸陽縣縣東,所以渭城應該在咸陽和西安之間;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其間距離甚遠。我的蘭州朋友告訴我,從上海到甘肅省的距離,等于從甘肅省全境由東到西(至陽關)的距離。
這有什么問題?就是從渭城到陽關十分遙遠,為什么西出陽關就沒有故人了呢?是因為陽關在當時唐朝的地盤,一路上有驛站(可以休息的賓館);西出陽關,進入西域,是出國了,是藩國(對唐稱臣的國家)的地盤,就沒有那么舒服了,所以“西出陽關無故人”。 劉老說:“唐代勢力極盛的時候,西面的邊疆遠遠伸到遠遠的亞細亞西部,長安和西域的交通是頻繁的。
那時……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都設在如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當官人商賈他們離開長安西上的時候,人們就在當時首都的郊區的渭河旁做一番話別,當然也來點酒。
可以想象,當時的渭城是十分繁華熱鬧的,賓館酒樓侍陪歌妓,人來人往,柳樹成蔭,酒業十分發達,搬運工人眾多,小販當街擺賣,美女迎面走來。望著這喧鬧的城市,想著長途跋涉到了陽關,還要從那里過關西出到西域,實在對比強烈,感想頗多。
客主難免寫點詩文,或表示安慰,或表示懷念,或表示贈別,也輸出了比如“君住長江尾”的男女相思幽情。 劉老說:“在唐朝,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別詩。
所謂‘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迭歌之。……一部《全唐詩》里,這類的贈別作品數量委實不容易統計。
但是為什么王維這四句能夠獨擅一代之名呢?……這樣的情景(我們前面說的——山頭老生注),在渭水河邊不知重復過多少次。到了詩人手里,就提煉成為一首辭意兼美的絕句來”。
山頭老生認為,我們當代格律詩應該寫出我們當代高中生能讀懂的詩歌,這里包括我們用平水韻和我們用新華字典韻寫作的朋友。這首詩只有四句,二十八個字,是一個在唐玄宗開元九年中進士(公元722年,距今1281年,還是個畫家,蘇東坡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王維寫的格律詩。
我們古人(距今1281年中了進士的詩人)從前寫的直白格律詩,卻“就提煉成為一首辭意兼美的絕句來”,到我們現在還能讀懂,我們現在的格律詩難道要讓我們高中生都讀不懂嗎?真不可思議! 劉老說:“就提煉成為一首辭意兼美的絕句來”。這里的“意”,是意境,也是詩人的境界。
“辭意兼美”,不是故作玄虛,不是比如把我們中學課本里已經知道的,現代格律詩先鋒的梁啟超先生說成是“梁任公”的風雅。梁啟超先生說:“余雖不能詩,然好論詩。
以為詩之境界,被千余年來鸚鵡名士(余嘗戲名辭章家為‘鸚鵡名士’,自覺過于尖刻)占盡矣,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詩則已,若作詩,必為詩界之哥倫布、馬賽郎然后可。
猶歐洲之地力已盡,生產過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美洲——山頭老生注)及太平洋沿岸也。欲為詩界之哥倫布、馬賽郎,不可不備三長: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語句,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然后成其為詩。”
(摘自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梁啟超詩詞全注》)就是當代格律詩的境界。也許,“境界”,是詩人的思想修養:“意境”,也是詩人的修養;。
8.簡愛300字讀后感
同志、給你兩篇吧。
僅供參考哦、不可以直接抄,老師發現了PIA你!============================================================== 第一篇: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于斗爭、敢于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
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
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著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里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
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么《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
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里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 第二篇: 從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
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說創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
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于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
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說,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
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
然而,她并沒有絕望,她并沒有自我摧毀,并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不幸,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著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詆毀她,而且把她置于恥辱臺上示眾.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為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不久,簡.愛又陷入了愛情的旋渦.個性及強的她同樣保持著個人高貴的尊嚴,在情敵面前顯得大家閨秀,毫不遜色,對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從容面對. 同樣,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感到自慚性穢,同時對她肅然起敬,并深深地愛上了她。
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后來,簡.愛發現羅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現,毫不猶豫地離開了他,她對愛情的專一,讓我敬佩. 最后,簡.愛得知,羅切斯特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雙目失明.軀體嚴重殘疾,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時又妻亡財毀.簡.愛全身心的愛再次投入了他的懷抱。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個體現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 =================================================== THAT'S ALL。
9.宋詞三百首讀后感3000字
假期閑余,隨手翻閱了一本宋詞。翻開宋詞三百首,則為其中的細膩真摯所吸引,而不能自拔。詫異于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載。試想穿越千年的風云變幻,和古人吟詠著同樣的詩歌,感受著同樣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忽然想起一句話“其實時間是靜止的,流動的是我們自己”,似乎有悟。品讀宋詞,感覺他們真情涌動,真切如一縷縷微風,從古代飄到當今,而且還要繼續飄到未來;它們又象涓涓溪流,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間斷。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讀詞。喜歡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歡和蘇軾一起“把酒問青天”,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喜歡讀詞。柳永的輕輕訴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我深有同感;蘇軾那斷腸的“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凄涼滄桑,我聽后,會和他一起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愁”,仿佛感染了我的“愁”。讓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無論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總有兩件事我很喜歡做:一是能感動自己的,再則是能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一份感動的。所以讀細膩的宋詞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弦。
我喜歡蘇軾,他的豪邁是一種幾番大起大落后的徹悟;我還喜歡李清照,她的詞脫俗而清新,委婉而細膩……每每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總會覺得蕩氣回腸,感慨萬千;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當讀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先求解釋而光看字面,就能體會到琵琶聲的清脆婉轉;讀曹植的洛神賦時,單簧管讀到“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不用細想這句話的解釋,也同樣能體會到那種輕塵出俏的脫俗;讀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更會被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言所折服……
古詩在我看來是一種享受。品宋詞卻是一種心靈的溝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讀一個人。我喜歡那種從不知所云到有所領悟的境界。的確,我鐘愛著宋詞,但也有個小小建議:不要太過于鉆研它們的情感,會讓你走向“林黛玉”呀。但仍要說:“我愛宋詞!”
10.唐朝古詩讀后感300字左右急呀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秘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 “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是征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衛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復。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跡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
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致,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并不平靜的心靈。
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
一切美好的詞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么和諧,那么執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云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秘而悠遠……我仿佛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仿佛要告訴我什么……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么。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恒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題。
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唐宋詞簡釋300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