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答題:宋詞的特色與美感 (速求答案)
詞學極盛于兩宋,讀宋人詞當于體格、神致間求之,而體格尤重于神致。
以渾成之一境為學人必赴之程境,更有進于渾成者,要非可躐而至,此關系學力者也。神致由性靈出,既體格之至美,積發而為清暈芳氣而不可能掩者也。
近世以小惠側艷為詞致斯道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生,未窺宋賢門徑,何論堂奧!未聞有人焉,以神明與古會,而搜集擇其至精,為來學周行之示也。嘗選宋詞為小阮逸南馨誦習之資;大要求之體格、神致、以渾成為主旨。
夫渾成為遽詣極也,能循涂守轍于三百首之中,必能取精用閎于三百首之外,益神明變化于詞外求之,則夫體格、神致間尤有無形之沂合,自然之妙造,即更進于渾成,要亦未為止境。
2.本性體若太虛,無內無外,非來非去,什么意思
意思: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
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
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
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
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
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
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
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
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
我于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
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 如有疑問歡迎追問! 滿意請點擊右上方【選為滿意回答】按鈕。
3.既短又容易背的宋詞~~~~(10篇,當然越多越好)~~~~
憶秦娥十首 1 .言 志 志難挫, 鷹擊長空萬里闊。
萬里闊: 力挽北斗, 氣吞日月。 青山座座皆巍峨, 壯心上下勇求索。
勇求索: 披荊斬棘, 赴湯蹈火。 2 .少 年 天將晨, 雷聲滾滾震忠魂。
震忠魂: 傾灑熱血, 造福萬民。 熊肝虎膽尚鑠今, 捷報紛飛傳佳訊。
傳佳訊: 今日少年, 明朝偉人。 3 .中 年 天將午, 鵬程萬里任崎嶇。
任崎嶇: 文能降龍, 武能伏虎。 百萬壯士從天出, 奮臂為我擊天鼓。
擊天鼓: 摧枯拉朽, 勢如破竹。 4 .老 年 天將暮, 憑欄望斷天涯路。
天涯路: 日薄西山, 大江東去。 動如流水靜如玉, 天公勸我天邊住。
天邊住: 瑤臺一夢, 大徹大悟。 5 .送 年 北風寒, 北風南去何時還? 何時還: 才棄孤帆, 又登客船。
如煙往事成笑談, 神州億萬盡歡顏。 盡歡顏: 爆竹聲起, 又是一年。
6 .題芙蓉錦雞圖 歌聲淳, 閑卻梅花一曲琴。 一曲琴: 與君一別, 淚雨傾盆。
泉城舊事成煙云, 報曉雄雞待良辰。 待良辰: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7 .春泉小隱圖 天光寒, 鐵騎千里斗愚頑。
斗愚頑: 星河欲轉, 力挽狂瀾。 壯別泉城何時還? 齊魯英豪盡少年。
盡少年: 壯心所向, 一往無前。 8 .山雨欲來圖 乾坤重, 乾坤留下多少夢? 多少夢: 崢嶸歲月, 生死與共。
青山依舊傷別情, 百萬壯士從君令。 從君令: 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
9 .彭德懷 槍如林, 立馬橫刀盡忠純。 盡忠純: 戰鼓聲急, 吶喊聲頻。
將軍雄風何處尋? 歲月崢嶸展經綸。 展經綸: 足蹬大地, 手摘星辰。
10 .垓 下 歸天難, 殺氣騰騰劍光寒。 劍光寒: 力撥青山, 氣蓋中原。
欲渡江東卻無顏, 四面楚歌歌聲殘。 歌聲殘: 逐鹿問鼎, 恨地無環。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1)境界寥廓,氣勢磅礴,綺麗悲壯;景中含情,寄寓離別之情。
(2)遙想佳人在妝樓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邊駛回的船帆,還以為是我的歸舟呢。從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筆,進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歸之情。
(1)概括意境特點時用一兩個雙音節的形容詞即可。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生機勃勃等。
(2)此題考查的是詩歌的意境,它的答題步驟:描摹詩歌圖景——概括意境特點——表達作者詩情。解答提示:描摹詩歌圖景。
即用自己的優美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來。這里應注意幾點:①用自己的語言而非翻譯。
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語言應優美形象而非平鋪直敘。
概括意境特點。即用一句簡煉的話準確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景氛圍特點。
這里應注意的是:①一句簡煉的話。②概括意境特點時用一兩個雙音節的形容詞即可。
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生機勃勃等。馬致遠《秋思》的意境特點就是蕭瑟凄清。
因此,意境就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意”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境”和諧的統一。表達作者詩情。
即根據這首詩情景氛圍的特點,談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根據不同類別的詩確定作者詩情的傾向。
5.宋詞繁榮的原因,為何是宋代而非其他朝代
宋詞繁榮的原因。
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
宋初是令詞繼續發展和長調勃興的時期,晏、歐等詞家主要承繼南唐詞風,柳宗則大力創作長調,擴大了詞的容量。
北宋后期為詞的雅化時期。柳永將詞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滿。蘇軾進行了題材內容上的開拓,“以詩為詞”;周邦彥則主要在藝術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詞壇的兩個流派。
南宋詞風轉變,愛國志士感于亡國之痛,以詞抒發愛國思想與身世之感,趨于蘇軾一路。至辛棄疾,遂極大開拓了詞的境界,影響巨大,形成辛派詞人群體,豪放派得以確立。
姜夔重音律,格調騷雅,宋金形勢漸趨穩定之后,南宋后期詞人大多以姜夔為宗,刻意追求音律諧和、韻味悠長和形式精美,導致宋詞韻高和寡,無以為繼。
唐代皇帝的愛好與唐詩的興盛
一般都認為盛唐是東方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它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懷、刻意求新的獨創精神,締造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又一個光彩奪目的高峰,而唐詩無疑是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蜚聲四海,映照古今,其內容之廣泛,體裁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是歷代無法與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詩的起源,應該說是魏晉以來文風不斷轉變發展的結果,但唐詩的繁榮又確實得益于唐代統治者的“導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別是前期的皇帝幾乎都擅長詩賦,多有作品傳世。作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備雄才大略,同時也是一位寫詩高手。雖然他的詩宮廷味較濃,但他的示范作用影響了他周圍的文人學士,并進而影響了一個時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則天與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詩人,他們倡導宴飲賦詩,群臣應制,有時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長作應制詩的大臣,便很難參與朝會。到盛唐時期即玄宗、肅宗時期,也是唐詩最繁榮的時期,詩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高適、王昌齡的邊塞詩,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更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終將唐詩推向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高峰。
唐詩的繁榮,除皇帝愛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詩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導向作用。唐以進士科取士,應試者必須長于作詩,而這也就成為士人們獲取功名的正路,唐詩也因以詩賦取士而繁盛起來。高宗時,進士科加試“雜文”(詩賦),是以詩文茂美者入選之始。及至盛唐,詩賦取士更見推重,玄宗朝的進士及第或位極卿相者如張說、張嘉貞、張九齡等,都是精于詩賦的。唐朝的文官幾乎無一不是詩人,詩作數量之多實在驚人。清康熙時曹寅輯的《全唐詩》,所收詩達48900多首、作者達2300多人。應該說,這一數字雖然驚人,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詩人,世人仰慕詩人,詩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在這種社會導向下,許多文人學子都把追求詩“境”作為自己的理想,誦習詩賦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門磚。李白剛到長安時,因沒有什么名氣,便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晉謁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賀知章。賀看了他的《蜀道難》,揚眉贊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薦給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從此名揚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題為進士中舉之捷徑。有個叫魏萬的人,從河南跟蹤李白,奔波三千里,終于得到李白的《還山詩》一首,魏萬靠此詩居然金榜題名。我們從這里不難看出,社會的導向作用對唐詩的發展與繁榮有著何等的影響。
宋代的文人政治與宋詞的極致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這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
6.求宋詞5首
憶君王 北宋--謝克家 依依宮柳拂宮墻,樓殿無人春晝長。
燕子歸來依舊忙。 憶君王,月破黃昏人斷腸。
這首詞是懷念宋徽宗的,最早見于宋石茂良所著的《避戎夜話》。宋徽宗于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虜,過了九年的恥辱生活,死在五國城(今吉林省境)。
據楊慎《詞品》卷五云:“徽宗此行,謝克家作《憶君王》詞”,“忠憤郁勃,使人出涕”。清徐?在《詞苑叢談·紀事一》中轉錄了它。
謝克家是哲宗紹圣四年(1097)的進士,親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擄,在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中,寫下了這首忠憤填膺的詞,其凄涼怨慕之音,纏綿悱惻之感,溢于字里行間,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作品。 《長相思》(宋)王灼 來匆匆,去匆匆,短夢無憑春又空,難隨郎馬蹤。
山重重,水重重,飛絮流云西復東,音書何處通。 憶王孫-春詞-李重元 冷紅葉葉下塘秋, 長與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兩綢繆, 料得吟鸞夜夜愁。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于封閉的心態特征。
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游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后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
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為收束的特征。這一特征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譯文: 你柔軟光滑細膩的手,捧出黃封的酒,滿城蕩漾著春天的景色,宮墻里搖曳著綠柳。春風多么可惡,把濃郁的歡情吹得那樣稀薄,滿懷抑塞著憂愁的情緒,離別幾年來的生活十分蕭索。
回顧起來都是錯,錯,錯!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美麗的春景依然如舊,只是人卻白白相思得消瘦,淚水洗盡臉上的胭紅,把薄綢的手帕全都濕透。
滿園的桃花已經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閣,永遠相愛的誓言雖在,可是錦文書信靠誰投托。深思熟慮一下,只有莫,莫,莫!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綿書難托。
莫!莫!莫! 杵聲齊·古搗練子 砧面瑩,杵聲齊。 搗就征衣淚墨題。
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玉關西。 上片起二句從搗練的工具運思下筆,而字里行間自有搗練之人。
從“砧面瑩”的“瑩”字,可以想見,作為一位征人的妻室,搗練帛,作征衣,早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務勞動的一部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經被磨得如此光瑩平滑。從“杵聲齊”的“齊”字,則可以想見她的搗練操作之熟練,以及與同伴合作之協調,而那一記記有節秦的杵聲中,正傾注了她辛勞持家的全部心力,傳出了她憶念遠人的萬縷深情。
下面“搗就征衣淚墨題”一句,道破題旨,點明其搗練制衣的目的是寄與遠戍邊關的丈夫,而題寫姓名、附寄家書之際,一想到丈夫遠萬里外,歸期渺茫,生死難卜,今世今生,相見無日,不禁愁腸千轉,淚隨墨下。“淚墨題”三字,包含了一位失去家庭幸福的婦女的無限辛酸苦痛。
結末兩句與“搗就征衣”句緊相承接,從戍人的角度進一步加重了這幕悲劇的份量。句中的“玉關”,即玉門關,但此處非必實指,只是極言戍地之遠,也暗含班超上疏所說“但愿生入玉門關”(《后漢書。
班超傳》)及李白詩“玉關殊未入”(《塞下曲六首》之五)之意。 結末兩句采用了翻進一層的寫法。
這兩句先寫玉關之遠,再推進一層,寫戍人所地之遠,從而使上、下句間有起伏轉折之致,而且,每轉愈深,把這一家庭悲劇顯示得更其可悲,把悲劇中女主角的傷離懷遠之情表現得更深更曲。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這負載著她的柔情蜜意的征衣包裹,寄到玉關已要經歷千山萬水,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寄到遠玉關之西的戍人手中,就更遙遙無期了,更不知這包寒衣寄到時戍人是否尚人間。
這樣一個最凄慘、最殘酷而又可能出現的悲劇結局,正是長期籠罩她心頭的一片陰影、不敢去觸動而又時時顫抖的一根心弦,也正是她題寄這包征衣時淚墨難分的一個最痛楚的原因。
7.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江城子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難忘(wàng)。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bìn)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1],明月夜,短松岡。 [1](又有“斷腸處”一說) 編輯本段注釋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寧八年。
(2)十年:指結發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量”按格律應念平聲liá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 (5)孤墳: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其妻王氏之墓。 (6)“塵滿面”兩句,形容年老憔悴。
《江城子》 (7)幽夢:夢境隱約,故云幽夢。 (8)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軒:門窗 (9)顧:看。
(10)明月夜,短松岡:蘇軾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編輯本段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
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凄涼悲傷。
即使相逢也應該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
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8.尋唐詩或宋詞一首及其賞析,謝謝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者:辛棄疾
作者介紹:辛 棄 疾(1140 — 1207), 字幼安, 號稼軒,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生于金人占領下的原北宋地區, 21歲時在家鄉發動起義抗擊金軍, 后投奔南宋。由于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 他的抗金大志難以實現, 他只被安排做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 晚 年 閑 居 在 江 西 長 達 二 十 余 年。 壯 志 難 酬 的 辛 棄 疾 將 滿 腹 悲 憤、一 腔 忠 勇 都 寄 托 在 詞 中, 雄 渾 奔 放, 氣 勢 磅 薄, 繼 蘇 軾 之 后, 把 豪 放 詞 推 向 發 展 高 峰,與蘇軾并稱”蘇辛”。 他 的 一 些 抒 情 寓 意 的 詞 作 有 時 也 寫 得 委 婉 曲 折, 輕 松 流 利。
翻譯:元宵佳節的晚上,仿佛一陣東風吹來,催開了樹茂花繁,原來是焰火流光,在夜空中綻放千重繁華,又紛紛被風吹落,象一場不期而來的流星雨。寶貴的名馬,華麗的雕車,載著美麗的人兒駛過,香氣彌漫了整條街。蕭聲如歌,明月皎潔,時光悄悄流轉,整晚上花燈(魚燈、龍燈)都在綻放光華,美不勝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們一路上嬌笑俏語,帶著若有若無的幽香漸漸遠去。可是,她們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尋找、等待的那一個人還沒有出現。我的心充滿疲憊和失落,不經意一回首,卻發現她在那燈火寥落的地方靜靜地站著。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鑒賞:
第一層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轉,是愛情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層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達自己和詞中的女子一樣高潔自持、孤芳自賞、嫻靜高雅。不肯與當時的世風和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寧可一個人寂寞站于燈火闌珊處,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當權者湊熱鬧。
第三層意思:它表達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或者是一種哲理,這種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時間、空間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會因歲月、際遇、環境的不同而磨滅或忘卻。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這是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大事業家、大學問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結晶在文學意象中。他發現,偉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內在邏輯,而那種邏輯正在這晏殊的、歐陽修的、辛稼軒的三首詞三句話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是一種什么樣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風刮來,碧綠的大樹上,一片一片樹葉凋落。有一點迷茫,有一點凄涼。這是一種變化的意象,時序在變,物象在變,世事在變,心態也在變。遙遠的天涯路在眼中,無盡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執著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追求目標,而為之“不悔”,而為之“憔悴”。這里不僅有軀體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錘煉,甚至如王國維所說的可以“不悔”到這樣的地步,即是可以為追求和理想而“犧牲其一生之福祉”,寧愿下“煉獄”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說,尋找到方向對頭的道路,又執著地追求,經過千百勞作,必有所成,最終豁然開朗,求得“真”與“是”,從而將自己的發現匯流入真理之長河中去,這是何等的欣慰!
王國維在這里機智地活用了這一十分詩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節,游人如織,燈火如海,就在這樣的情景尋覓心里的理想佳人,當然難找,因此雖然千百度地尋尋覓覓,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驀然的一次回首時候,卻發現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佳人在冷落的燈火處。這是何等的歡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這種喜悅是一般人不容易體會到的,正如王國維曾經說過的:“夫人積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諸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賦之能力之發展,而此時之快樂,決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這是連南面稱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無法交換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