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敕勒川古詩
敕勒川,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
歌詞全文如下: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尤以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千百年來成為婦孺皆知的名句。
擴展資料: 敕勒川地理位置 敕勒川是一個地名,根據專家解讀,有不同說法。 第一種認為在山西的朔州,寧武一帶;第二種認為在內蒙古陰山地區,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頭昆都倫河流域;第三種認為在如今的內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頭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復興敕勒川文化。
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作品賞析 這首婦孺皆知的詩歌大氣磅礴,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描繪了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的青翠,無邊無際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籠蓋草原,微風吹拂,健碩的牛羊從豐茂的草叢中顯露出來,波瀾壯闊的場面充滿了蓬勃的生機。
讓人讀來心胸開張,情緒酣暢,油然涌出一股豪邁之氣。 這一首因為戰爭流傳下來的詩歌,最早使用鮮卑語演唱,因為斛律金是鮮卑人,后來被譯成了漢語。
這首古老的歌辭渾浩蒼茫,令人向往。后人有解釋為歌唱愛情,有人說是牧歌。
其實乃誕生于戰爭中的悲歌,有悲切悱惻,有慷慨激昂,留給后人無盡的遐想和迷惘。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敕勒川。
2.古詩敕勒歌是什么內容
敕勒歌北朝樂府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注釋]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簡析]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 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
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
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3.敕勒歌的古詩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
“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
穹廬是游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于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并且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4.敕勒川這首古詩詩句
您問的是《敕勒歌》吧。
敕勒歌——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5.敕勒歌的古詩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個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草低處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穹廬是游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于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并且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6.《敕勒歌》詩詞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
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
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
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于“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穹廬是游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于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
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我們并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里。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
此時,今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游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鮮卑族的統治中心最初在陰山下的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地臨山西北部邊境,公元315年鮮卑拓跋部在此建立代國)。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此建立北朝第一個政權--北魏,隨后該族勢力向南推移,于公元398年將都城遷至今山西大同(漢代平城),從此開始了北魏在此百余年的統治(公元494年遷都洛陽)。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敕勒歌》的作者相傳是東魏開國皇帝高歡的部將斛律金,公元546年東魏權臣高歡玉壁一戰(《敕勒歌》在此時誕生)時,鮮卑族在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的統治時間已近150年。
公元534年,高歡建立東魏(北魏由此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于次年即公元535年在今西安建都)后,自任大丞相,雖然將都城設在今河北臨漳縣的鄴城,但其統治中心仍在山西(高歡的大丞相府設在晉陽,其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在此近150年的時間里,敕勒族與鮮卑族大融合,共同生活在黃河以北以山西中、北部為中心這塊土地上。
公元546年,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在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帶頭作一首能表現鮮卑、敕勒族民族性質的歌曲。
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帶頭領唱,高歡也隨之附唱,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軍營中廣傳,留傳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