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研究的意義
在我看來《詩經》研究的意義可以這樣來講:
首先從詩經學上來講。詩經學即研究《詩經》的學科。由于原始文獻成書很早,所以后人不斷層累完成的著作可謂卷帙浩繁。慢慢形成了體系極為龐大的學科,其中解決了許多問題,但是提出了許多至今仍未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被發現出來,比如他的作者與創作地點、時代,甚至于其作詩之義都存在著各種觀點與爭議。并且研究成果也由于視野不寬、材料有限有許多的訛誤。現在的研究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利用舊的史料,或是根據近些年發現的新的證據,修正前人錯誤的觀點、提出更為貼切的看法、甚至于是提出鐵證將問題解決。
其次是作為其他學科的研究。
1.作為純文學上的,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同樣不容忽視,他的韻讀、用字方式都可以作為當時時代語言用法的代表;研究他的這些創作特點也可以與楚辭甚至是《老子》等同時代成書的文獻進行對比。
2.同時由于先秦時期文獻很少,而詩經之中又記載著許多方面的諸如禮制、歷史等的內容,可以作為研究先秦時代許多制度與史實、考古的重要資料;有諸如風俗、名物又可研究當時的風俗制度,各種名物諸如服飾,車馬等。
3.同時,《詩經》作為十三經之一,也是經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總的可以說其中包含的內容特別的多,極有研究價值,這里只是簡單的概述之。
2.詩經研究的意義
在我看來《詩經》研究的意義可以這樣來講:首先從詩經學上來講。
詩經學即研究《詩經》的學科。由于原始文獻成書很早,所以后人不斷層累完成的著作可謂卷帙浩繁。
慢慢形成了體系極為龐大的學科,其中解決了許多問題,但是提出了許多至今仍未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還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被發現出來,比如他的作者與創作地點、時代,甚至于其作詩之義都存在著各種觀點與爭議。并且研究成果也由于視野不寬、材料有限有許多的訛誤。
現在的研究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利用舊的史料,或是根據近些年發現的新的證據,修正前人錯誤的觀點、提出更為貼切的看法、甚至于是提出鐵證將問題解決。其次是作為其他學科的研究。
1.作為純文學上的,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同樣不容忽視,他的韻讀、用字方式都可以作為當時時代語言用法的代表;研究他的這些創作特點也可以與楚辭甚至是《老子》等同時代成書的文獻進行對比。2.同時由于先秦時期文獻很少,而詩經之中又記載著許多方面的諸如禮制、歷史等的內容,可以作為研究先秦時代許多制度與史實、考古的重要資料;有諸如風俗、名物又可研究當時的風俗制度,各種名物諸如服飾,車馬等。
3.同時,《詩經》作為十三經之一,也是經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總的可以說其中包含的內容特別的多,極有研究價值,這里只是簡單的概述之。
3.關于詩經研究的畢業論文選題
兩千年來,論詩者多矣。
各個方面皆論述頗深。重復老調子,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我建議你討論一下詩經與原始風俗問題,用人類學、風俗學、社會學眼光來解讀詩經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聞一多那代人開始的,相對其他話題比較新穎,涉及跨學科問題,做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很有意思。建議你先讀一讀聞一多《詩經》類著作,如《匡齋尺度》、《詩經通義》甲乙、《詩經新義》,或許能有所啟發。
后人從這個角度研究的也不少,翻出幾本典范,來讀一讀,看看除此之外能不能有新的視野和認識。只要有一點,一篇不錯的論文就可以出來了。
4.結合作品分析《詩經》語言特色
《詩經》語言的特點 《詩經》之所以能夠被孔子確定為語言學習的教科書,并流傳至今,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詩經》是典范的先秦漢語作品,有著非常顯著的語言特點. 能準確反映詩意的豐富的單音詞與甲骨文時代的語言狀況不同,周代的語言發展相對完善,用以表達豐富思想的語詞已經基本產生,《詩經》就是典型的代表.據楊公驥先生統計,《詩經》中共使用了2949個單字,如果按字義計算,大約有3900個單音詞(《中國文學》258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這些詞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會生活,從天象、動植物到飲食、服飾,以及表達思想情感的動詞、形容詞.因此,后來學者多以《詩經》為依據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謂的“《詩經》博物學”.對《詩經》所記載的動植物的研究比較有成就并對后來影響較大的是三國時吳人陸機,其著作《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是一部專門針對《詩經》中提到的動植物進行注解的著作.此后,對此進行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據近人胡樸安研究,《詩經》計有草名105個、木名75個、鳥名39個、獸名67個、昆蟲名29個、魚名20個、各類器物名300多個(《詩經學》,商務印書館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漸形成一套系統,其中見于《詩經》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畢”、“參”、“牽牛”、“織女”等名稱.此外《詩經》還有關于銀河的記載:“維天有漢(毛傳:漢,天河也),鑒也有光.”(《小雅·大東》)周代的農作物名稱比較完備,《詩經》對此也有集中反映.如“禾、秬、秠、菽、麥、糜、芑、瓜、瓞”等見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見于《大雅·綿》;見于其他詩的還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來牟、苧、苴、瓠、壺、匏、果臝、葵、韭、芹、蔥”等農作物名稱. 為了表達人的各種動作行為的情態,《詩經》對人的動作有較為細致的描寫,如表示手的不同動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攜、抱、抽、拔、搗”等詞. 《詩經》的句首、句中、句尾還經常運用一些語氣詞,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這些語氣詞的運用摹寫了詩人的說話語氣,加強了詩的語義表達,有的湊成音節,使詩句整齊,韻律和諧.如《大雅·生民》第三章連續使用兩個“矣”字,《大雅·綿》第七章最后幾句連續使用四個“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連續使用三個“之”字,讀來頗有韻味.《詩經》中使用的這些語氣詞,后來一直被人們寫詩作文所沿用.如宋洪邁所言:“毛詩所用助語之字以為句絕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爾、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容齋隨筆》五集)可以說,古代文獻中使用的最基本的單音詞詞匯在《詩經》中已經基本齊備了. 頗具特色的復音詞在《詩經》的時代,漢語復音詞還不是很發達,這一時期依然以單音詞為主,但從《詩經》的詞匯運用狀況來看,復音詞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據向熹《詩經詞典》的統計,復音詞大約有1000個.這些復音詞大多是在單音詞的基礎上構成的,包括了漢語復音詞的種種情況:合成詞、單純復音詞、重言詞.《詩經》中的合成詞名詞、動詞、形容詞都有,占據了復音詞的相當一部分,這些詞也大多被后來文獻所繼承.如“天子、君子、農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賓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復、安息、從事、傷悲、憂傷、勞苦、光明”等等.《詩經》復音詞中最為人們所稱道、對后來文人創作影響較大的是讀來瑯瑯上口、頗具韻律感的重言詞以及單純復音詞.據夏傳才研究統計,《詩經》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疊字,計有646次,涉及198篇(《詩經語言藝術新編》56頁,語文出版社1998年).大量使用重言疊字,以增強詩的形象性、音樂性,更好地寫景狀物、繪聲繪色地傳情達意,這是《詩經》語言藝術的突出特征.《詩經》復音詞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豐富的聯綿詞的使用.聯綿詞是由兩個音節構成一個詞素、一般不能拆開來解釋的詞,這類詞在聲音上往往具有雙聲或疊韻關系,在詩句中使用一定數量的聯綿詞,可以增強詩的音樂性,加強詩的感染力.《詩經》中的聯綿詞可以分為:(1)雙聲類.愛而不見,搔首躑躕(《邶風·靜女》).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關雎》).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鄭風·野有蔓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秦風·蒹葭》).(2)疊韻類.綢繆束薪,三星在天(《唐風·綢繆》).爾公爾侯,逸豫無期(《小雅·白駒》).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陳風·東門之枌》).春日載陽,有鳴倉庚(《豳風·七月》).(3)雙聲兼疊韻類.優哉游哉,輾轉反側(《周南·關雎》).伊威在室,蟏蛸在戶(《豳風·東山》).無縱詭隨,以謹繾綣(《大雅·民勞》).優游爾休矣(《大雅·卷阿》).這一特有的《詩經》語言,對后來的詩賦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如清洪亮吉所說: 三百篇無一篇非雙聲疊韻.降及《楚辭》與淵、云、枚、馬之作,以迄《三都》《兩京》諸賦,無不盡然。
5.研究《詩經》需要參考那些書目
你不能這樣問啊。太籠統了,你想想從那個角度寫?然后才好說啊。
看躇斌杰的《詩經與楚辭》吧,有介紹相關研究。目錄
上編 《詩經》
一 《詩經》作品選注
(一)周民族史詩
(二)農事詩
(三)燕饗詩
(四)戰爭徭役詩
(五)卿士大夫美刺詩
(六)愛情詩與婚姻詩
(七)其他
二 《詩經》研究參考資料
(一)總論
(二)《詩經》重點閱讀作品輯評
(三)《詩經》研究參考書簡介
下編 楚辭
一 “楚辭”作品選注
(一)《離騷》
(二)《天問》
(三)《九章》
(四)《九歌》
二 “楚辭”研究參考資料
(一)屈原生平事跡與評價
(二)“楚辭”作品簡評
(三)“楚辭”研究參考書簡介
參考、引用書目舉要
……
[看更多目錄]
另外有一本
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