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 靜女教案
《詩經氓》教案中學語文教學資源 → 語文教案 → 《詩經氓》教案2007-04-21 一 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粵教版《詩經》兩首(靜女,氓)教案1-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粵教版《詩經》兩首(靜女,氓)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6-06-09 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形式特點; 3領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詩經氓教案握藝術 人教必修2《詩經氓》教案-高中語文-高中一年級-教案中心|中國教師站人教必修2《詩經氓》教案-高中語文,教師站,高考,新課標,百萬資源,完全免費,無需注冊語文軒—— 《詩經三首》教案《詩經三首》教案 上傳資料來獲取下載點數 詩經氓教案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你值得擁有。
2.詩經·采薇(節選) 教案
《采薇》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
《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
《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
《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
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
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背誦最后一段。
3.詩經·采薇(節選) 教案
《采薇》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背誦最后一段。
4.九年級詩經兩首教案
1、詩經兩首課件《詩經》二首你了解《詩經》 嗎 關于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詩三百》.(板書)漢代以后儒家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關于詩。 類別:九年語文課件 大小:0 Bytes 日期:2009-12-28 [查看詳細]
2、《詩經》兩首說課《詩經》兩首說課一、說教材:1、教材簡介:《〈詩經〉兩首》是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單元教學重點旨在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的發展進程、思想感情及其藝術效果,提高學 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本次課將要學習的《關雎》和《蒹。 類別:九年語文說課 大小:8.00 KB 日期:2009-10-10 [查看詳細]
3、人教高中語文必修2說課 《<;詩經>;兩首》《<;詩經>;兩首》說課稿一、說教材1、教材簡析 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單元古典詩歌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詩歌可以說是高中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第一階段,基本反映上古詩歌的概況。單元內容包括:《〈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 類別:高中語文說課 大小:0 Bytes 日期:2008-04-11 [查看詳細]
4、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詩經》兩首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和藝術特色,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學會用正確的節拍誦讀古詩,學會初步鑒賞詩歌。(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寫”—“讀”—“賞”相結合的賞析過程,感受詩的美,積累鑒。
5.采薇的具體教案誰有啊
《采薇》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創作成就,積累文中出現的名句,品味中國古代經典的思鄉主題所反映出的內涵。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3、通過涵泳、美讀等方法的活動體驗,結合自己對家鄉的感受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從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脈絡。
4、通過小組討論形式,采用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集體品評文中優美的語段,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比較鑒賞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文本、編者、老師、學生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閱讀時細細品味“家”的涵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的種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聽,歷史的聲音從那頭傳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二、介紹?詩經?: 1、學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資料(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師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詩經》相關的知識 資料:?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500余年間的詩歌305部,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就稱為?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雅?、?頌?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劃分的。
?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 ?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有“正”的意思,雅詩多為反映貴族階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為西周早期的詩,共31篇;?小雅?多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的詩,共74篇。
?大雅?多為贊美詩,贊頌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小雅?多為怨刺詩,表達下層貴族牢騷不平的情緒。從風格上看,?大雅?雍容華貴,詩味不濃;?小雅?生動活潑,藝術價值較高。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賦、比、興。
“賦”:鋪陳敘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誦讀并感知課文: 1、讓一學生上臺朗讀,讀完后正音。 歲亦莫(mù)止 獫狁(xiǎn yǔn )之故 載(zài)饑載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來(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魚服 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學生小組討論,疏通語句,評點全詩。
(通過小組之間的協作,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明確: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年末。
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有家等于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不停地奔走,沒有空閑。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鮮嫩。
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憂悶。憂悶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饑渴交加實在難忍。
駐防的 地方總是沒有固定,無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經又老又硬。
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王室的 差事沒有盡頭,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誰來慰問。 第四章:那開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層層。
那駛過的 大車是 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 坐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一個月的交戰就有幾輪。 第五章: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又強壯。
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牙裝飾的弓和魚皮箭囊。
怎能不天天警戒,獫狁入侵,戰事十分緊張。 第六章:想起我離開家的 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
如今我在歸鄉的 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饑渴交加滿身疲憊。
我的心是多么凄涼悲傷,滿心的 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3、梳理詩歌的思路: 明確:第一章至第三章: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學生活動,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組交流,后展示本組的共同成果(每組準備兩到三處)。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討論活動,個性化閱讀) 3、拓展遷移。
回憶《詩經》中其他不同思鄉的作品。(學生活動,教師概括總結 《采薇》教案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6.【高分】急求人教版九年級(初三)語文【詩經二首】教案和說課稿
《詩兩首》之一的《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詩中的“鳥”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是悲壯的時代氛圍和“悲哀的詩人”(艾青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個性的深情流露。詩人借助鳥的形象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
詩中寫實和象征交織,描繪了土地、河流、風、黎明等鮮明意象來表達歌唱的豐富內涵。 《鄉愁》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眾多以鄉愁為主題詩篇中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戀歌。
詩人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種物象,并以時間的發展貫穿組合,概括了詩人深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教讀本課,應充分注重朗讀訓練,規范學生誦讀過程中的語氣、語調和停頓,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
擬采用整體感知、揣摩詩句、擴展評價的賞析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達到提高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賞析中,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陶冶性情。【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
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
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板書文題、作者)二、資料助讀 :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
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作。
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
他的抗戰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
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
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奏”。 示例:我愛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
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系?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
7.《詩經》中有哪些經典篇目
(1)《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 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 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 右筆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 《詩經。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費其實。之子于 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 子于歸,宜其家人。
(3) 《詩經?國風?鄴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 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 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 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 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 嗟洵兮,不我信兮! (4) 《詩經?國風?鄴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 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 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 人,母氏勞苦。
晛皖黃鳥,載好其音。有子 七人,莫慰母心。
(5) 《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綱衣。齊侯之子,衛 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瓤 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 敖敖,說于農郊。
四牡有驕,朱幘鑣鑣,翟 莽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 北流活活。施眾穢穢,鱧鮪發發。
葭英揭 揭,庶姜孽孽,庶士有竭。 (6) 《詩經?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玫。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7) 《詩經。
國風?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中 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 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 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 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 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
行邁 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 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8) 《詩經?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 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 日不見,如三歲兮! (9) 《詩經?國風?鄭風?子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縱我不往,子 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縱我不 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曰 不見,如三月兮! (10) 《詩經?秦風。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 7K—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 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釆采,白露 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址。
(11) 《詩經?小雅?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 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 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 德音孔昭。
視民不佻,君子是則是効。我 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 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8.蒹葭的教案啊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領會詩的情感。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 教學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
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用詩歌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 。
我們談到《詩經》,就少不了要提到詩經六義。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其中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 《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
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對于《詩經》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宋代的朱熹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
用我們現在的話通俗一點解釋就是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烘托。 三.朗讀欣賞 - (一)聽錄音播放 要求學生: 1.找出韻腳字 2.給生字注音 (二)教師指導 (三)配樂,讓學生朗讀 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四.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詩中重點詞語。 2.學生發揮聯想想象,談談第一節詩的大意,再現詩的美麗畫面和優美意境。
3.教師點撥(詩歌大意投影顯示) 五.分析詩歌 問題1:剛才我們聽了課文錄音,并且又配樂朗讀了這首詩,應該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學談談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
追問:詩人為什么迷茫憂郁感傷呢? 明確:渴慕傾心于伊人,執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問題2:詩歌中哪一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明確:“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一些詩句都 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 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問題3: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明確: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總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
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追問:本詩要歌詠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傷情懷,然而卻先先言它物,先寫景,以景襯情,這屬于《詩經》的哪一種表現手法? 明確: 起興手法。
和“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一樣,都是寫景起興。 問題4:這首詩一共三節,大家比較一下這三節詩,看能不能發現什么特點? 明確:二三節詩是第一節詩的反復,只在押韻的地方換了幾個字而已。
這是一種重章疊唱的方法。《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的方法來抒發感情,我們現在的詩歌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追問:采用重章疊唱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
9.語文九年級下冊書中第24課《詩經》兩首的課文
【關雎】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參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輾轉反側⑩。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參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蒹葭】 蒹葭蒼蒼(1),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2),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3), 道阻 且長。
溯游從之(4),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 白露未晞(6)。
所謂 伊人, 在水之湄(7)。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8)。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10), 白露未已(11)。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12)。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13)。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沚(14)。
10.《詩經》的“六義”是什么
《詩經》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305篇詩歌。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所謂《詩經》中的“六義”,是指“風”、“雅”、“頌”、“賦”、“比”、“興”。
這六種稱謂早在先秦時就已經出現。《周禮?春官》中記載:“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毛詩序》明確提出“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一般而言,“風”、“雅”、“頌”是指《詩經》的分類和內容體裁,“賦”、“比”、“興”是指《詩經》的二種表現手法。
另外,“風”、“雅”、“頌”又是按不同的音樂分的。宋代鄭樵《通志序》中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