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詩歌鑒賞的論文
虞美人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徐州人。曾存詞集,已失傳。
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雖然存量不豐,但是李煜已可以憑這些不朽詞作流傳于文壇了。
李煜的詞可分為兩個階段兩種風格,初期他的詞作極盡綺麗奢華之能事,可以說是柳永等人柔詞風格的始祖,但是當他淪為亡國之君被軟禁之后,李煜的詞風大變,此變并非形式之變而是內涵之變。這首《虞美人》便是作于他被囚之時,也是這種變化最顯著之作。
整首詞可分為兩段鑒賞,前三句為首,末一句為尾。且看前三句,“春花秋月”,單是這四個字已足可引發多少詞人的無限遐思了,但是在此詞首句卻直言到“何時了”,并用“往事知多少”來表達了對現時美景的不屑。
次句先言“小樓”再憶“故國”,即便是報春信的東風,對于身在孤狹小樓身受軟禁的作者也不過是掠過心尖的一絲寒意,更是讓他有了“不堪回首”之念。既思起故國,自然想起當年“雕欄玉砌”的華美宮室和秀美“朱顏”,故國無恙可嘆物是人非,怕是自己終生也無福消受了。
前三句中,作者眼觀美景思及己身,心中不免油然而生亡國之嘆感慨之悲,但是仔細的分析李煜所思所念,卻盡是當年避居江南割據一方之時的奢靡享樂,他所惆悵的并不是國破家亡,而是無法再享紙醉金迷的榮華。一個亡國之君身處桎枯之中感悟的不是失國之痛卻是這些東西,李煜確實不是做國君的材料,若不是他在文藝上的天賦,怕是可與劉禪比肩了。
且不論他的思緒是否符合為君之道,此詞的最末一句可說是千古絕唱,此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涌而出的憂郁之中。
同是以水喻愁的詩句,劉禹錫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于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
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于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對于李煜此人,作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敗,但是作為文學家他卻得到后世景仰,正如后人的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
由李煜,我所想的卻是政治與文藝的關系。李煜的詞,絕少有憂國憂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講求詞的本身的美感,斷不會為強言國事而打破詞韻平仄(這也是我不喜辛詞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詞篇篇美侖美奐,都是藝術上的精品。
這種思想便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才應該是藝術者的最高理念。文為什么一定要“載道”呢?藝術的歷史遠比政治要早,人類尚在朦朧時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達情感,說藝術出現是為政治服務那完全是狡辯。
藝術的作用應該是表達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現代表著人性丑惡的政治,如果要在藝術中強加上沉重的主題,這“藝術”已不是藝術,而已淪為了丑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詞里通篇是悲亢亡國之痛或是感慨不能與天下爭,那么今世藝術史上的李煜,就不過是一個三流的愛國詞人罷了。
這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兩年后寫成的。相傳他作此詞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復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賜酒將他毒死。
作者能詩能畫,只可惜政治上無所成就。本是一國之君,只因一個黃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個“肉袒以降”成為一介階下囚。
七夕之夜,看汴京車水馬龍,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嘆道“問君能有幾多愁?”?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是作者慨嘆時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宮里浮華生活使他不思進取。
“往事知多少”長嘆一聲,開始回憶往事的美好。李商隱有詩云“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只為慨嘆去日美好,來日不多,美好的往事只能成為追憶,當時卻只是惘然虛度。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陸游《釵頭鳳》)冰涼的東風吹破寄身的小樓也吹破作者思舊的美夢。
七夕之夜,正是群星閃爍,人間歡笑何多。離開金陵(南京)來到汴京(河南開封),昔日貴為一國之君,而今只有抬頭看看天下共有的一輪明月,思念故都。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思鄉的人的詩詞中總因月而起思鄉之情。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蘇軾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李煜的“月明中”與以上二人不同,李白是瀟灑,蘇軾豪放而豁達,李煜剩下的只有凄清與無奈。
他鄉與故鄉,可能唯一相同的只有月亮。故國只能回映在汴京的月面。
2.下列詩句中引發議論的是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這兩句都是起興句。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是說氓和女主人公都非常年輕,他們都享受著愛情的甜蜜。但是,女主人公馬上告訴我們“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女主人公的經驗之談——不要過分迷戀對方——女主人公把自己比作鳩,把氓比作桑葚——因為鳩對于桑葚來說是主動者,桑葚對于鳩來說是被動者——所以,“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葚(氓)是被動者,相對于鳩來說,是可有可無的;而鳩(女主人公)是主動者,相對桑葚來說,是只可有,不可無,因為她太愛氓了——桑葚終有一天被吃完……桑葚被吃完之時,從一個角度去看,是“鳩”離開了“桑樹”,但從相反的角度看,卻是“鳩”被“桑樹”遺棄了……。
3.議論李白詩歌中的豪氣 800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豪放不羈的文學巨匠數不勝數,陸游、辛棄疾的詩詞里充滿了愛國激情,蘇軾的作品更是談古說今波瀾壯闊。
然而李白的詩歌卻以一種社會形態和個人感懷為主,很少直接涉及政治主題而旨于將人們心靈最深處的某種純真的性情喚醒,更可以認為是他在用自己狂放飄逸、特立獨行的詩人氣概感染人們,激勵人們;以憤怒的感情,揭露社會黑暗,鞭撻腐朽勢力,慷慨昂揚,情緒激憤;以巧奪天工的彩筆,描繪雄偉壯觀、波瀾壯闊的自然景象;以磅礴的筆姿,描寫壯偉的事業,寫出一幅幅鼓舞人心的生活畫面;他筆下的英雄人物大都果敢堅強,驃悍英勇;他滿懷激情地歌頌為親報仇和俠客的壯烈俠義行為。這些詩篇,洋溢著雄奇壯麗之美。
“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
中有綠發翁。披云臥松雪。
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巖穴。
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
粲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
銘骨傳其語。竦身已電滅。
仰望不可及。蒼然五情熱。
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摘自《李太白文集》)前幾句寥寥數語,瀟灑得體的讓人身臨那種飄然若仙的感覺,構象宏偉,境界壯闊,氣勢浩瀚。
這正是李白詩歌陽剛之氣的突出特點。他的詩中情緒激憤昂揚,內容慷慨悲壯表現手法變幻多姿,因而形成恍惝杳冥,閃幻可駭的詩境。
而不畏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與胸襟豪邁、逸興遄飛的樂觀主義情緒,是貫串李白詩中的一條紅線。 用“專車風骨”來形容李白的詩歌藝術實在不為過。
據記載:“骨”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美學概念,是指文辭方面的美學要求,即在文辭表達上能達到境界完善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專車”一詞,語出《國語.魯語》,狀其人骨骼之龐大, 一節骨可裝滿一車。
“專車風骨”則比喻其詩構象宏偉,文辭很有氣魄。詩歌承載著文學藝術的靈魂,短短簡言能寫出世間最真摯的感情能道出世間最深刻的道理。
駕馭它的人則更應該有能承載寰宇的胸襟和氣魄。李白便是如此一人,李白在歷史上也深入過唐朝政治,生活在“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之間的文人多少會和政治扯上關系,然而就我們了解的李白來說,無論是詩歌還是其為人,很少有人會將其和政治扯上關聯。
歷史上不知道是否真有李白脫“御賜黃馬褂”離京城遠走這一說,但是就李白的詩歌,我們不難想象到他會有這樣的大氣手筆。相對來說,陸游、蘇軾的詩詞同樣陽剛十足卻多少難避個人得失之嫌。
詩歌如人,人有性詩也有性,李白喜歡登山涉水,各地壯游,遂使祖國的奇山勝水,了然于胸,而且他十分喜歡那種雄偉壯麗、使人胸襟開朗的廣闊景色。因此李白寫出的詩歌永遠是瀟灑放蕩,不受約束掩藏愁苦的,坦蕩蕩的胸懷里容納的是比天下還大的世界。
就拿七言樂府《蜀道難》為例。“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
《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文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繪行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
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
李白以山水來抒發胸襟,以胸襟容納山水,也正是它詩歌根源之所在,出發點和立意高在于度物于外,世事不盡而同,用佛家說法此人已經超然于物超然于心。雖然沒有這么夸張,但是古人有云宰相肚子能撐船,這種包容萬物的胸懷并非也只有宰相能有,到達這樣的境界,所發表的感悟必定是近若眼前遠在天邊的。
社會環境對李白也有不小的影響,由于現實的無比黑暗,權奸的得勢與猖獗,再加上詩的內容涉及到一些軍國大事,他的詩的批判鋒芒既不能不有所諱避,有所收斂,但其感情又不易遏制,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因之詞意閃爍不定,產生了惝恍迷離的詩境。他的那些詩之所以表現出“閃幻可駭”的意緒,這是因為詩人企圖把當時國家面臨的政治危機旗幟鮮明地揭露出來,然而又迫于黑暗腐朽勢力猖獗的形勢,心中不免不所顧忌,在詩中不能明朗地直率地表達內心的感情,于是吞吞吐吐,甚而以幻化的形式表現現實的生活內容和政治態度,遂產生了詞意閃爍、歸趣難求的現象。
博大卻充盈而不空泛,李白詩歌給人一種觸手可及卻又深不可測的感覺,他詩中表現的陽剛美,其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特點之鮮明突出,都是超出前人,獨步當代,后無來者的。因此,他把詩歌中的陽剛美,推到古典詩歌的最高峰。
(只供參考,不要全抄,你懂的……)。
4.對于中國古代詩詞中關于月的賞析議論
希望能幫上你忙
月夜憶舍弟
1.《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樓上的更鼓。
2、邊秋:一作“秋邊”,秋天的邊境。
3、長:一直,老是。
【韻譯】:
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
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
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
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總是無法到達,
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評析】:
詩作于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于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縈懷家國之情。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簡析】:
在思鄉人的眼里,故鄉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們因離亂也久已沒有得到他們的音訊,連想要寫卦信去都沒辦法,懷念之情一層一層遞進。
-----------月夜------------
2.《月夜》唐.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解】:
1、闌干:縱橫的意思。
【韻譯】:
夜半更深明月西掛照亮半邊人家,
北斗七星橫臥南斗六星也已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溫暖氣息,
還聽得春蟲叫聲穿透綠色的窗紗。
【評析】:
詩是抒寫感受大自然物候變化的,清新而有情致。這類詩是詩人對外界自然事物、氣候加以精細體察而萌發于心的一種敏感、靈感凝成的景象。詩的首二句是寫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闌干,暗隱時辰流轉;后二句是寫俯視,大地靜謐,夜寒料峭,蟲聲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構思新穎別致,不落窠臼,用語清麗細膩,妙然生趣。
----------月下獨酌-----------
3.《月下獨酌》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1、將:偕,和。
2、相期:相約。
3、云漢:天河。
【韻譯】:
準備一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
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一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里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愿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評析】:
原詩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一種復雜感情。
李白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此詩充分表達了他的胸襟。詩首四句為第一段,寫花、酒、人、月影。詩旨表現孤獨,卻舉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后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并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性格。
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極度凄涼。
5.議論李白詩歌中的豪氣 800
李白豪氣沖天的詩如下:
1. 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qiāng)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zhuàn)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lè),斗酒十千恣歡謔(xuè)。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jìng)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jiāng)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2.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
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3.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4.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5.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6.“以文字為詩 以議論為詩 以才學為詩”的具體內涵和三者之間的關系
以文字為詩“以文字為詩”,不僅指把散文的一些句法,章法引入詩中,也包含了對詩歌語言文字的鍛煉。“以文字為詩”在蘇軾和黃庭堅的具體的作品中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首先表現在蘇黃都有意識地在詩中加入一些散文句式
簡單說來,“以議論為詩”就是詩人對其主體思想、情感、認識、道理的直接抒發。
“以議論為詩”和“尚理”(嚴羽語)及“以文為詩”三個概念之間,有些人常常混為一談。如說“‘以文為詩’的實質便是言理入詩,或者說‘以議論為詩’”。(胡明《“以文為詩”和“以文字為詩”》,載《河北師大學報》1984.1)
其實,“尚理”和“以議論為詩”是聯系緊密卻又不能代替的兩個方面。“尚理”是指用詩歌表達“哲理”的內涵。它主要屬于內容的范疇;“以議論為詩”主要是指詩歌由傳統的以物象傳達情感,改變為直接議論的表達方式,它主要屬于藝術形式的范疇。“議論”的方式和“哲理”的內容,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都還屬于散文的功能,蘇軾等人將它們納入詩歌創作中,因稱“以文為詩”。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對宋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批評,幾成后人公認的綱領性批評。
“以才學為詩”一語最早見于宋代詩論家嚴羽的《滄浪詩話》:“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公,終非古人之詩也fo”?此語乃是嚴羽對宋詩創作的批評。而如果我們從中國詩史的角度來考察,則可以發現,宋詩特異于唐詩的的創作風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早在唐代就已經開始了,其開創者是“開詩世界”的杜甫,發展者為韓愈,而在晚唐這一環節中,則是杜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持續了很長時間的唐宋詩之爭造成了一種錯覺,仿佛宋詩與唐詩毫無共同之處,事實上唐詩從中唐開始就有向日后的宋詩演變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