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下語文《唐詩二首》原文
唐·杜甫《唐詩二首》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白話釋義: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云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干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后,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么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文章賞析:
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
2.古詩兩首詩意字義
古詩兩首之一:《石灰吟》【原文】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作者簡介】于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歷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注釋】(1)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2)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實指一千一萬.錘,錘打.鑿,開鑿.(3)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4)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譯文】(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中心思想】《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謙的一首托物言志詩.此詩因反映了詩人廉潔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膾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表達自己要和石灰一樣,不怕艱難、不惜犧牲、堅守清白,決心在艱苦中磨練,堅守清白,準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負.【作品鑒賞】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古詩兩首之二:《墨梅》【原文】吾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作者簡介】王冕(1287~1359)元末明初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梅翁等.諸暨(今屬浙江)人.王冕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注釋】(1)墨梅:用墨筆勾勒出來的梅花(2)吾:我.(3)吾家:因王羲之與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認為王姓自是一家,有句話叫“三百年前是一家”.(4)洗硯池: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5)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四種,如,清墨、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成的.(6)痕:痕跡.(7)清氣:清香的氣味.(8) 乾坤:天地.【譯文】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別人夸它的顏色好看,只要留下清香的氣味彌漫在天地之間.【中心思想】這首詩表面上是贊美梅花的精神,實際上寫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獻媚的胸襟氣質和堅貞純潔的節操.也是作者鄙視流俗,堅貞自守的高尚情操.【作品鑒賞】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顏色艷麗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
3.關于春夏秋冬的古詩兩首
(一)、描寫春天的古詩詞漢樂府古辭《長歌行》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唐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二)、描寫夏的古詩詞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三)、描寫秋天的古詩詞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績《野望》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劉禹錫《秋詞二首》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唐·杜牧《秋夕》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四)、描寫冬天的古詩和描寫冬天的名句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唐·李白《冬日歸舊山》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唐·李白《北風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高駢《對雪》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