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
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1、“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
2、“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于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
3、“頌”是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贊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
《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后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
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
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
擴展資料:
1、風: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
十五國風分別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風19篇、鄘(yōng)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
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檜即“鄶”kuài)、曹風4篇、豳(bīn)風7篇。
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賞析: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中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在《七月》中,我們看到了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
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斗爭,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
2、雅
《雅》是周王朝國都附近的樂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
《雅》為周王畿內樂調。《大雅》主要歌頌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厲王、幽王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貴族,謂高尚雅正等。舊訓雅為正,謂詩歌之正聲。《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74篇,創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厲、宣、幽王時期為多。《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于戰爭和勞役的作品。
3、頌
《頌》共有40篇。
對于《頌》的釋義,最早見于《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穎達《毛詩正義》說:“頌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詩集傳》說:“頌”與“容”古字通用。
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宗廟樂歌的特點。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頌的名篇主要有《清廟》、《維天之命》、《噫嘻》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詩經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詩經-國風
2.《詩經》的資料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共收錄詩歌305首,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 詩經封面
民歌,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是“五經”之一。《詩經》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詩經》表現手法上分為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 》、《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
有些詩,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于役 》、《衛風·伯兮》等表現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有些詩,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采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
你自己說的:“反正有關的都行”,我有選擇地粘帖了些
3.詩經的資料
從行數上來看,可以分為(絕詩)和(律詩);從字數上來看,可以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詩。若兩者兼顧起來,則可以分為(五絕)、(五律)或(七絕)、(七律)。
具體說明如下。
五絕:每句五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字。
五律: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七絕: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七律: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準確地說,格律詩還應包括排律。排律每首十句或十句以上,每句一般為五言。
詩通常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也叫古風,風格自由,可以換韻,平仄要求也不是很嚴格,字數可以不等。名家的有李白的《將進酒》,《行路難》,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杜甫的《三吏》,《三別》等。
近體詩也叫格律詩,風格嚴謹,有嚴格的韻和平仄的要求。按句的多少可分為4句的絕句和8句的律詩;按字數的多少又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每兩句詩稱為一聯。這樣,絕句就有2聯,律詩有4聯。需要注意的是律詩的中間兩聯(2,3聯)一定要是對仗的句子,否則就不是律詩了。
《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總的說就是 古體詩 近體詩 現代詩
4.《詩經》的簡介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在先秦被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到漢代,《詩》被朝廷正式奉為經典之一,才出現《詩經》的名稱,并沿用至今。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的形式。只是經過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樂譜和舞姿失傳,只剩下歌詞,就成為現在所見到的一部詩集。
《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風”包括二南(周南、召南)、邶、鄘、衛、王(指東周王畿)、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地區的詩歌,合稱十五國風,共160篇。“風”是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雅”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間歌謠。大雅全是貴族作品。“頌”分書刊號頌、魯頌、商頌、共40篇。“頌”大多是國君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中國古代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詩經》的熏陶。
《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人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詩經》的譯本,為這些國家的人們所喜愛。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詩經》在先秦被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到漢代,《詩》被朝廷正式奉為經典之一,才出現《詩經》的名稱,并沿用至今。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的形式。只是經過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樂譜和舞姿失傳,只剩下歌詞,就成為現在所見到的一部詩集。
《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風”包括二南(周南、召南)、邶、鄘、衛、王(指東周王畿)、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地區的詩歌,合稱十五國風,共160篇。“風”是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大多數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雅”分小雅、大雅、共105篇。小雅大部分是貴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間歌謠。大雅全是貴族作品。“頌”分書刊號頌、魯頌、商頌、共40篇。“頌”大多是國君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代文學影響很大。中國古代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詩經》的熏陶。
《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人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詩經》的譯本,為這些國家的人們所喜愛。
5.關于《詩經》的資料
詩經》 第一節《詩經》概說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
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最后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
產生的地域,約相當于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也就是黃河、長江、漢水、渭水流域的廣大地區。
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絕大部分已不可考。時代如此之長,地域如此之廣,作者如此復雜,顯然是經過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書的。
第二節《詩經》的編集 《詩經》的編集,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采詩”、“獻詩”、“刪詩”之說,透露了《詩經》作品來源和編定的一些消息。
采詩:周代朝廷采詩、獻詩以制作禮樂。班固《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動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東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
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這種采詩制度的目的是觀風察政。
獻詩:周代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諫。《國語·召公諫弭謗》:“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
公卿列士所獻之詩,既有自己的創作,也有采集來的作品。 附:刪詩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東漢王充《論衡·正說》:“《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其重復,正而存三百五篇”。刪詩說影響很大,至今有人堅持,但多數學者認為此說不確: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魯樂公演奏十五國風,名稱順序與今本是《詩經》相同。
當時孔子僅8歲。《史記》說孔子刪詩是在“自衛返魯”之后,但《論語》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詩”、“詩三百”。
春秋時期諸侯宴饗和出使,常賦詩言志,所賦之詩多為《詩經》。而賦詩言志之風,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
孔子曾罵過“鄭聲淫”,“惡鄭聲之亂雅樂也”。主張“放鄭聲”。
但現本《詩經》鄭衛民歌依然很多。可見,說《詩經》由他刪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
孔子對“詩”可能作過“正樂”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對“詩”的內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第三節《詩經》的分類 《詩經》按風、雅、頌分為三類,“詩”最初都是樂歌,只是由于古樂失傳,后人已無法了解風、雅、頌各自在音樂上的特色了。
風即音樂曲調,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國是地區、方域之意。
十五國風即這些地區的地方土樂。國風中,豳風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數產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東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的樂調。雅分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數篇目可能是東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層貴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
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音樂可能比較舒緩。周頌31篇,是西周初期的詩。
周頌不同于其他詩的體例,不是由數章構成,每篇只有一章。魯頌4篇,產生于春秋中葉魯僖公時,都是頌美魯僖公之作。
商頌5篇,大約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寫歌舞娛神和對祖先的贊頌,商部族的歷史傳說和神話。
第四節《詩經》的應用和流傳 一、賦詩言志: 《詩經》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廣泛流傳,《左傳》中大量記載了諸侯君臣賦詩言志的事例,他們以“詩”來酬酢應對,出使專對,以賦詩來表情達意。稱引“詩”句,來諷諫勸戒,評論抒情,在上層的人際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吳楚交戰,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
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
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春秋左傳·定公五年》) 齊慶封來聘,其車美。
孟孫謂叔孫曰:“慶季之車,不亦美乎?”叔孫曰:“豹聞之:‘服美不稱,必以惡終。’美車何為?”叔孫與慶封食,不敬。
為賦《相鼠》,亦不知也。(《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二、四家詩: 秦火以后,《詩經》以其口耳相傳、易于記誦的特點,得以保存,在漢代流傳甚廣,出現了今文的魯、齊、韓三家詩。
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魯詩出自魯人申培,齊詩出自齊人轅固,韓詩出自燕人韓嬰,三家詩興盛一時。
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古文“毛詩”晚出,在西漢雖未被立為學官,但在民間廣泛傳授,并最終壓倒了三家詩,盛行于世。后來三家詩先后亡佚,今本《詩經》,就是“毛詩”。
漢儒傳《詩》,使《詩》經學化,固然有對《詩經》的曲解、附會,但漢代形成的詩教傳統和說詩體系,不僅對《詩經》的研究,而且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古代《詩經。
6.詩經的簡介
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余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7.《詩經》創作背景及其大致簡介.
親,《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及江漢流域.《詩經》的作者的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內文,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