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柳永詞 詞又稱什么
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小唱等。
柳永簡介 生卒年不詳,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縣)人,世稱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稱柳七。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許。
柳永是北宋一大詞家,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擴大了詞境,佳作極多,許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調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實感人。
他還描繪了都市的繁華景象及四時節物風光,另有游仙、詠史、詠物等題材。柳永發展了詞體,留存二百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一百五十個之多,并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
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后世影響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有《樂章集》。
柳永生平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變,字景莊,后 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人稱“柳七”,祖籍河東 (今山西永濟),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 以儒學名,父柳宜,曾仕南唐,為監察御史,入宋后 授沂州費縣令,官終工部侍郎。
永少時流連于汴京, 在秦樓楚館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歷 荊湖、吳越。
景佑元年(1034)登進士第,歷任睦州 團練推官、馀杭令、定海曉峰鹽場監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終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晚年 流落不偶,卒于潤州(今江蘇鎮江)。
為人放蕩不 羈,終身潦倒。《宋史》無傳,事跡散見筆記、方 志。
善為詩文,“皆不傳于世,獨以樂章膾灸人口” (《清波雜志》卷八)。所著《樂章集》凡一百五十 馀曲。
其詞自成一派,世稱“屯田蹊徑”、“柳氏家 法”。《避暑錄話》卷三記西夏歸朝官語:“凡有井 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可見柳詞影響之大。
其詞對后 世詞家及金元戲曲、明清小說有重大影響。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
詞作極佳,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
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極富感染力。柳永一生都在煙花柳巷里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笙歌艷舞、錦榻繡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
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后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并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柳永的一生太倒霉。第一次赴京趕考,落榜了。
第二次又落榜。按說,補習補習,完全可以東山再起。
可不服輸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氣,由著性子寫了首牢騷極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鶴沖天》。發牢騷的柳永只圖一時痛快,壓根沒有想到就是那首《鶴沖天》鑄就了他一生辛酸。
沒有幾天,柳永的《鶴沖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反復看者,吟著,越讀越不是滋味,越讀越惱火。
特別是那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真是 刺到了宋仁宗的痛點上。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參加考試,好不容易過了幾關,只等皇帝朱筆圈點放榜。
誰知,當仁宗皇帝在名冊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時,龍顏大怒,惡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 方留戀處,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是什么派的
柳永 北宋詞人。
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樂安)人。
其生卒年未見史籍明載,據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跡新證》,約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學活動期間約略相當于仁宗朝(1023~1063)。
其年齒與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稱為柳七。
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又做過余杭令,昌國州曉峰鹽場大使,監督制鹽,因此深知貧苦鹽民的悲慘生活。
他的《煮海歌》說他們終年"周而復始無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驅妻逐子課工程,雖作人形俱菜色"。
他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多,只有兩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見其風格和他的詞完全不同。
他為后人所重視的,是他在宋詞方面的貢獻。他在這方面之所以有顯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風流倜儻的私生活有關。
據宋人筆記,他因在〔鶴沖天〕詞中說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為宋仁宗所不喜,說:"此人風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因此他屢試不中。直到他改名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進士。
按〔鶴沖天〕開頭說"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則此詞正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詞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這種似乎頹廢的牢騷是當時一般士大夫常有的習氣,連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說:"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世都無百歲,……忍把浮名牽系?"(〔易銀燈〕柳永的牢騷,正是從范仲淹那里來的。
又據說,因為仁宗對他的批評,他就自稱"奉圣旨填詞"(《藝苑雌黃》)。其實,他平日填詞,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親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輕時是個風流才子,喜歡為秦樓楚館的姑娘們和教坊的樂工們(演奏員)用當時的口語為她們填詞,寫出她們的心思。柳永大概沒有結婚,他死后沒有家屬為之營喪葬,由歌女們聚資為他營葬,因此他變成了一個傳奇人物;以后她們每年還為他舉行"吊柳會",《清平山堂話本》中的《江樓記》即是敷衍此事成為小說。
把柳永戀愛故事的傳說寫成劇本的,有元曲《錢大尹智寵謝天香》,關漢卿著,劇本說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結婚。從他的詞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則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詞史上的貢獻有兩個方面:其一,他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二,他用俗語填入詞中。
宋初詞宗《花間》,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開拓新局面。
試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時代,幾個大名家的詞集幾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應酬的壽詞〔拂霓裳〕、〔連理枝〕是中調外,幾乎全部是小令。歐陽修的《六一詞》,也絕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調子用得特別多,如〔漁家傲〕30調,〔玉樓春〕29調,〔蝶戀花〕17調,〔采桑子〕13調。
這些情況,都是符合《花間》和南唐的本色傳統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長調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樂章》名集,又在許多慢詞的調名上還注明宮調名稱,以指導樂器的演奏員按調奏樂。
如"正宮"、"仙呂宮"、"大石調"等。可見他不但提倡寫長調,而且著重證明長調也和小令一樣,可以入樂演唱;他的作品不僅是詩集而且是唱本,故名《樂章》。
和柳永約略同時的張先也寫了一些慢詞,但比柳永要少得多。《樂章集》中除少數當時流行的小令如〔玉樓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蘭花〕、〔蝶戀花〕等外,絕大多數是長調,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創的。
其最長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拋球樂〕也有 188字,這是以前所沒有的。自他開創了寫長調的風氣,后來蘇軾也寫〔戚氏〕、〔哨遍〕等長調。
柳永的〔憶帝京〕說:"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蘇軾的〔雨中花慢〕說:"算應負你,枕前珠淚,萬點千行。
"從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蘇軾受柳永的影響。世人論蘇軾詞稱他以柳永為輿臺(奴仆),不符合事實。
柳永的〔八聲甘州〕,"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曾被蘇軾評為"不減唐人高處"(《侯鯖錄》)。此詞上片"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即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所本。
下片"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即溫庭筠詞"過盡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詞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時相對繁榮安樂的社會環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寫歌女舞伎的閑愁別恨以外,也寫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騷,以及羈旅行役之苦。
在這些作品中描寫祖國的如畫的江山,真可謂"一洗綺羅香澤之態"。如〔滿江紅〕"暮雨初收",〔望遠行〕"長空降瑞",〔雨霖鈴〕"寒蟬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畫卷,讀之如置身大自然中。
至于他鋪寫都市風物之美,也可以使讀者眼明神旺。相傳金主完顏亮因為讀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動南侵之念,妄想"立馬吳山第一峰"。
柳詞〔望海潮〕稱"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
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又稱:"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關于柳永作品的評價,自宋以來即有分歧。各家評語有一點比較一致的,即認為他引用俗語,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題多與婦女有關,。
柳永是文人詞中什么派的代表人物
婉約派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詞人,婉約派創始人。原名三變,字景莊。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
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
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
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妓女捐錢安葬。
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有《樂章集》。
柳永的詳細資料
柳永(?-約1053), 北宋詞人. 原名三變, 字景莊.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屬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進士. 官屯田員外郎. 世稱柳七、柳屯田. 為人放蕩不羈, 終身潦倒. 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 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 創作慢詞獨多. 鋪敘刻畫, 情景交融, 語言通俗, 音律諧婉, 在當時流傳很廣, 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有名. 但作品中時有頹廢思想和庸俗情趣. 詩僅存數首, 《煮海歌》描寫鹽民貧苦生活, 甚痛切. 有《樂章集》。
柳永的詞
雨霖鈴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 安公子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 望幾點,漁燈隱映蒹葭浦。
停畫橈、兩兩舟人語。 道去程今夜,遙指前村煙樹。
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佇。
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 自別后、風亭月榭孤歡聚。
剛斷腸、惹得離情苦。 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 八聲甘州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2] 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3] 關河冷落, 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4] 苒苒物華休。[5] 惟水長江水, 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 望故鄉渺邈,[6] 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 何事苦淹留?[7] 想佳人妝樓颙望,[8]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9] 爭知我,[10] 倚闌干處, 正恁凝愁。[11] -------------------------------------------------------------------------------- 卜算子慢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
楚和登臨,正是幕秋天氣, 引疏砧,斷續殘陽里。 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
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 盡無言,誰會憑高意? 縱寫得,離腸萬種,乃歸云誰寄? -------------------------------------------------------------------------------- 采蓮令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月華收、云淡霜天曙。
西征客、此時情苦。 翠娥執手,送臨歧、軋軋開朱戶。
千嬌面、盈盈佇立, 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
貪行色、豈知離緒。 萬般方寸,但飲恨、脈脈同誰語。
更回首、重城不見, 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 笛家弄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花發西園,草薰南陌, 韶光明媚,乍晴輕暖清明后。
水嬉舟動,禊飲筵開,銀塘似染,金堤如繡。 是處王孫,幾多游妓,往往攜纖手。
遣離人、對嘉景,觸目傷懷,盡成感舊。 別久。
帝城當日,蘭堂夜燭,百萬呼廬, 畫閣春風,十千沽酒。 未省、宴處能忘管弦,醉里不尋花柳。
豈知秦樓,玉簫聲斷,前事難重偶。 空遺恨,望仙鄉,一餉消凝,淚沾襟袖。
-------------------------------------------------------------------------------- 蝶戀花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佇倚危樓風細細,[2] 望極春愁, 黯黯生天際。[3] 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4] 對酒當歌,[5] 強樂還無味。[6] 衣帶漸寬終不悔,[7] 為伊消得人憔悴。
-------------------------------------------------------------------------------- 定風波 柳永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佇立長堤,淡蕩晚風起。 驟雨歇、極目蕭疏,塞柳萬株,掩映箭波千里。
走舟車向此, 人人奔名競利。 念蕩子、終日驅驅,覺鄉關轉迢遞。
何意。 繡閣輕拋,錦字難逢,等閑度歲。
奈泛泛旅跡,厭厭病緒,邇來諳盡,宦游滋味。 此情懷、縱寫香箋,憑誰與寄。
算孟光、爭得知我,繼日添憔悴。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柳永的詞自成一派又稱,宋代柳永詞詞又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