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是怎么死的 柳永的死亡之謎
柳永約生于公元984年,一身仕途之路相當坎坷,暮年及第,約于公元1053年去世,因為在正史《史記》中沒有柳永的個人傳記,所以關于柳永的死因,沒有詳細且確切的記載。
現在關于柳永去世原因及埋葬地點的說法都來自宋朝和清朝的文人筆記,而且都是零零散散的記錄,加上世人各種言傳,要具體且正確地說出柳永的死因和埋葬地難上加難。關于柳永去世的說法大概有四種,第一種是在《方輿勝覽》中記載的,柳永卒于襄陽,死的時候家中沒有別的財產,是一群歌妓將柳永埋葬在南門外。
每年春日的時候就去給柳永上墳,世人稱之為“吊柳七”。后來被形成一種風俗,一直延綿到宋室南渡。
第二種是在《獨醒雜志》中記載的柳永晚年到過棗陽,與那里的樂工歌妓相伴,整日填詞寫詞,最后死在興隆附近,也是歌妓湊錢埋葬了他。第三種是《避暑錄話》中記載的柳永死在途中,王和甫埋葬的柳永,傳說北固山下有已經被湮沒的柳永的墓。
在清代的《橋西雜志》中記載柳永被葬于鎮江。第四種說法是《分甘余話》和《真州絕句》中出現過柳永的墓在征儀仙人掌,但是這個地點無考,而在《隆慶儀真縣志·免談考》和《嘉慶揚州府志·冢墓》中都寫下郭柳永埋葬在儀征胥浦,所以這是比較可信的說法。
柳永、被世人稱為什么?且他是不是有兩任妻子
柳永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
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并以“白衣卿相”自詡。 他經歷了父親的離世和曹雪芹一樣的家道中落,最后結發妻子——他貧窮困頓生活最后一點暖色倩娘也小產死去。
倩娘的死是柳永生命中最痛的傷口,也是苦難贈予他最大的財富,即使他后來“游戲青樓,直把群妓當倩娘”,過著浪子柳七的生活。直到他又遇到了謝玉英,那個令他專一的女人,他才恢復本性。
柳永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卒葬湖北襄陽說。
宋祝穆持此說,祝在《方輿勝覽》中記載:柳永卒于襄陽,死之日,家無余財,群妓合資葬于南門外。每春日上冢,謂之“吊柳七 ”,也叫“上風流冢”。
漸漸形成一種風俗,沒有入“吊柳會”、上“風流冢”者,甚至不敢到樂游原上踏青。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宋室南渡。
后人有詩題柳永墓云:樂游原上妓如云,盡上風流柳七墳。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
二、葬湖北棗陽花山說。 宋曾達臣(敏行)、元陳元靚持此說。
曾在《獨醒雜志》中記載:“耆卿墓在棗陽縣花山,每歲清明詞人集其下,為吊柳”。陳在《歲時廣記》中亦載: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鳩錢葬于縣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飲墳墓之側,謂之吊柳七”。
《棗陽縣志》記載:“宋詞人柳耆卿(即柳永)墓在興隆鎮花山”。據說柳永晚年游歷到棗陽,與教坊樂工和歌妓為伴,靠作曲填詞度日,后來死在棗陽興隆一帶,還是歌妓們湊錢將他安葬在興隆鎮西北3公里外的花山上。
三、卒京口、葬北固山或銀山說。 宋葉夢得(少蘊)持此說。
葉在《避暑錄話》中記載:柳永“終屯田員外郎,死旅,殯潤州僧寺,王和甫為守時,求其后不得,乃為出錢葬之。”王和甫究竟葬柳永于何處?葉夢得未提及。
據傳北固山下有已湮沒的柳永墓。但明代正德《丹徒縣志》有“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 ”,萬歷《鎮江府志》不但有同樣記載,而且記載了在土山下發現的柳永墓志銘殘碑的部分內容。
元代鎮江籍學者俞希魯所撰《至順鎮江志》卷七說:“土山,在縣西江口,俗呼豎土山(唐劉禹錫詩:‘土山京口峻’)。舊與蒜山相屬,今改名銀山。”
而北固山,東晉以來就很出名,人們并沒有稱它為“土山”的。可見,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銀山”(今天鎮江五十三坡下仍有叫銀山門的地方),就是云臺山北面的那一部分,并不是北固山。
清代鎮江籍詞人趙彥俞有一首憑吊柳永墓的《琵琶引》詞,上段開頭就說:“芳草西津,那堪問,故里清明時節。”中間又有“春去也,荒墳一掬”等語;下段更有“惟有土山深處,記王郎碑碣”(指柳永墓殘碑)等語。
從中可以看出,柳永墓所在的“土山”,是緊靠“西津”(即西津渡)。這首詞,既是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旁證,更是“土山”就是“銀山” 的明證。
清代考據家葉名灃在《橋西雜志》中也支持葬鎮江說。柳永的故鄉是福建崇安也支持葬鎮江說。
柳永紀念館一塊與柳永銅像齊肩的長方形石頭,上面刻寫著:“柳永墓冢抔土還鄉記”幾個大字,下面還有幾行碑文寫著:“ 公元二00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紀念館新館落成之際,柳永仙冢抔土自鎮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載游子今朝還鄉,一代詞宗魂歸故里”。
四、葬儀征說。清王士禎(漁洋)持此說。
王士禎在《分甘余話》中卻提到了:“相傳柳耆卿卒于京口,王和甫葬之,今儀征西地名仙人掌有柳墓,則是葬于真州,非潤州也”。儀征古名真州,柳墓在儀征仙人掌。
王士禎在《真州絕句》中還又一次提到:“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
詩文相互印證,當不致有誤。但有一點存疑,儀征四郊無仙人掌這個地方,不知王士禎以柳墓在仙人掌何據?而明《隆慶儀真縣志·免談考》載:“柳耆卿墓在縣西七里近胥浦”。
清《嘉慶揚州府志·冢墓》亦載:“屯田員外郎柳耆卿墓在儀征縣西七里近胥浦”。據此,柳永墓在儀征胥浦較為可信。
柳永的愛情
雨霖鈴——柳永的愛情故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北宋 福建崇安 萬花樓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曲悠揚宛轉的琵琶聲傳來,引起了翩翩佳公子柳永的注意。
他仔細聆聽,這正是自己的得意之作《雨霖鈴》。柳永經常把自己的作品交給萬花樓的姐妹們譜曲演唱,他深深同情萬花樓的姐妹們,知道青樓女子的悲哀和無奈,他無力改變什么,但是,他把她們當作自己的朋友,與她們一起吟詩做對,笑談風月。
萬花樓的姐妹們也很敬重柳永,同情他的郁郁不得志。 哦,對了,聽說萬花樓新來了一個女子,擅彈琵琶,容顏絕美,想必就是這個女子了,柳永急切地,走進萬花樓。
一看到那個女子,柳永就心生惋惜:明眸皓齒,綠鬢如云,柳眉彎彎,淡雅清麗。好一個美嬌娘!可惜落入風塵。
一曲終了,滿堂喝彩!那女子說話了:“多謝各位捧場,小女子獻丑了。”那聲音,如山谷里的夜鶯一樣動聽,柳永恍惚了,他知道自己墜入了情網。
柳永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回到家中的,他看著那皎潔的月亮,想起那動人的面龐,不能自己,揮毫寫下了《蝶戀花》: 獨佇危樓風細細,望及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人會得憑欄意。
也擬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天,柳永把詞送到萬花樓,姐妹們爭相閱讀。柳永說:“我希望,那個會彈琵琶的女子來演奏此曲。”
“你是說可晴吧。” “小女子不才,蒙君抬愛,定當竭盡所能,演奏此曲!”可晴款款而來,盈盈彎腰道謝。
柳永由此知道了這個女子的名字:“可晴”。 從此,柳永常常來聽可晴演奏,才子佳人,相得益彰。
可晴似乎明白了柳永的心意,但是,他們誰也沒有點破。直到有一天…… “可晴病了!” 什么?是真的嗎? 萬花樓的姐妹們告訴柳永這個消息后,柳永急忙趕到,他為可晴請到了全城最好的大夫,又鞍前馬后地伺候可晴,直到可晴病好為止。
“柳公子,你該不會是看上了可晴吧?”萬花樓的小婢女巧兒說道。可晴和柳永的臉都紅了。
默認了這個事實。 從此,柳永就和可晴如膠似漆。
柳永又為可晴寫了一首詞《尉遲杯》: 寵佳麗,算九衢紅粉皆難比。天然嫩臉修娥,不假施朱描翠。
盈盈秋水,恣雅態。欲語先嬌媚。
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憐才深意。綢繆鳳枕鴛被,深深處,瓊枝玉樹相倚。
困極歡娛,芙蓉帳暖,別是惱人情味。風流事,難逢雙美。
況已斷,香云為盟誓。且相將,共樂平生,未肯輕分連理。
可是,好景不長,可晴再次病重,醫生讓她到云南大理去治療,那里有一個苗族神醫,能治好可晴。柳永因為走不開,只好和可晴離別了。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柳永沒想到,自己當初寫的《雨霖鈴》竟成了現實。
他和可晴,四目相對,萬千話語,不知從何說起。只好說聲“珍重!珍重!” 從此,可晴音訊全無。
有人說她客死異鄉,有人說她定居云南, 柳永寧愿相信第二種說法。那段甜蜜又短暫的愛情,已經在他心里留下刻骨銘心的回憶。
惟有一首《雨霖鈴》,成為千古絕唱: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為什么柳永去世的女人都來了,柳永是怎么死的柳永的死亡之謎